中流击楫

自序-写在《牵魂引》结束之际

    自序-写在《牵魂引》结束之际

    书写的其实不算好,很多错别字和语言不通顺的地方都影响大家阅读。我写书大概和我看书差不多,求意境而忽视细节。因此可能是两面不讨好,喜欢YY的,不喜欢文章气氛,喜欢精细阅读的,大概被书中无穷多的错别字给吓跑了。我自己喜欢快速阅读,因此总是在检查的时候无视错别字与不通顺的地方,从而造成了这部小说最大的缺陷。

    网络之上的历史小说,大都是以改变历史结局为目的的,一切的情节,设置以及人物性格全部以此为目的来设置。我这本书写作的初衷,却是为了体现那个黑暗的年代不曾熄灭的星星之火。在这种环境之下,就显得格外的郁闷。气氛伤感,情节曲折多变,主角与那些无名英雄仿佛置身在一个沼泽之中,小心翼翼辗转求存。

    这一段所谓“可怜风liu魏晋,终被胡风洗却”的历史,是三国历史的继续。三国的野心与政策的延续造成了这一段历史。残暴之下流亡而死的流民,屈身附敌的豪强,试图获取荣华富贵的野心家、投机者,不屈的英雄,谁给饭吃就跟随谁的饥民,暴虐的羯胡、野心勃勃的鲜卑,心怀叵测的羌氐,江左高坐酣睡的皇帝士卒。这些,都是我试图表现出来的,当然重点是那些不屈而反抗的英雄,那些不断跳动的不屈之火,在主角这个毫无利益相干之人的串连之下,从实际历史出发,架空成一幅波澜壮阔的虚拟历史画卷。

    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单主角的,或者可以说是无数个主角的,由这无数个主角一起推动情节的前进。

    计无完计,策无完策。当利益交杂在一起的时候,可供利用的都在利用。在众多的野心家之中,辗转求存。张定在算计别人,相信自己能够解救北方,但是其他的义军同样有着自己的目的。大家相互配合,但是相互算计,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这是那个环境下的必然。如果我写张定不顾一切要求他人跟随自己,否则攻击的话,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如同历史上一样,大家两败俱伤,然后河北被羯胡全面统治。

    张定这个主角并不出彩,他是半个书生,这种人到了乱世,不肯屈服的人中十个之中有九个是死路一条。不死的那一个,必然有一定的过人之处。张定的过人之处,就是他的知识多,而且实用。他能够利用木头加上骨头来制作骨矛,这是从书上看到的。他能够利用看过的孙子兵法以及简单的历史来指挥军队取得胜利。他能够利用谎言以及口号来约束军队,而不是简单的命令他们。他在众人残暴的时候,象祖逖一样用仁慈收拢流民。这三点,是我赋予主角的。这段历史上,与主角比较相仿的人物,只有一个,祖逖,但是他老了。不过既然书名叫《中流击楫》,那么张定的主要性格就是取自真正中流击楫的祖逖。

    用医生的话说,张定其实是患上了一种“英雄强迫症”。他并不是那种天生英雄,但是当无可选择的时候,他强迫自己成长成为英雄。强迫的时间长了,他便逐渐的、慢慢的变成了英雄。他也不是那种羽扇轻摇的人,但是他强迫自己装成如此一个人,装的时间长了,他也逐渐会忘记当初的。他是组织者与领导者,但是他并不合格。用一个字来形容,张定就是一个“装”,他既装君子,更装英雄。他的行为性格特点都被这个“装”字给淹没了。我只能增加他的心理描写,让这个人物稍微看起来不那么干巴巴。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成长,只不过张定这种非常规的成长,用了非常规的手段而已。

    他虽然智力还可以,而且知识丰富,但是心中充满了无助与焦虑。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努力的“装”成英雄与成竹在胸。偶尔真情流露,或者情绪失控,便是这种焦虑与无助的表现。随即在一群群的人的逼迫之下,又再一次的“装”英雄。说实在的,写他的篇幅很少,因此这个主角给大家的感觉比较模糊。情况的复杂多变,更不能让产生了代入的朋友体会那种历史因我一言一行而改变的快感。

    这本书中的战争模式,大都是套用一些历史上的战例。万人以上的战争,我写起来是很艰难的。只好翻看历史,历史上石勒击破几个主要对手,所用的方法都是伏击。伏击之后,晋军一溃,很多城池为了保存城中的老弱立刻投降。于是战争就在这种情况下变成猫捉老鼠的情况。大家计划很多,但是真正到了实施的时候,都是依靠外围的战斗情报获得更为准确的判断。我也试图将三十六计中的一些战例融会到里边,这样不至于大家每一战都看见一模一样的文字。

    关于书中的科技发展,因为本书所在时期是乱世,而且技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迅速提升的。因此,大多数技术只能提升到南北朝后期的时候,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发展。政治制度之类同样如此,随着张定地盘的扩大,归附人物的越来越复杂,政治制度也逐渐的完善。

    张定是一只蝴蝶,但是改变历史的却是龙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