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仓库混三国

闲话几句

    我其实是个扑街写手,写了好几年没一本火的,好像以后也不太会火。

    也不能怨别人,只能说自己水平不够,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本来已经心灰意冷了,不想再写了。

    可是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也无聊不是。

    于是鬼使神差又忍不住动手写了。

    就当自娱自乐吧。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把主角设定为一个刚毕业半年,求职不太顺利的三流大学毕业生。

    好像与我本人经历不太符合,只能努力的代入进去YY一下。

    不过我一直在想,一个年轻人,一个受到很多挫折的屌丝,如果突然带着一大笔财富,以一种上帝视角进入三国时期,他会怎么做?

    我以为,他一定是带着一丝窃喜,带着一丝惶恐,甚至还会带着一丝炫耀的心态。

    首先,他会确定一个投靠的势力。

    不要告诉我他自己举事,虎躯一震把所有有名有姓的文臣武将收为小弟,然后横扫天下,登上皇位。

    什么蔡文姬、甄宓、大小乔、甘夫人、糜夫人、孙尚香,统统都抢进后宫,从此过上荒淫无道的生活。

    那还写个屁啊,躺床上闭上眼,梦里啥都有。

    所以一个初来乍到诚惶诚恐的人,首先一定是先找到合适的组织,加入进去,才会感觉到安全。

    然后,他只是知道某些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脾气,还有他大致的人生历程。

    如果要成为这个组织中的一员,活的舒服,活的顺利一些,那就必须投其所好,做一个有用的人。

    这之后,才是逐渐发挥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胃口,吃多少饭。

    可能您看的会有些别扭,可这正是我在带入主角之后一直按照他的心路历程在努力描写的啊。

    就像李源每次哔哔几句,高屋建瓴一般帮老刘、诸葛亮这些人分析完局势,马上便放手让贤。

    不是他故作玄虚不想干事,这正说明他心虚,不敢接手做实事,暴露了他不懂当时现状,不清楚时代细节的弱点。

    等到几个月以后,他努力观察、适应,才敢接下刘备的命令,出去巡察郡县。

    而这时,他还是心虚,极力拉拢庞统来帮他办事。

    当然,主角并不是万能的,他还是会出错,还是会心里没底,做一个谨小慎微的人。

    只不过有了随身仓库这个外挂,他能够逢凶化吉,顺利的在三国这个乱世生存下去。

    甚至还能得到爱情。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乱世里活下去,这本小说就没啥看头了。

    随着情节推移,他必定会遇到很多经典的名场面,渐渐地成长起来。

    通过一幕幕经历,他也会逐渐适应这个时代,慢慢融合进去。

    随着年龄增长,经验越来越丰富,最后真正立足于这个时代。

    说了这么多,再说说我码字的状态吧。

    我每天只能在办公室里划水码字,家里两个小家伙黏的很,负责上学接送,兴趣班陪同,还要陪他们玩游戏,扮演各种被小奥特曼打败的大怪兽......

    晚上和周六周日根本没时间码字。

    还有最近可能受国内政策刺激,经济有所好转,本职工作上的事情也多了起来。

    隔三差五招待客户,酒局应酬就比较繁忙了。

    我酒量不错,衣食父母当然要招待好......

    有时候免不了喝多,第二天头疼欲裂,就会耽搁码字,偶尔断更一天真的避免不了。

    毕竟像我这样的扑街写手,写书只能算是爱好,真的没钱赚,还得靠本职工作养家糊口不是。

    昨晚......又喝多了,一瓶白的,若干啤的,现在还晕晕乎乎脚发软。

    没办法,客户老爷和读者大大一样重要,不陪好了连饭都没得吃。

    而且没想到会这么早签约,我根本没有存稿。

    连续两轮推荐,每天必须上传四千字以上,真的有点焦头烂额。

    我不是触手怪,每小时最多能码八百到一千字。还要设计情节,太难了。

    所以一天两更是我的极限,请还愿意看我书的读者大大谅解。

    好在大多数人评论时多以鼓励为主,骂我的人不算多,感到挺安慰的。

    只是有些人语气比较尖锐,您可以觉得我写的差,不符合正史,但也请您留点口德,不要人身攻击。

    毕竟我也是废了心血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您要是觉得不好看,弃书不看,我也不会强留是不是。

    还有一些人物设定,事件顺序和时间点安排。

    有些人说我忽而根据正史,忽而夹杂着演义,感觉很不舒服。

    但是这本书毕竟只是小说,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有时候不可避免的做一些改动。

    要不然把《后汉书》、《三国志》、《世说新语》这些书整理一下,按照时间点把所有事件罗列出来,您爱看吗?

    再说了,那些修撰史书的史学家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倾向性,咱们能保证史书一定准确无误吗?

    房玄龄的《晋书·陈寿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斗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说的是陈寿问丁仪,丁廙兄弟要一千斗米,然后就给他们父亲丁冲在他的史书中立传。

    两人不肯给,陈寿就没把丁冲写进去。

    且不说这件事是不是真的,也不说丁冲是否有资格写进史书。

    光房玄龄著的《晋书·陈寿传》,就有很大的偏向性。

    要知道房玄龄所处的唐朝距离三国时期差不多六七百年了,他从哪里得知的这件事?

    又凭什么要这么描写陈寿?

    如果房玄龄记录的是史实,那《三国志》的准确性就要存疑了。

    其实这样的事比比皆是。

    我们对,三国、两晋时期很多历史人物的印象还来自于一本叫做《世说新语》的古籍。

    但是您可能不知道,《世说新语》其实就是古代文人写的花边小报,跟香江那边《壹周刊》性质上没啥区别。

    呵呵,有意思吧。

    但是话说回来,码字写小说是我的兴趣。

    如果你们愿意看,我一定不会太监,把这本小说完完整整的写出来。

    谢谢,谢谢你们愿意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