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轮台诏
第三次浚稽山之战结束之后,御史大夫商丘成和闿陵侯有攻灭车师国之功,故此,两人皆被封为关内侯,而与此同时,无用功而返的张次公,这次,汉武帝格外开恩,只是削了他的爵土,将其爵位从诸侯降到了关内侯。有了李陵之事,他也不好处理张次公。
征和三年秋,大汉境内又一次出现了蝗灾,不过,这次,各地郡县都积极养殖鸭子,故此,有了对付蝗虫的武器,凡是遭遇蝗灾的郡县,全都将灾害减到了最低值。
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奏,请求汉武帝派兵在轮台屯田。
汉武帝思考之后,下了一道在后世引发颇多争议的诏书——《轮台诏》,否决桑弘羊等人的这个提议。
而且,从这一年起,直至汉武帝驾崩为止,大汉朝再没有向塞北出兵。
在这道诏书中,汉武帝的确对自己派遣李陵出征匈奴之事,有后悔之意。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
这是《轮台诏》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大体的意思就是,当今朝廷的当务之急,是在禁止治理地方时候,过于严苛残暴,禁止在地方上擅自加征赋税,朝廷和地方官员们都应该以鼓励和督促百姓务农为本。同时,朝廷主官马政的官员应该修改养马的政策,以补充大汉军队缺少的战马,不要让边郡缺少武备。
郡国太守国相以及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中,有人若是能够上呈好的新马政和补充边郡武备的方略,皆可以直接上奏给汉武帝,其中优秀的,会得到汉武帝的亲自召见。
这也暴露出,汉武帝虽然暂时停歇继续出兵匈奴的欲望,打算修养生息,但是,他内心当中,依然还是没有放弃彻底消灭匈奴人的打算。
当金知蝉亲自看到原版《轮台诏》的内容,逐字逐句地看完之后,她明白,后世的人全都被司马光这个大忽悠给骗了。
《轮台诏》中,看得出来,汉武帝有很多缺憾之事,比如,两次出兵征讨车师国,战争发生和结束的时候,车师国周边的西域诸国都要忙前忙后地为汉军提供军食,为此,这些国家苦不堪言,这个时候,汉武帝才领悟到自己的这个错误。
但是,这《轮台诏》中,哪里有什么罪己的意思?
包括这次李陵出兵,落得个全军覆灭的下场,那也不是汉武帝自己的错,这口硕大无比的黑锅,皇帝陛下已经全都扔到了那些方士和相士的身上。
后世之人,尤其是司马光硬是把《轮台诏》说成是汉武帝幡然醒悟的罪己诏,只要是为了政治目的需要,在司马光著书的时候,真是大宋朝宋神宗让王安石主导的王安石变法,变法中的很多举措,与汉武帝执政时期推行的新法有很多地方都非常相似。
司马光就是要用汉武帝作为例子,来警示宋神宗,仅此而已。
汉武帝在任期内大力推广儒学,在全天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政策,结果,到头来,他却成了后世儒生们进谏时,每每被提及的反面例子。而在任期内推行黄老政策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却成了儒生们景仰的贤明君主,若是汉武帝能看到后世人对他的评价,金知蝉估计,他早就把天下的儒生全都诛杀了。
可惜,后人的评说,汉武帝是主动看不到了,不过,
《轮台诏》下了没过多久,汉武帝出人意料地任命田千秋为丞相,并封其为富民侯,从这个封侯名字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汉武帝暂时的确是打算罢兵,与民休息。
同时,汉武帝又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让他推广代田法,以及赵过自己发明或者改良的先进农具。
赵过,京兆人、大汉朝,乃至古代华夏最伟大的农学家,他所发明的农具,领先了西方明白数百年。
在担任搜粟都尉的期间,赵过为中国早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为他的农业改进,使许多的农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农业大国,赵过在中国农业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比如,代田法,牛耕,耦犁和耧车。
但是,因为金知蝉的出现,牛耕和曲辕犁早早就出现,并被广泛推广了开来。
赵过上任之后,只能推广他的代田法和耧车,至于耦犁,有了曲辕犁,这位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农还未现世便已经注定了它被淘汰的命运了。
‘代田法’,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西北地区当官的时候,根据多年的观察,总结西北地区的抗旱经验,所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
其具体的办法是:
农民耕地的时候,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接着,将农作物的种子撒入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次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
这种耕作方法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利于保持地力,二是可以抗御风灾和一定程度的旱灾,结果,赵过在西北地区广泛推行代田法之后,土地一年的粮食收入,相较于没有实施代田法的耕地,普通农民每亩能够多收获一斛以上的粮食,而善于耕田的农户能够多收两斛以上。
代田法的技术有三大特点:
一是沟垄相间。
其作用是防风抗倒伏和保墒抗旱。
二是沟垄互换。
垄和沟的位置逐年轮换,今年的垄,明年变为沟;今年的沟,明年变为垄,这也就是代田法得名之由来。
三是耕耨结合。
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开沟起垄,等到出苗以后,又要通过中耕除草来平垄,将垄上之土填回到垄沟,起到抗旱保墒抗倒伏的作用。
不过,代田法并不是完美的,也是有其缺陷的,这种耕种方法,已经属于精耕细作的范畴了,故此,百姓们必须为此付出更多的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