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1993

第二章:杀年猪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杀年猪是农村的传统习俗。到了杀年猪的时候也就是说快过年了。

    在农历十二月,大多数人都要为农历新年杀猪,准备包饺子,人们称之为“杀年猪”。

    张二狗是村子里的杀猪匠,四十多岁,还是光棍,主要依靠杀猪羊,或者给村里的猪牛羊阉割、配种来过活。

    张二狗的母亲夏婆婆,是村里的接生婆。

    白杨树张庄和附近的几个村庄,离镇医院比较远。在文化卫生尚未普及、乡村里缺医少药的年代,接生婆负责起十里八村的接生任务,并在当时成为一种职业。接生一个孩子,有的人家给五毛钱,有的给一元。没钱的人家,有时给一只鸡或者拿些鸡蛋、红糖给接生婆。

    当时接生婆的用具简单:一条毛巾、一把剪刀、一个搪瓷洗脸盆。毛巾很旧,好像传家宝一样,十几年里都没有换过。剪刀是农村家里平常用的裁剪剪刀,黑亮黑亮的。搪瓷盆也很破旧,底部是一幅画,画里是两条游动的鲤鱼。

    夏婆婆的接生手艺是跟她的婆婆学的。第一次与婆婆去接生的那年,夏婆婆才二十岁。那一次,夏婆婆只是做帮手,看着婆婆熟练地用那黑亮的剪刀在开水里烫过后,“咔嚓”一声剪断婴儿脐带,就利索地用温水洗好婴儿,并包扎好。这样,一直跟在婆婆身边做了5年帮手,夏婆婆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接生。

    夏婆婆在十里八乡,接生了多少人,没有算过。

    “村里四十五岁以下的人,大多数都是我接生的。”

    “四十多年来,从没有发生意外。”

    “张国福家儿子,孙子,重孙子,三代都是我接生的。”

    这是夏婆婆,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夏婆婆的老伴去世的早,她最遗憾的是儿子张二狗,还没有讨到老婆。

    几年前,夏婆婆花了四百块,给儿子买了个姑娘,那姑娘跟张二狗没过几天就跑了。

    有一天,夏婆婆外出帮人接生,那姑娘就一个人在家。当夏婆婆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家时,发现那姑娘不见了。

    夏婆婆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一口气没顺下来,就去世了。

    好吃懒做的张二狗,没有了依靠,就跟人学起了杀猪的营生。

    杀猪是个力气活,几个人把猪摁住,放过血后,在猪腿处切开一个小口,用铁棍在捅进猪肚,二狗就用嘴对住切开的口子,向里面吹气,直到猪肚鼓起来,放进煮沸开水的大锅里,翻滚几下,然后刮毛。

    地处淮北平原的原阳县,大片的盐碱地、沙土地,每年也就春节能吃上肉。

    有的年份少雨干旱,有的年份多雨成涝,旱涝灾害频繁。

    临近中午的时候,村里打工回乡的大部队开始陆续到家。

    村里大嘴巴张怀忍在村中间的杀猪场大声的说:“张国利拿回来两万块!张国发挣了一万块!”

    张怀忍家婆姨小宋说道:“两万块,一万块!你个没出息的,让你跟着去的,去了不到两个月就跑回来了,钱没挣到,还搭了路费,你还有脸说,老娘在家一个人带三个孩子,辛苦了一两个多月!”

    张怀忍声音压低了说:“不是跟你说了吗?看你一个人在家,带三个孩子太辛苦,俺才回来的。再说俺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也想你嘛。”

    小宋跳起来,锤着张怀忍的胸口:“你个没出息的,你个没出息的,还有脸说……你是舍不得跟老娘上床吧!你个没出息的!”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大笑起来。

    张怀忍一米八几的个头,有点驼背,一只眼睛有点斜视。他老婆小宋,身高不到一米五,要跳起来才能捶到张怀忍的胸口。

    两人走在一起,简直就是美女配野兽。

    小宋长得娇小俊俏,老家四川化州,据说是一个盛产红橘的地方。

    小宋在十七八岁的时候,被人拐卖到村里。

    张怀忍那瞎了一只眼的老母亲,花了三百块钱买过来的。

    为了凑这三百块钱,“瞎婆子”把自己家里耕田的老牛卖了,换头小牛犊,也要给年近三十的张怀忍讨个老婆。

    农耕文化中耕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前种庄稼时,一头耕牛比一个成年劳力要重要的多。

    牛是温顺的动物。小牛养到两岁的时候就给小牛穿牛绳,扎牛鼻,扎牛鼻子穿牛绳一般选在九月重阳节这天早上,据说重阳穿的牛鼻绳牵牛时牛鼻不疼。

    乡下孩子,每次看到给小牛穿牛鼻时,就紧张的闭上眼睛。有的孩子不自觉的摸摸自己的鼻子,想想如果给自己穿个鼻环,那该多疼啊……

    小牛饲养到三岁左右,就要调教它耕田犁地了,小牛开始犁地是找一个已犁过的地,前面一个人牵着做引子,一犁出头喊它转头上路,大喊一声“吁“,加之牛绳的牵引,牛和人都停下转头。

    牛是很有灵气的动物,开始调教时要人牵引,后来逐渐就单独耕田,只要主人一声“喂“,就自觉的转向上路了,有时牛觉得拉的太重了,缩肩想把枷档甩掉,耕田的人几声“吁,吁“,牛才停下来。特别是犁田垄时,田垄要直,老牛会很熟悉的走直线。

    没有老牛的庄户人家,就要带上粗粮,恳求有老牛的亲戚朋友,帮忙耕田。

    大多数人家,家里只有一头耕田的老牛,就和邻居或者亲戚拼牛一起耕田。有两三头老牛的人家,少之又少。只有大家族,才有两三头老牛。

    家里有两三头老牛的人家,也是富裕家庭的一个象征。

    说起张怀忍的母亲,村里人都说,这是一个苦命的女人。

    十岁就做了换亲的童养媳,经常被酒鬼丈夫打。

    她那酒鬼丈夫,一喝多了酒,就耍酒疯,把她吊在房梁上,用赶牛的皮鞭抽,整个村子都能听到她的哭喊声。

    年幼的张怀忍想上去阻止,身上也挨了几鞭子,疼的哇哇大叫。

    张怀忍的母亲本来眼睛不瞎。

    一日,她那酒鬼丈夫,吃多了酒,失手打了她。不小心,她的脸就撞在一堆柴火上。一截树枝,硬生生的刺进了她的眼睛……

    这日子,直到张怀忍的个子比他老子高了,能夺过父亲手里的鞭子,护在母亲的身前,才结束。

    偶尔也会推搡父亲几下,晃晃手里的拳头,大声呵斥道:“不许再打俺娘了!再打俺娘,我就要教训你!我已经长大了,不会再受你一个指头的!”

    过了几年,张怀忍的父亲就去世了。

    当时一起被拐卖到村里的四川妹子,有七八个,后来跟人跑了三个。

    有的跟隔壁村的男人跑的,有的跟货郎跑的。

    起初的几年,小宋整日的哭哭啼啼,也逃跑过几次,一次次的都被找了回来。

    找回来后,就被关在家里。张怀忍下地干活,他那瞎眼的母亲,天天坐在门前,寸步不离,连去厕所都要等张怀忍回来。

    张怀忍脾气好,对小宋百依百顺。一个大个子,没有随了他父亲耍酒疯的暴脾气,性格温和,既孝顺又体贴,给老娘和买来的老婆端着吃,端着喝。

    那年头,生活艰苦。张怀忍母亲养了几只鸡、鸭,鸡蛋、鸭下的蛋蛋都给小宋吃,鸡、鸭也都杀了给小宋吃。

    张怀忍和她母亲,汤都舍不得自己喝一口。

    过了几年,生了三个孩子后,小宋才留了下来,安心的过日子。

    留下来后,小宋就开始帮着家里做家务,干农活,算是村里妇女中的干活能手。

    然后,小宋写信给了老家,父亲爬山涉水的找来,要接小宋回去。

    “爸爸,您看我这都有三个娃了,我就是回去了,也惦记这几个娃啊。张怀忍对我也不差,从来没有对我动过粗,好吃的一口都不舍得自己吃,都给了我。在这儿就图个,四周一个大平原,不用爬山涉水的生活,我这辈子也值了。”小宋哭哭啼啼的说。

    小宋父亲也是通情达理之人,虽然不舍女儿,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也无奈的一个人回去了。

    每隔几年,小宋的父亲来村里一次,每次来,都背来一筐红橘带给几个外甥吃。

    小宋也拿出一些,分给处的比较好的邻居们吃。

    一个老人,背着背篓,爬山涉水的走出大山,看望女儿和外甥,也挺不容易。

    后来,小宋也带着张怀忍和孩子,回了四川两三次。

    再后来,又介绍了两个侄女嫁了过来。

    有人喊了声:“国利、国发回来啦!”

    大家顺着声音望过去,远远地看到几个穿着清一色的黑丝呢子大衣的壮汉走过来。

    张国利带着儿子大德、小伟,张国发带着儿子大山。

    一行人,晃晃悠悠,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走了过来。

    大家围上来说:“国利啊,年后带我们一起去发财呗!”

    张国利大声的说:

    “行,只要别去不了几天,就舍不得老婆孩子热炕头,猴急的跑回来。工地包吃住,满一年还报销来回路费,不回来过年,路费钱双倍补偿。广东深圳那地方,到处建房子,缺人的很!”

    张国利回过头来,走向村里光棍二狗说,“你跟我去,你没啥牵挂,干几年回来盖房子,讨老婆!比你杀猪强,吹一头猪才两块钱,一年也就杀几头猪,落几挂猪下水,你图个啥,你这日子过得有啥盼头!”

    二狗立刻眼睛放光,平时萎靡不振的神态似乎一下子消失了。

    “行,国利哥,春节后我就跟着国利哥混了。”

    然后张国利弟弟张国发说道:

    “这次回来,广东老板让我们哥俩,回来多带下乡亲,一起发财致富,大家准备下,咱们正月初六就走,早出去早挣钱,张怀富你手艺好,力气大,你是砌墙师傅,是大工,一天能拿三十五,其他小工二十五。好好干,干一个月,比在家一年挣得还多。工地上包吃住,花不到什么钱,平时可以领一点生活费,工资到春节结算,也省的乱花钱,在外瞎搞。”

    “好勒,国发爷!出门就靠您照应了。”张怀富说道。

    张怀富是村子里的瓦工师傅,手艺好,砌墙速度快,一个人干活,能顶两三个人。

    说完,张国发掏出一打钱,抽出十几张给张怀忍。

    “这是你干的那一个多月的工钱。老板很生气,本来说不给的,我给你争取的,说你干活也卖力,就是没有留下来!”

    小宋一把接过来,“谢谢二爷,谢谢二爷,回头到我们家喝两杯。”一抬头看到小伟,“我家怀忍有个远房外甥侄女,出落得水灵,大方,双眼叠皮,回头带你们相亲去。”

    小伟脸涨的通红说道:“俺才十七,还小呢。”

    小宋立刻说:“早相亲,早定下来,不然漂亮的女娃都被别人相去了。”

    张国利接过话茬说:“怀忍家的,你张罗吧,让孩子们见见,就这么说了。”

    小宋说:“听大爷的,我春节就回娘家张罗。”

    张国利走向杀猪场,对二狗说:“谁家的猪,这头挺大,给我留半个,我们家大德定亲用!”

    二狗说:“志清家的,正愁没人要呢,卖点钱给孩子交学费。”

    张志清家宫凤英说道:“谢谢国利叔,孩子们学费正发愁呢,学费涨的厉害,前年初一才九块,去年读初二就涨到十九块,春节后开学读初三,就要收五十九块了!”

    张国发说道:“还上啥学,不如打工。考上了,以后去镇上教书,一个月也只拿一两百块。”

    宫凤英说道:“孩子学习很用心,喜欢读书,才十四岁,又瘦,风一吹就要倒了,干不了重活。孩子爸个又不高,还不到一米六,怀远他也不会高哪里去,出去打工受委屈,不像你们家孩子,一米八几的个子,又高又壮的。我们家孩子就是读书的命啊。”

    张国发说道:“也是,太瘦了,没力气。”

    二狗拿来一把大称,说:“大德、大山来帮忙抬一下。”

    大德大山上前,轻轻松松抬起来。

    “一百六十二斤六两!”二狗扶了下高抬的秤杆说道,“张志清家的那口子,国利一下子要了一半,省的分几十块,骨头蹦出几块,都有一斤了,算一百六十二斤吧。”

    “都是近门的亲戚,好说。就听二狗的。”

    宫凤英好说话,村里难得的好女人。

    “一百六十二斤,一块一毛一斤……你们算下。”

    二狗算了半天说道,“一百斤一百一十,六十斤六十六,二斤两块二,一共是一百七十八块二,可对!”

    宫凤英说:“对。唉,养了一年半才落这么多,给孩子交下学费,买几袋化肥,就不剩下了。”

    张国利:“那可不是,在家趴着不行了,得出去打工了。出去一个月,顶养三头猪,在外面还包吃住,家里粮食还省下了。”

    “也是!”

    “也是!”大家异口同声的回应着。

    “东西南北中,发财去广东!”张国发说道。

    “去广东,干建筑,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大米饭管够!”张国利说道。

    “带上我,带上我!”

    “我也跟着国利去,跟着国利有肉吃!”

    现场有十几个人确定了下来,过完春节,就跟着张国利去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