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扯日记

三十三记 打包

    包达是个出色的科员,他有个出众的能力——说得比唱得好听,可以说包达凭借此项技能独得领导恩宠。

    “光碗行动”的号召出来时,领导点名包达就此写一篇文章,包达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打包》,从人均口粮缺乏到精神食粮匮乏,以“生产不息,节俭不止”为结语,大气磅礴,发人深省。领导审阅后赞不绝口——包达是个人才,嘴会说话,笔也会说话。

    包达还是青钩子娃儿时,村里吃席,他爱跟大爷大叔凑一桌,爷们儿只顾吃酒谈天,包达可劲儿盯着喜欢的菜夹,不会挨骂。他最不爱与大婶大妈一桌,听不完的东家长西家短,聒噪得紧,最糟糕的是她们不讲武德,上桌子就把打包袋摆到明面,一点不遮掩,脸皮厚!包达认为这种打包行为简直就是强盗,违背了打包最纯粹的意义,值得狠狠地批评。

    但是,出身农村的包达见了好些脸朝黄泥背朝天的农人,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苦楚,打心眼里明白粮食来之不易。所以,在外就餐时,也搞起了打包。

    刚开始,包达面皮薄,怕遭笑话,都是趁服务员不注意,偷摸拿出保鲜袋自助打包。而后发展到公开找服务员要打包袋,虽然底气略不足,支支吾吾,但好歹是进步了。不过,他打包时会自言自语:“倒了多可惜,包回家给狗子吃。”

    光碗行动流行起来,包达觉得自己胸有格局,有先见之明,就认为打包是一种无上的光荣,再找服务员要打包袋时,声音洪亮,慷慨激昂。从此,即便是剩一个包子半碗稀饭,包达都会找服务员:“倒了多可惜啊,包回家还能凑合一顿。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

    鉴于包达如此优秀,领导参加酒局都会带上他,他是领导的得力助手——兵来包达挡,水来包达掩!包达口舌伶俐,千杯不醉,酒桌子上一圈圈,宾客们喝得酣畅淋漓,兴高采烈。

    每次酒局都是包达善后。纵然满桌杯盘狼藉,包达总能用他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搜寻到有价值的东西,要么是散落的几根好烟,要么是倾倒的半瓶名酒,要么是藏在杯碟间未动一筷的菜品。烟,直接揣兜;酒,直接拎走;菜品,包达还是大呼——服务员,打包!毕竟是领导带队吃饭,得起个表率作用,光碗行动不能忘!

    终于有次,包达在前台结账,送打包袋过来的不是服务员,竟然是经理。

    经理双手送过去打包袋,小心翼翼地说:“领导难得带大家伙出来聊天,您全权善后,到底用了些什么,剩了些什么,也没人在乎吧?”

    包达是个通透的人,心思灵活,经理一点拨,心里透亮。

    经理接着说:“之前您打包的残羹剩饭,汇报上去,都是些无足轻重的东西,领导眼皮都没抬一下吧,您看是不?”

    包达成竹在胸,知道他想说什么,但不能抢他的词儿,得让他说出来。

    经理几乎凑到包达耳边:“您知道的,咱餐厅,领导爱莅临指导工作,有各方面来的好烟名酒高级茶,暗里给领导打包一点就完美了。反正,花费也落不着您头上。但,节俭的美名肯定是您包了的。”

    这经理是个人才!包达又何尝不是?俩人一拍即合。

    从此,每次领导指导工作,经理都会配合包达打包,整一个精致的盒,扎一条银丝带,塞一张烫金卡片,高端大气上档次,最后打包袋一套,妥了!

    至此,包达的打包生涯有了质的飞跃,从羞怯的保鲜袋开始,发展为普通的打包袋,最终成长为高档的打包盒!这足以说明,包达把打包工作做得细致入微,非常出色。

    由于包达能说会道悦人心,心灵手巧会打包,工作成绩突出,包达不当科员了,被领导正式收编为心腹。走马上任那天,包达暗暗告诫自己——遥远的祖上出了一个包青天,铁面无私,一定要向他看齐。

    可心腹不好当啊,虽然干的还是挡兵掩土的工作,但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兵和水。好在包达学习能力强,底线明确,该拒绝的决计不含糊其辞,该接受的决计不两手空空。

    入庙拜佛的人那么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包达又让能说话的笔发挥了一下记事和算账的功能,整个工作的脉络瞬间清晰多了。

    关于包达的成就,风言风语传到了包老爹耳里,他大发雷霆,骂包达蛇鼠一窝,沆瀣一气,丢了祖宗的脸面——声振林樾,响遏行云。他甚至还到祠堂跪了半小时——子不教,父之过!看样子,包达胆敢回家,肯定会丢两条腿。

    后来,听说包达和领导一票儿从马上跌了下来,救护车没来,被警车打包带走了。

    包家沟奔走相告,包老爹喜极而泣,大办两天流水席,庆祝逆子被降服,他老包家干净了。

    可惜,好景不长!

    某个夜深人静时,包达悄悄回了包家沟,塞了一张反腐部门颁的嘉奖令进门缝,然后又踩着乡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