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懵将

二十五 丧师

    出乎意料,陈兰原本以为接下来会有一场大战,但等到众人拾遗补阙,堵上所有防御漏洞之后,战场的厮杀声逐渐小了。

    这也就意味着,不是打败了敌人,就是敌寇准备撤离了。

    这敌人深谙兵法之道,见好就收。

    抑或,作战目的已达成?

    可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或许,到了宛城,谜底会揭开。

    计点人数,陈兰发现己方死十六,伤三人,孙褚中箭,小四中箭,老钱因为保护小四的关系,肩胛被刺伤,没伤及性命。

    小四没死,还吊着一口气,看他中箭的部位是在腹勒,被一箭贯穿,是生是死得看天意。

    二丫或许是个头太小的缘故,被对方当成了小孩,他又很机灵的躲了起来,所以他一点事都没有。

    只是把他从车底拉出来后,他精神像是受到了重创,本来就沉默寡言的他,嘴巴紧紧闭上,一句话也不肯说。

    而且,当陈兰想找他谈谈,这小子神情紧张一下抱住他大腿,死也不肯放。

    刚才那一幕,他应该全部看到了。

    他承担了他这年纪不该承担之重。

    逐渐平息的战场,活着的人面带惨然寻找着同伴,若是生还了下来,便能看到他们激动,喜极而泣,抱头痛哭的场景。

    若是死了,有人麻木,有人痛哭流涕,有人捶胸顿顿,有人神态恍惚跪在尸首旁,喃喃自语,然后失声嚎丧。

    不久,前方传来消息,是赵舒专门派人过来找到陈兰,传达的消息。

    吴习英勇战死。

    连同他两位亲卫。

    既然上了战场,生死便是兵家常事,不是马革裹尸还,便是荣耀归故里。

    对此,陈兰感到默然,感到世事无常,吴习他老爹高高兴兴亲手送他孩儿上战场,原以为能赚一份功勋,坐实了校尉官职,可到头来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以悲剧收场。

    不知道他得到这消息后,会不会迁怒旁人?

    因吴习阵亡,于此,赵舒自动迁任都尉,或者应该称之谓别部司马。

    吴习怎么死的,传话之人语焉不详,不过,同时传达了寻到陈兰,便让他到车队前方去命令。

    陈兰将此地事务交托给宋祁,便带上吕旷、吕翔俩人拔腿往前赶。

    带上这俩人的原因,一是,不管怎么说,都是从棘末出来,信的过,之前小小的矛盾,在一场战斗后,陈兰早将生死看淡,不放在心上。

    第二,想在这乱世立足,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不管这俩人将来如何,带在身边,让他们见见世面,也算是从最初开始培养。

    从后方赶到前面,约里余。

    这一路走过来,死伤无数,遍地尸首,但大都是中箭而亡,少有拼杀力竭而死的。

    赵舒远远瞭望,瞧见陈兰一行三人来到,眉头稍舒展。

    他已经从随从那接到消息,陈兰斩杀贼寇十数人,立下大功!

    他从吴习主仆三人的尸体旁离开,迎了上来,像陈兰这样的人物,值得他礼贤下士亲迎。

    前部人马承担着逢河搭桥,遇山劈路的职责,虽说淆阳到宛城本就是一条官道,根本用不着他们这么干,但吴习从淆阳出发的时候,还是调集了人马,布重兵开道。

    陈兰所在的后方没得说,中间被他抽调出不少人力,拱卫着他前行。

    也因此,前锋队应该有百余人。

    但现在,来到近处的陈兰,看到站着的人数,只有三十余。

    当时看来,漂亮是漂亮,但以后事论,不过是漂亮的仪仗。

    地上的尸首,很轻易能够分辨出敌我。

    穿着制式甲的便是押解粮秣的士卒,而那些百姓装束的自然…,姑且就说是贼寇吧。

    陈兰稍微点了下,不到十人。

    不知对方来了多少人,一路走来的陈兰只知道,对方是采用攻其首尾,对中间车队弓箭骚扰的战法。

    随着俩人接近,陈兰以下礼参拜,并且口称都尉大人。

    此时,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别部司马,当然都尉也行,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在没有校尉的情况下,统帅一部人马的主官可称为都尉。

    在陈兰记忆中,别部司马这个官职,应该算低级官职,是用来安抚部下,有功之臣采用的权宜之计。

    纵观整本三国,当过别部司马的不少。

    刘备任平原相的时候,关羽、张飞俩人就充当过别部司马。

    而都尉则不同。

    奉车、驸马、骑三都尉,一听就是中高级官职名,虽说现在的都尉好像档次下降了许多,但毕竟曾经辉煌过。

    是称赵舒都尉,还是别部司马,这是不用选择的问题。

    赵舒脸上笑意一闪即过,连声说道:“你我兄弟,不必如此。”他扶起陈兰,引他到吴习尸首旁,诚恳说道:“吴校尉真乃大丈夫也!”

    “若不是有他亲率扈从抵挡贼寇冲杀,我等俱丧命于此!”

    陈兰不知道当时战况究竟如何一个惨烈,不好着急下结论,但不妨他投其所好,凑趣问道:“大人可愿为属下讲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这种琐碎小事怎么可能由赵舒来讲?

    何况,赵舒在当时也没弱了他淆阳偌大的名头,亲手砍杀了一贼。

    早有察颜观色之辈站出来,为陈兰这一位立下功劳的都伯讲解起这一战来。

    当时时也,贼子箭矢齐发,吴校尉拔剑高呼,我辈立功建业便在刻下!

    军司马率先相应,怒发冲冠同拔剑而起,大声怒斥彼辈,贼子安敢小觑吾淆阳赵舒,行抢掠辎重之事?

    当诛!

    大人追随吴校尉杀奔敌寇而去,待我等惊醒跟随而击时,便见军司马手起刀落,早把一贼斩翻在地!

    …

    陈兰听的无语,这演义成分太多了,纯属这厮狂吹烂捧之举。

    不过演义有七真三假之说,听完整段,陈兰参详出当时的战况。

    一开始,赵舒他们也是被打懵了,不知出了什么事。

    但等得知,有贼寇来抢掠粮草,吴习这个急于表现立下功劳的年轻人,忽视了普通贼寇怎会拥有弓矢这等精良武备的事实。

    或许是他故意忽视了。

    在他想来,估计是以为赵慈故事重演。

    黄巾起义后,186年2月,赵慈率领江夏兵起事造反,杀南阳太守秦颉自立,六月,荆州刺史王叡征讨,斩之。

    现在190年,那一桩事发生了才不过四年。

    江夏能出赵慈,南阳说不准也会出另外一位赵慈。

    而且,以当时情况来看,敌方人数较少,而他直属麾下就有百余人。

    这似乎迷惑了他的认知,但从另外一方面考量,似乎从侧面证实了他的猜测,假如是正规军出征,不可能就来这么点人。

    于是乎,人数占优,给了他投机的心思,只是万万没想到,这一打起来…

    他就死了。

    咦唏嘘,呜呼哀哉!

    在他死后,赵舒含着眼泪接过这一部人马的主导权。

    别话说到这里,陈兰同样唏嘘不已。

    看剩下的三十多人,虽然个别受伤颇重,但至少活了下来,假如这吴习能谨慎些,也不至于酿成丧命之祸。

    盖棺论定,吴习是一员好将领,是大家都认可的好校尉,为他请功论赏,想必抚恤一大堆,只是他自己享受不到了。

    从吴习主仆三人尸首前走开,赵舒带着陈兰来到一处风口处。

    于路上,陈兰说起自己那边的事,并且讲道:“李魁我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