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持宝剑动星文

第一章 扶乱启事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深严半掩扉。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那人依站窗前,雍容华贵,扣着一顶冕旒,腰束一条碧玉带,身穿一领飞龙舞凤赭黄袍,足踏一双云头绣口无忧履,面如东岳长生帝,形似文昌开化君。诗意突起不吐不快。

    突然钦天监的奴仆来报:“启禀皇上,解蔽道人说昨夜有山石应语,唯恐天势有变。”

    话中的解蔽道人是紫羧台的后起之秀,到底有多秀呢!这么说吧,前无古人。生下来就能说话,一个月就能吃饭爬树,半年行走自如,很多事情更是生而知之。三岁后便开始研究医卜星象,卜卦更是了事如神。曾卜卦八七,准者八六。

    卜卦,是根据已知的某些条件去找出该事物的规律,并依据其规律去推算事物的发展趋势。万事万物之中,既存在“定数“又存在“变数“,某一事物其“定数“的一面是可以测出来的,而其“变数“是无法预测的,善应者了解盛与衰的规律,知道成与败的时间,审视好与坏的时势,知道去与回的时机,把握时机,适时而为、顺势而动。不强作,忌无为,得天地人合之变悉数查缺补漏,即要顺应天理又要制约自然。

    而今山石应语,蹊跷横生。皇上急忙赶往,只见年仅六岁的解蔽道人平坐在椅子上,面色憔悴,旁边是他的挂名师傅压船道人和众师兄。个个都神色凝重,瞳孔怖惧。仿若神魂分离,如站立木偶一般。

    见众人神色惊恐,皇上急忙问道:“司丞,现下何况?”

    压船道人才回过神来,回答道:“回禀皇上,小徒昨夜梦有山石应语,且石头说话实乃道中大异,历来此象皆有天灾人祸引大变,且牵扯甚大。然现下小徒又卜了一挂,为‘火泽睽’”。

    皇上:“何解?”

    压船道人:“离为火;兑为泽。上火下泽,相违不相济。克则生,往复无空。万物有所不同,必有所异,相互矛盾。睽即矛盾。”

    皇上疑惑的问道:“能不能算出何因?”

    压船道人面露难色,惋言道:“实乃牵扯过大,小徒刚才只是问安一卦便受其咎难,堕了双腿。如果天谴小徒不够,唯恐接下来的一卦会有损国运,小徒生死是小,千秋社稷是大,望皇上三思。”

    皇上也知道泄露天机会遭天谴的说法,如果再算下去解蔽道人难免身死道消,如果上天追究不够恐怕还会伤及一国气运,但眼下兹事体大,也无法顾及这些末枝小节了。

    皇上径直走到解蔽道人面前一揖到底,言道:“先生德我深感,愿先生再为我算上一卦。”

    众人惶恐,皇上是谁呀,能一言倾天下,一思动国向,竟然如此披怀虚己。心想如此贤德,我等还不得以死报之。

    解蔽道人见皇上眼神坚定,不泛怯色,也是心中大定。

    旁边小童递过来六枚铜钱,解蔽道人肆意抛撒在地。只见四高二低,三反三正。

    解蔽道人抬起头时已是满头大汗,面有痛苦之色。紧接着雷声大作,黑云压天,直叫人喘不过气来。宫中众人都直呼好邪性的天,前一刻还是碧空万里下一刻就变得乌云密布,心中阴蔼共鸣。

    此时的解蔽道人已然是面如灰土。压船道人急忙赶到身前,看了看弟子,再瞧了瞧卦象,惊恐不已,权衡了下轻重缓急,强装镇定,重回高人身段。

    压船道人言出:“此乃水火未济,离为火;坎为水。火上水下,火势压倒水势,救火大功未成,故称未济。大凶之兆”。

    皇上也初谙卦理,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站立良久,不知所措。

    压船道人见皇上忧心如煎,连忙上去开解道:“话说混沌未开,天衍五十,四九为天道法则,遁去一线,这一线化万物生长。故曰三千大道,且万物皆有一线生机。只要把这一线生机找出来,此祸可解。”

    皇上喜出望外,连连称道:“爱卿所言甚是,可是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老人望了望摊倒在椅的弟子,面露难色,欲言又止。但丝毫的变化却被徒弟捕获,知道师傅担心自己的安危。

    未等师傅言语,解蔽道人随即一掌拍地,六枚铜钱腾空而起,一拂手,被尽数收入袖中。铜钱入袖的瞬间解蔽道人像是气数耗尽,面如死灰,六枚铜钱从袖中滑落。不做抛洒,任它颗颗落地。随着最后一枚铜钱立定安稳,解蔽道人面无人色,气若游丝,虚弱至极。众人心情沉重,缄默不言,想必这些许游丝也只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皇上也深知其是因泄露天机导致气数全尽,心里愧疚不已。出生之时已如天王送子般,奈何三卦竟凶险至此。

    压船道人放下心中的思痛,强挤出一丝喜悦道:“哈哈,可解,可解。此来天山遁,乾为天,艮为山。天下有山,山高天退,阴长阳消,小人得势,君子退隐,明哲保身”。

    皇上:“道长能不能说得再具体点”

    压船道人:“道机千变,千解千不同,贫道解之生变,便成了非解,还需陛下自行领悟”。皇上见道门众人已是鞠躬精粹,无所不言,感恩怀德,赐赏有加。

    归去后心心念念全是天机测言,叫人彻夜难眠。

    回首往事,其父征战天下。发迹西北,初入霆州怀义军,驻守寻策,以军功升任仁勇副尉。地节元年击败东焘起义军,官拜归德朗将。地节三年,平定昌扶之乱有功再升孝元节度使。地节七年竟宁内乱,诛杀逆臣孤获全,官拜正一品天策上将,赐名宋天拥。拥兵百万,独揽大权。地节十三年,文帝不政取而代之。建国大许,国号章武。宋天拥出谋划策,宋天玄攻城略地。

    次子宋天玄战功赫赫,要说大半江上是他打下来的都不为过。世人都认为宋天玄是众望所归,民心所想。然而事有迁变,章武十七年宋延年继位。因为宋天拥认为守天下需要万中无一的智慧和报德炀和的策略。宋天玄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对此宋天玄也没有心怀芥蒂,因为他深知自己没有治国的才能。于公深知自己取之有余、守之不足,于私他毕竟也是自己的亲哥哥。就这样兄弟俩文治武攻,如此一来大许才有了现今的太平盛世。

    但兄弟俩对这天下的看法颇为不同。弟弟宋天玄主战,他想要的是天下一统,成就万事之功,得万世传颂。他认为天下和平在于一心,无论坐上这王位的是谁他也是那个一。少年曾许弘愿: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为许土,届时八音克谐,天神咸暨。

    而哥哥宋延年主和,他认为天下久安必乱,久合必分,分合不过时势使然。要想民安国固还需省役薄赋;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布德怀柔,己国方能强盛。己国强盛才能长治久安,万世太平。

    兄弟两相处多年皆是克尽厥职的君臣,休戚与共的兄弟,但唯独此事各执己见互不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