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牵起你的手

第三章 青青子衿

    “公才老师,各位同学,我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是我读《林黛玉进贾府》,也就是《红楼梦》的一些感受。”

    子衿站在讲台中间,安静、自信、从容。

    “之所以喜欢《红楼梦》,是因为它不仅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融入了作者曹雪芹一生的经历和情感,还在于悲剧的文学性作品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历来欣赏那些虽败犹荣的人物。无论是‘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还是‘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以及‘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他们的悲是相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悲甚至是全人类都相通的,否则何以西方的悲剧文学也能跨越文化的障碍直指人心呢?”

    她的语速不徐不疾,字字有力。

    “回到《红楼梦》本身来说,曹雪芹为我们重现了他那个时代一个个鲜活、性格各异的女性。我认为曹雪芹赋予了这些人物形象‘具体的人’的形象。可这些形象又很具有代表性,也似乎称得上‘抽象的人’。换言之,我认为几百年来,人性没有改变多少。”

    说罢,她看了看公才老师,又看了看讲台下的大家,然后声调降了降继续说道:“可能我的阅历还不足以丰富到真正看懂这本书,大家随时可以批评指正。”

    “子衿你说的对,你肯定是把《红楼梦》看进去了”。公才老师和我的观点一样。

    “刚刚其实是从书里讲到了现实,思维发散开来的话,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红楼梦》的悲剧性一直延续到现实中,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并且,‘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即便鉴之,也很难给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这就使悲剧意味更加浓厚。从古至今,可能人类史的画卷一直以来都涂抹着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式的悲剧色彩。”

    这太不子衿了,这太不子衿了!这很不符合她一贯的看法,每次和她探索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都会被她充满正能量的回答教育一番。可这番带有悲观色彩的言论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绝对不会相信出自子衿之口。

    “《红楼梦》能诞生红学,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子衿同学的观点颇有一点红学家的意味,但也不能太过于绝对,尤其是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有无限种可能,有时候也不能想的过于悲观。悲剧作品的意义除了子衿刚刚说的具有让人共情的力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它能让人更有同情心,让人更有勇气和力量来面对现实生活。”

    公才老师的话让我也释然了很多,我既认同子衿说的,也认同公才老师说的。究竟哪一个道理更对、或者更接近现实一些?还来不及细想,公才老师忽然叫了我的名字。我没有把准备的稿子带到讲台上,因为我想要表达的观点子衿刚刚都已经说到了。

    “木,你说说你看了哪些课文,喜欢哪一篇,你平常写的作文可是最有思想的。”

    对于每一名学生,公才老师都从不吝啬他的赞美之词。

    “呃,我也想和大家聊一聊《红楼梦》。”

    “噢!?”

    台下传来了一阵起哄声和干咳清嗓子声,我看到他们用夸张的神色看看我,又把眼神飘向子衿,赤裸裸的在“暗示”什么。

    “你们别给人瞎起哄呀!”

    不知是谁又像刚刚起哄“最佳辩手”一样来了这么一句,我看到子衿抬着头冲我笑,完全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我的思绪忽然奔涌而来。

    “我准备的稿子已经被子衿同学讲完了,她说的我全部赞同。”

    有人又要起哄时被公才老师用手势制止了。

    “公才老师的点评让我想起了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诚然,人们可以通过悲剧文学体会到共情,认清楚现实。但如果因此而消极看待生活的话,就有可能和作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红楼梦》也是美好的。

    黛玉致死都是爱宝玉的,而宝玉出家后也绝对不可能忘记黛玉。贾府的大厦倾倒了,留下的除了白茫茫,还有至死不渝的爱情。对于宝黛二人来说,他们二人就是彼此的‘具体的人’。假如每个人都为《红楼梦》写一个他们自己心中的完美结局,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写宝黛能走到一起。这正是《红楼梦》悲中带美的一点。”

    子衿冲我点头表示赞同,旁边的她则侧耳倾听,脸上满是认真的神色。

    “我们都认为宝黛爱情是美好的,就如同我们认为《红楼梦》主题旋律是悲剧的一样笃定。因此我的结论是:我们不能用一件事情的正确性去否定另一件事情的正确性。也就是说,不能因为《红楼梦》结局的悲剧性而否定宝黛之间爱情带给人们的美好。

    进一步讲,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红楼梦》是悲剧,就不去喜欢当中的每一个鲜活的女性,不去喜欢生活中的那份美好,而是恰恰相反,我们更应当认真的生活在当下。”

    “木,那你给大家说说你最喜欢《红楼梦》里的哪位女性?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还是哪个姊妹丫鬟。”

    毕业后我回漾泉探望公才老师时,我对他说您太懂学生们的心思了,真是把课上明白了。

    还没等我稍作思考,台下已经传来了起哄声:“青青子…,悠悠我心”。我看了看子衿她们那边,她们两人一个假装低头看书,另一个绷着嘴看着我,像是马上就要掩饰不住笑意。我忽然想起了她们刚刚那看综艺节目般的笑声,于是照猫画虎的模仿了一把刚刚“优秀辩手”自嘲式的幽默,说:“我喜欢刘姥姥。”

    哈哈哈哈。

    大笑声、拍桌子声、跺脚声再次响了起来,透过人群我似乎也听到她们俩噗嗤的笑了出声。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我喜欢刘姥姥不是因为她食量大,而是因为她是个好人,她知恩图报讲义气,论人格要比只懂得‘精致的淘气’的贾宝玉那银样蜡枪头强太多了。我猜如果贾宝玉爱上了年轻时的刘姥姥,刘姥姥一定会让宝玉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风流。”

    哈哈大笑声似乎传遍了整个校园。顺理成章是后来木同学喜欢刘姥姥的“美名”也因此传遍了整个一中。

    笑的合不拢嘴的公才老师点评说我说的也很对,说:“我们学语文除了学那些字词句篇章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学习文字里面的思想,树立一种相对正确的思想观念。木同学的爱情观念就很好,你将来肯定不会看错人的。不管是宝黛还是刘姥姥,你肯定更看重的是那个人的人品而不是风流与否。”

    于是,在大家的哄笑中这节课的氛围又被公才老师的这一席话推到了一个高潮。但与我而言,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自己也说不清楚,爱情的意义是什么我更没有搞懂,谈何看对或看错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