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现状之怪事杂谈

章回四 情与利的纠葛

    常听一句话,“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我也曾经听人家长辈笑着调侃:“以前啊,借钱的都是儿子,要债的是老子,欠别人钱还不起,那怕得很,自己心里也过不去。”于是,在爷父辈这一代,我不过七八九岁,只见到每个家里的顶梁柱,都拼死拼活的挣钱,养家糊口一方面,剩下的去还债。

    可现在,“借钱的成了爷爷,要债的成他妈的孙子了!”

    当初我很小,读书之资也有家长借来的,我也知道。

    “人家肯借咱家钱,都知道咱家有读书的,你以后也别太啬,人家能帮咱家,帮的就是你。”

    到现在,情义在我们这些人中,依旧是讲的。我有时会幻想我父辈小时的生活,外公外婆,我爸我妈他们在我读书时常常会说,小时候穷,念书要钱。

    钱不够找人家借,家里念书的太多,大的就不念了,一家人供小的读书,那时候全村子能供出来一个大学生,那是要摆宴席请全村人的。

    这都是情分,小时候在村里的小学读书,每次遇到我不认识的长辈,他们都会笑着说“这不是老高的儿子了么?”

    虽然我不认识他们,但他们却总认识我。

    千禧年是个转折,至少我是这么想的。我这一代,似乎是赶上了巨变,从传呼机到智能手机,从黑白电视到彩电再到曲面屏。从夜间读书要点煤油灯,到现在明亮的白炽灯。

    我至今能回忆起外婆家的那个黑白小方块,用石头凿的放大米粮食的橱柜,爷爷家里翻出来的煤油灯。

    可是到了我这一代,见过的世面越来越广,遇到的人越来越多。

    有时候自然会遇到关于钱的问题。

    有时候你借我的钱,我无法张口,只能说自己穷,希望你能想起你欠我的债,可我没想到,你借了我的钱,却比我还穷…

    有时候,我只能公开宣告,目前我穷,谁借我钱,我双倍奉还。于是,你有钱了,你借我一百,我需要还你两百。

    就在你心里想着你多拿了一百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过,你欠了我的两百?

    依照数学老师的观念,你欠我两百,我借了你一百,你还欠我一百。

    可我只能当个糊涂,你欠我两百,要还两百。我借你一百,要还你两百。于是,我们清了怎么样?

    更有甚者,我不想失去你这个朋友,于是我把数学老师排挤在外。欠我两百,你借给我一百,你还欠我一百。我借你一百,我应该还你两百,又因为你欠我一百,所以我只还你一百,这样,咱们两清,如何?

    就这一招,屡试不爽,然而我可能损失了些许,但我还是想,你比这一两百重要。

    可能在你心里,借我一百,我跟你要,你目前没有,先还我五十,可以,但是你若说明了这一百一定还,那我便要收回一百。

    纵然五十在你眼里算不得什么,可在我眼里,我若困难了,我拿这五十能活一周,这一周,我便不用在外借债。

    而那五十你应该是不还了,我也感激你,可能在你心里,我是钱钟书先生那样的人吧。

    钱钟书先生生前有一对付借钱的态度是:从来只给所要求借钱数目的一半给借钱人,因为他知道,与其说是别人再向他借钱不如说是他在给别人钱,因为他读懂的关于借钱的哲学便是有借无还,既然是给钱,他当然没法做到别人要多少就给多少。

    再者,既然是给钱,他不会失去一段友谊,不会失去这个朋友。

    因为有的朋友貌似是朋友,但是就是不能谈到钱;有的是朋友,给你一部分钱,不让还,似乎是这一次给钱就是你们情感友谊永远的结束,所以能够谈钱借钱还钱的朋友,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可是恕我做不到如此,我虽然对钱并没有太多的执着,只当做维持生活,时而满足我各种乐趣要求的神灯。可我也需要生活,我也不是印钞机,ATM。

    因为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济危机,都有困难时期,自己能帮多少帮多少。

    至于还不还的在我看来,如果你说了会给我还,那我就是撕了脸面也要跟你要回来,如果要不回来,那便是我看透这个人的时候。

    如果你只是跟我借了钱,没有说什么时候还,那请放心,在我吃饭问题能解决的情况下,我绝对不同你要;但若是我连自己的生计问题都无法解决,那这债,还请还我一二。

    朋友有很多种,有些朋友不能谈钱,我认为这种朋友是聊友。只能一起聊天,却很难谈钱。

    同样,也有朋友,是我们都向往的那种,在未成家前,我的钱就是你的,不分你我。只要有了困难,能尽力帮忙便可。

    人如果有钱,与什么人聊天就很重要。但是人没有钱的时候,是没有聊天的情趣的,只有借钱和挣钱的情趣。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有借无还,再借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