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踏歌行

第五章 前线告急

    瑾国,建武十年,七月十四,武国四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同时入侵襄阳府和庐州,前线告急。

    临安府,皇宫,朝堂之上,高宗皇帝手握前线战报,在龙椅前焦急地踱着步子。他大约四十来岁,身着澄黃色龙袍,身形消瘦,含胸拔背,五官饱满,脸上胡须偶有几缕灰白,但却经过精心修剪显得极为利落,眼神略显阴沉,浑身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台下左右朝臣各个眉头紧锁,气氛十分紧张。

    “才短短十天,十天啊……襄阳府驻扎的十万守备军便已经伤亡过半,庐州的八万驻军也折损近四成,你们说说看怎么办?”高宗皇帝强压着怒火,沉声问道。

    殿下文武百官各自垂首,朝堂上鸦雀无声……

    “哼!平日里一个个嘴上都挂着忠君爱国,好一个忠君爱国!现在朕和国家需要你们时候,你们却装聋作哑,朕这是养了一群酒囊饭袋么?”

    …….

    高宗阴沉着脸:“好啊,很好!都不开口,那朕只有请你们拿主意了?”顿了顿后,朝着殿下左手边的一名中年男子看去,又道:“魏相,你有何看法?”

    被点名的中年男子约莫四十多岁,身着紫色官袍,体型清瘦,鹰鼻深目,颧骨很高,此刻正垂首站立。听到高宗皇帝问话后,不紧不慢地迈步踏出队列,上前进言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武国军队兵锋正盛,我朝切不可与之正面交锋。当务之急,应避其锋芒以求稳住颓势。如必要,可暂弃庐州退守建康,以长江之险据敌。襄阳一路,则增兵支援牵制其敌方主力。同时,我方应迅速派出使臣与之求和,或可解武国大兵压境之危……”

    “臣,赞同魏相意见……”

    “臣亦觉得魏相此法可行……”

    朝堂上几个大臣,依声附和道。

    高宗听后,眉头紧锁,沉默不语,从表情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变化。

    而大殿上,另外几位大臣,脸上则浮现出不满之色。武官队列里更有不少武将,则更是直接投来鄙夷的目光。

    “臣认为断断不可!”

    这时,一个低沉的声音蓦地打断道。发言地是位两鬓斑白的老者。那老者相貌平常,下颌胡须枯黄,身着朱红官袍,腰系玉带,身材清瘦,个子中等。他双手拢在袖中,身子站的笔直,双眼微闭,神色淡漠,看不出表情。所处位置竟是位居文官队列首位,似乎地位极高。

    “哦,为何不可?吕相请讲……”高宗眼光微动,转头望向老者,温和地笑道。

    吕相缓缓睁开双眼,眼光明亮,目光坚毅,炯炯有神。凛然开口道:“禀陛下,武国皇帝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妄图吞并我国之意,多年来未减分毫。我朝若一味退让,只会助长其势,与其谋和无异于与虎谋皮。况且,襄阳、庐州两城,乃我朝第一道防线。若弃庐州守建康,则楚州、扬州必为武国所得,且与敌军也不过一江之隔。待到武国修整过后,建康城破也只是时间问题。”

    他越说越激动,顿了顿,又道:“再者,建康相距临安不过五百余里,待到建康失守,我朝军士再退往何处?陛下您又该退往何处?这天下百姓又能退往何处?”

    短暂的停顿后,吕相抱着拳,目光极为坚定道:“望陛下替我朝百姓着想,切不可重蹈文康之耻的覆辙啊,陛下,老臣替天下百姓请求陛下,望陛下三思啊!”说罢,老者一揖到底,半晌不曾起身。

    “望陛下三思啊!”

    “陛下,切不可行亡国之举啊……”吕相言毕,朝堂上几位大臣也纷纷站出来附喝……

    此刻,高宗皇帝脸色则略显阴沉,他轻轻侧过身,投给身边太监一个眼神。那名宦官便抬手压了压,示意安静。待众人噤声过后,高宗皇帝又转回身,同时又换回温和的表情望向吕相。

    “爱卿所言甚是,朕亦深以为然,那不知爱卿可有退敌良策?”

    吕相直起身,稍微平复了一下激越的情绪,平静道:“禀陛下,老臣以为,武国大军压境,意在速下两城。且仓促而来,粮草必不齐备!臣建议,应先传令襄阳、庐州两地守军,坚守城池,尽量拖延战局,安心等待支援。同时令附近州府抽调兵力前去支援,以扰敌为主,分散其注意。再命杨靖忠,金世杰两位将军,各领兵十万,火速驰援两城。武军久攻不下此二城,必定军马疲累,人心浮躁。久之,必生厌战情绪。只待杨、金二人大军抵达战场,里应外合包夹武军,断其粮草切断补给。则武军必败,两地之危即可迎刃而解!”

    高宗皱眉听完,面上神情不动,眼中神采却变了几变。稍加思索后,抬头旋顾一周,语气平淡道:“吕相此计甚妙,不知众卿家以为如何?”

    朝堂上,众大臣互相讨论着,有的出言反对,有的则举手赞成……

    看着堂上吵作一团的大臣们,魏相嘴角微撇,面露不屑,向前迈出一步,正欲发言……高宗皇帝却面色阴沉地斜视了他一眼。左手轻轻地拍了拍龙袍的下摆,像是不经意地抚平上面的褶皱般。魏相见状,便不动声色地退了回去,低首垂眉不再言语。

    “咳”高宗轻轻地咳嗽一声,堂下众臣瞬间鸦雀无声。他眯眼扫了扫众人,开口说道:“众位爱卿,各抒己见,朕甚觉欣慰。但眼下战事危急,需得快速应对。朕思索再三,既然吕相胸有成竹,那么便依吕相所奏,如何?”

    众大臣见高宗拍板敲定,不敢违逆,皆言称诺,高呼“万岁英明,吾皇睿哲……”

    高宗见状,脸上露出欣然神色,抬手安抚后,旋即又朝堂下武官群中瞧去,对前排两位武将开口征问道:“杨将军、金将军,你们二人可有补充?”

    那两位武官闻言,立即上前拜倒:“启禀陛下,吕相所言与吾等不谋而合,无需补充。末将等愿立即赶赴前线支援,必定击溃敌寇不负圣上所托!”

    高宗皇帝朗声笑道:“很好,拟旨:封杨靖忠为镇军大将军,领兵十万,火速支援襄阳。另封金世杰为怀化大将军,领兵十万,火速支援庐州,大军即日开拔……”

    ——

    是夜,瑾国皇宫,御书房内,高宗皇帝靠坐在书桌的椅子上。对面垂首站着一人,正是当朝右相魏士元。

    高宗皇帝以手托腮,瞧着手中书卷,漫不经心道:“知道今日为何让你闭嘴吗?”

    魏士元神情恭敬,拱手摇头道:“禀陛下,臣不知……”

    高宗抬眼扫了魏士元一眼,随后又看向手中书籍,道:“吕伯岩、杨靖忠、金世杰三人同气连枝,此三人在朝中声望颇高,如今朝堂上多数都是支持他们主战的声音。你这个时候出声反对,讨不到好。若朕再一意孤行的支持你求和,必然让众臣认为朕怯战,所以朕才示意你禁言。”高宗顿了顿,嗔怒道:“再者,武国也的确太不识抬举!我们瑾国每年缴纳他们的岁贡还少吗?哼,居然还想得寸进尺!朕忍了他们十年,若再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就真把朕当成是软柿子,想捏就捏了!”

    高宗放下书籍,随手端起桌上茶盏,呷了口茶后,又道:“你有没有在杨、金二人的队伍里安插自己人啊?”

    “请圣上放心,臣已经在杨、金二人军中的重要职位安插了人手,负责后勤辎重的也是臣的心腹。”魏士元紧忙答道。

    “做的很好,派去与武国谈和地人都安排好了吗?”

    “禀圣上,都安排好了,随时可以出发。”

    “很好,很好……看样子要变天了……”高宗皇帝站起身,走到窗边,望向被乌云笼罩的天空似乎思索着什么……

    (备注:十一年前,当时瑾国国号朝和,时任皇帝的是瑾惠宗李煊。由于惠宗施政软弱,同时武国逐渐崛起,导致两国连年交战,最终朝和四十一年武国军队包围瑾国都城开封府。迫于压力,惠宗于危难之际传位太子李喆。新帝登基改年号为文康元年,史称孝宗皇帝。然而仅一年后,武国便攻破瑾国国都开封府,并于文康二年四月,俘虏了瑾惠宗、瑾孝宗,同时侵占了瑾国大量土地,史称文康之耻。文康二年六月,瑾惠宗次子,瑾孝宗之弟,寿王李冒在一众臣子拥立下于建康府称帝,庙号高宗皇帝,改年号为建武,两月后迁都于临安府,此后十年,瑾、武两国以淮河为界,南北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