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残明

诣津门朝紫阙(下)

    跟随杨涟来到兵部尚书杨应聘府邸门前,不期却吃了个闭门羹。“敢问部堂大人缘何不能见小人一面?”刘陵对门子问道,一边将口袋中仅剩下的二十两银子塞去。门子掂了掂重量,不甚满意,但还是答道:“老爷不见锦衣卫的人。”杨涟在旁也是一脸苦笑,大员和锦衣卫见面本就有顾忌,何况其未必有心要见。

    刘陵来访自然不会穿着锦衣卫官服,只有随身带着的腰牌。闻此当即挣断其束绳,将其交到门子手中:“自今起刘陵不再为锦衣卫成员,此番只为岛上三千兵将之事求告。若部堂大人实信不过,自可令一门僮执此腰牌告于镇抚司或缉事场,令责在下擅离职守、专任之罪。”门子自拿了刘陵腰牌回去传话。兵尚肯不肯见,刘陵并无把握。但这位先后为万历三大征和稳定西北边防作出贡献且性情清高的大人,自然不会去“皇帝鹰犬”那去告一个战场立功的小小百户。

    答复久久不至,刘陵只在门外长揖,杨涟劝刘陵不如转回,此事若有不利他自担待。刘陵自不能回,只在心里念着陈庭的后着,杨涟便先告辞。接近午时,街上忽然热闹起来,刘陵知是陈庭发动了,会心一笑。原来,就在刘陵前去参见兵尚大人时,陈庭便已取出这数月俸禄用于雇佣些泼皮作去兵部尚书府邸前议论的准备。至于为何不雇佣良民,自然是因为他们畏惧官威。即使这样,这项任务还是为难了陈庭好久才得以完成,而且让陈庭可谓“倾家荡产”。好在最后这场努力终究派上了用场。“听说这求见的是我大明的大英雄,在我明军一泻千里之际那是玩狂澜于既倒。”“我看那兵部尚书就是识人不明,是不是老了不中用了!”“是啊是啊,老而无用啊,哈哈哈。”泼皮们越说越大声,让门子等都皱眉不已,回去禀报。眼见发酵得差不多了,刘陵便像剧本中那样,抽出刀来大吼:“部堂大人,杨老先生岂是你们可以侮辱的?老先生一声平南蛮西戎,征倭奴定东海,又岂是我一介武夫可以比的,老先生不当下便见自有道理。更哪里是你们可以妄加议论的?”刘陵的声音很大,为的就是屋内的杨应聘能听得到。果然,很快门子便一脸不情愿的走出,带着鄙视的目光看了看刘陵“进去吧”!”

    刘陵自然满脸堆笑,到了书房更是一头便拜下:“草民刘陵拜见部堂大人。”杨应聘哼了一声:“老夫没有撤职你的权力,怎就草民了?你倒是颇为我这“老先生”名誉着想。”刘陵自不能认下那些泼皮和自己有关,厚着脸皮答道:“杨先生文治武功,小人仰慕久矣……”“——停,老夫要不是念及那几千为大明作战的将士,凭尔这点技俩别想来这堂上。”刘陵当即改容危坐,发挥现代人优势,换脸色速度让杨应聘这等久经事故之人都颇为震惊。“晚生此来不为私事,正为我大明将士转危为安,让大明边防稳若泰山……苦叶镇将士饥迫至此,唯有得朝廷粮饷、农具、匠人之济方解。至于为何不能撤军以养将士,概因……辽沈正兵虽在熊大人治下稳住了局势,但仍面临建虏的巨大压力,真正保证辽沈固若金汤耗钱粮兵马容晚生直言:当今朝廷难以支持。而若留苦叶奇兵一路,正兵守则可威胁赫图阿拉,令后金不敢倾巢而出;正兵若要反攻,苦叶奇兵也可以乘机袭扰敌方,令之守无可守。有此奇兵可谓战守两利……”刘陵一番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吐沫星子飞溅显然打动了这位一心国事的杨部堂大人,听到后来更是令其连连点头还令其子执图来比对。待刘陵说完,杨应聘丝毫没有犹豫,“这事老夫准了。只是所需军资虽然不是很多,但当前国库空虚所加耗都是从内帑出,加上新设卫所一事,两者必经陛下许可。杨御史上奏为你请功和女真部落上贡的事也是你撺掇的吧。为迎朝鲜特使,陛下明日将破例上朝,女真七部上贡的人也会得到陛下接见。老夫再为你争取一把,你能不能面见天颜就看自己造化了。”刘陵一时都楞在了原地,见杨应聘端茶送客才一拜到地缓缓退出。

    出门长舒一口气,自己都未想到这事竟然如此得来全不费工夫,也便是在一心为国的杨尚书这里,若是再过几月换了那一心只故争权夺利的其他官僚恐怕刘陵今日要吃不了兜着走。“老大,事情如何?”陈庭凑上来问。“比预料中的好。”

    当日晚间,便有青衣太监前来传口谕,令刘陵明日入朝。在看着刘陵跪拜接旨并将从吴姓那里筹借的银子奉上后,青衣太监转身便回了紫禁城——明日刘陵将要迎接挑战的地方。

    第二日早,太和殿。

    曙光东升,照在了齐整的朝班上——毕竟要接见番属国使臣,万历皇帝都准点上朝,大臣们又怎能落了大明的面子呢。景阳钟的三声长鸣,文左武右,大袖翩翩,乌帽摆摆,长长的大臣朝班踏过金水两桥整队。随着鸣鞭响起,整个上朝的队伍一片肃然。东阳斜照,在日光映衬下成了一片暗色的紫禁城在其高耸的重檐上反出阵阵金光。汉白玉铺就的广场在此刻显得格外广大,加上朝班的人影重重、外侧执长兵而立的“大汉将军”让身处武班末尾、只能远远看见陛阶的刘陵感受到了慑人心魄的雄壮和威严。刘陵打量了一番自己所处右列,勋爵在前,五军居其后,还有些没有上殿权力的京营武官,最后便是自己一人,竟无人并列,不禁几分自嘲。些自万历皇帝起,明末皇帝多直接从后门入殿,倒是少了龙辇上殿的仪仗队。

    不移时,排号齐鸣,上朝鼓敲响,朝官们按照鼓点前行。毕竟朝会过少,有些文官走快走慢些,便挤作一团也无纠礼官管束,颇煞了场面。但一则使臣还未入天安门,二则无论朝鲜使臣还是女真诸部上贡使都有求于大明,想来看见了自然也不敢笑的。四品以上官员已入殿,其余官员也已殿阶上下排好,站定面君。随着领班太监浮尘一挥,自殿内至殿外各极官员依次拜下山呼万岁,更有大汉将军们齐齐拜下手中兵器触地发出整齐划一的铿锵之声,齐呼万岁。山呼之声回荡在大殿内外,久久不息。

    见礼毕,一声尖利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响彻了前殿:“宣朝鲜特使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