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创从1982开始

第19章 作家回信

    陈家林背着那书包上学堂的时候,大姐陈家桦也早早的赶到了机械厂。

    昨天晚上从饭馆回到家,她第一时间问弟弟要了《少年派》的稿子,开始阅读起来。

    将近十万字的小说,让她一直看到了凌晨两三点,才终于看完。

    才睡了几个小时后,又爬起来上班,一双眼睛顶着大大的黑眼圈,跟熊猫似的。

    不过,她却一点也不觉得困,反倒有点精神奕奕的,特别有干劲。

    因为看过《少年派》的全文后,她终于知道弟弟为什么能在杂志社过稿,并且赚到那么多的稿费。

    《少年派》实在太好看了,不论是文笔还是故事性,都让她觉得好。

    尤其到了最后,当那一层童话的外衣被揭破,整个故事好像突然得到了升华,一下子变得更有意思。

    陈家桦的年纪不大,她仅有的一点人生阅历,还看不出故事里面埋着的更多的东西,可仅仅是故事主人公自己说出来的那些动物隐喻,已经让她受到了震撼。

    “真是写得太好了!”

    陈家桦由衷的感慨。

    现在她心底最大的疑惑,就是弟弟的小脑袋瓜子究竟是怎么想的,怎么能构思出这样一个故事。

    她反倒没有怀疑过,这个故事是否弟弟写的。

    因为那些天弟弟每天趴在桌子前“写作”的情景,她都看得一清二楚,这绝对没错。

    唯一的解释,就是弟弟在这方面是天才,因为她挑起的头,从而让弟弟把自己的天赋给发掘了出来……

    嗯,就是这样的!

    早上离开家的时候太赶,陈家桦没能和弟弟多聊,可她心里一直想着《少年派》的故事,身上上竟一点也不觉得累和困。

    进了车间以后,她还一如既往的成为第一个来的人,稍稍准备后便开始干起活来。

    身为学徒,她要先把自己昨天收拾好的东西又拿出来,为师父新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还有各种杂务,例如烧水倒水之类的,全都要干。

    不一会儿,她的额头已经布满细汗。

    车间里的工人陆续进门,或是聊着天,或是也干起了活。

    陈家桦的师父是最后几个进门的人,他是车间里最老资格的一批车床工,技术不错,只是人脾气大了点。

    昨天晚上喝了点小酒,这时候还没能完全醒过来,进门后他先坐在椅子上,有点蔫蔫的。

    口干舌燥,看见桌子上的茶缸,他想也没想就端起来,啜了一口。

    “怎么这么烫……”

    一不小心,他就被里面的热开水给烫了嘴。

    师父一脸晦气的放下茶缸,目光很快找到了徒弟的身上,火气很大的骂骂咧咧起来:“想烫死我啊,也不知道兑点凉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能干什么?”

    陈家桦看了那人一眼,没吭声,又继续干着自己的活。

    要是换在之前,她肯定会为这件事情感到难过,可是今天她却觉得自己一点也不生气了,大概是不在乎了。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她还是第一次感觉自己有了底气,不再畏缩。

    ……

    陈家林的信很快寄到了津海,送到了《小说月报》编辑部。

    收件人是马景海。

    马景海这些天其实一直期盼着《少年派》的作者回信,他有点吃不准,这个叫做“陈家林”的作者是否会给他回信。

    从当初投稿的时候,信封里面没给编辑写任何一个字的情况可见,这个作者就算不回信,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因此,当寄信人注明是“陈家林”的来信,送到他的手上时,马景海真有种如释重负的欣喜感。

    “啧,不错,里面还挺厚的,写了不少东西。”

    马景海稍微掂量了一下信封里的厚度,便开心的拆信阅读。

    里面的文字,不再是铅笔写就,而是用了钢笔。

    字迹和之前的稿件如出一辙,显然是作者的亲笔信。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用了钢笔,让马景海觉得上面的字迹更加清秀隽永,看起来非常舒服。

    “明明写的一手好字嘛,为什么偏偏投稿的时候要用铅笔?”

    马景海在心里嘀咕,不过读信几行,心里总算有了点猜测。

    因为信纸上的那一句“上有寡母病弱、兄长先天智力障碍,须臾不能离人,家中唯有长姊在机械厂工作养家,甚是艰苦”,让他一下子想象到作者的家境艰苦,写作《少年派》时或许只有铅笔。

    直到写信时收到了稿费,才能鸟枪换炮,用上钢笔。

    “唉,真不容易啊,这样的条件,还能坚持创作……”

    作者并没有在信里多谈自己的情况,不过马景海却一瞬间脑补了很多。

    譬如一个很年轻的返城知青的形象,工作没有着落,家境贫寒,负担非常重,却挑灯写作之类。

    轻叹一口气,同为知青的马景海多少有点身同感受,继续看信。

    下面都是作者对于《少年派》的一些解读,还附带着创作时的思路。

    通过这些文字,马景海了解到陈家林并没有真正的出过海,也没有沉船、海难一类的亲身经历。

    只是因为曾经看过相关的报道和书籍,从而有了《少年派》这个故事的构想。

    当然,小说就是叙事。

    从叙事手法来说,陈家林也解释了自己的确通过构思和设计,埋下了种种暗线和隐喻,才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写出这样一个故事

    马景海连续把信认认真真的读了两遍,这才轻轻放下,坐在位置上思索起来。

    他已经确定了,《少年派》的作者陈家林是一个开朗、善谈且内心世界丰富的人。

    这和他之前判断的“愣头青”,绝对不一样。

    这让他感到欣喜,因为这样的作者,更容易沟通,对一个编辑来说绝对是好事。

    同时,他也清楚了,陈家林是一个年轻人。

    虽然信里没有明说岁数,可马景海能感觉得出来,这一点没问题。

    再来,就是陈家林的家境贫寒,或许还因为家人的缘故,负担很重。

    至少在收到稿费前,陈家林的生活非常窘迫。

    在马景海看来,一个经历过生活磨难的作者,才拥有足够多的创作素材,也具备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从某种方面来说,这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