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创从1982开始

第28章 叙事创新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文艺报》首先发表关于《少年派》的评论文章。

    文章的标题是——《我们需要这样的“少年派”》,作者为鲁书元。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篇评论文章的偏向。

    鲁书元在文中高度评价了《少年派》及作者陈家林。

    他认为如今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大行其道,国内文坛需要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自从1978年开始,随着《班主任》、《窗口》、《伤痕》等文章引起的巨大轰动,引来后续大量作品涌现,受到追捧,最终形成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

    在这样的文学潮流之下,《少年派》能别出心裁的写出这样一个故事,简直就像是万花丛中的那一点红,充满新意,美不胜收。

    不仅如此,鲁书元还盛赞了《少年派》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甚至把这样的叙事手法称作“巧妙的叙事替代”。

    如此残酷的海难、人杀人、人吃&人的惨事,用童话般的方式进行替代、并写出来,这是前所未见的。

    至少在国内现今的文坛,没有人这么做过。

    鲁书元在夸赞《少年派》的同时,还夸起了作者:

    “作者陈家林有着一颗充满童趣且乐观的心,他对生活的感知丰富且细腻,我虽与他缘悭一面,可却能感知到他的善良、温暖……”

    “或许将来某一天见到他,我会亲口问上一句:在你的心里,派所说的两个故事里,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少年派》,更需要这样的少年心,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文艺报》是中国作协主办的大报,创办于建国前夕,它的历任主编包括了茅顿、丁零、冯雪风、张广年、冯木等。

    这些人,用官方定义的话来说,他们无一不是“国内被公认的文坛巨匠、文学大师、和卓有建树的文学理论家”。

    多年来,《文艺报》的立场一直是相对中立且克制的。

    它的每一篇评论文章,即使是批评,都有理有据,对国内文坛具有积极且正面的意义。

    正因如此,《文艺报》是国内最知名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是官方和主流文学界的喉舌。

    在此之前,尽管《少年派》受到不少的质疑,算是一时的热点,可《文艺报》却从未对《少年派》进行过评论。

    按照《文艺报》一向的做法,他们会等到《少年派》刊载完结,才会发声。

    正因如此,《文艺报》直到了这时候,终于发表了这篇评论文章。

    而这一次发声,对整个风向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紧随其后的,《萌芽》复刊后的增刊《电视、电影、文学》也发表了评论文章,说《少年派》才是“少年人应有的模样”,相比起在经历过磨难后发泄情绪,这样去面对人生才是正面且积极的。

    这就有点内涵的意味了。

    什么样的故事是“经历过磨难后的发泄情绪”?

    反正见仁见智,即使有人躺枪,这时候也不会有人跳出来自己对号入座。

    于是,风向在一夜之间来了个大转弯。

    之前有多少批评,这时候就有多少赞扬,而且还是加倍的。

    这大概算是一种“亏欠”心理的补偿,所有人对开始对《少年派》追捧起来。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学报》。

    这个刊物之前连发数篇批评文章,一副像是要把《少年派》打进故纸堆、盯上耻辱柱的样子。

    可在《文艺报》的评论文章出现后的新一期,他们居然也发了一篇为《少年派》“正名”的文章。

    盛赞了一番《少年派》的叙事手法后,又夸了一通作者陈家林,还特地说明了他们刊登的评论文章,都是撰稿人的投稿,他们的编辑部仅做了一点修改。

    说白了,就是对之前的“批评”进行撇清。

    要是陈家林能看见,肯定知道,这就是后世的:“以上言论仅代表嘉宾的个人观点,与本台无关!”

    没错!

    这是真狗!

    却又让人无可奈何。

    不过,《文学报》的确是懂“搞事情、转移视线”的。

    它们在最后,特地提出一个疑问:作者陈家林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拥有这种巧思和文笔的作者,之前从未听说?

    的确,一上来就出长篇的新人,国内文坛真没见过。

    而且,这长篇还写得这么精彩,直接更新了一种叙事手法,成为一本面向全国读者的大型文学期刊的刊头文章。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作者应该是某位作家的化名。

    又或者是某位学者,在文学领域深耕多年却从没出过作品,终于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才终于写就这么一篇精彩小说。

    总而言之,这让所有人都对“陈家林”充满了好奇,以及关注。

    陈世聪也是其中之一。

    他在最新一期《小说月报》出来的当天,就先于他们《燕京文学》编辑部的所有人,霸占在手里读了起来。

    一口气将《少年派》的下篇看完,他沉默了许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怪不得呢……”

    随着脑子里“派的两个故事”不断进行碰撞、融合,他终于缓过神来,轻轻的吐了一口气。

    尽管之前他对《少年派》不以为然,可是到了这一刻,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看走眼了。

    这个故事可真是精彩绝伦,彻底刷新了他的认知。

    原来故事可以这样写!

    原来之前的童话里居然暗藏着如此血腥!

    这个作者真是厉害!

    陈世聪一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张雪山和他说,《小说月报》的主编郑法青会让他们统一回答,等看完了《少年派》再来说话。

    这不就是应该等看完了再来说话么?

    这个反转可真够厉害的,完全让人无话可说。

    陈世聪甚至感觉自己好像被作者牵着鼻子玩了一圈……

    嗯,可是仔细想想,却又并不是这样的。

    如果不是分上下两篇刊载,一口气读完,这应该是个很好很好的作品。

    但是正因为一分为二了,还隔了一个月的时间,所以《少年派》的上篇才会让人觉得不行,直到看了下篇才知道它很行。

    摇了摇头,陈世聪的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无比强烈的念头:“这个陈家林很厉害啊,这样的作家,一定要向他约稿,让他到《燕京文学》来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