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创从1982开始

第46章 其来有因

    “你和我说说,《少年派》这个故事是怎么想出来的?怎么想出了个这么有意思的故事?”

    “你的这个叙事替换是怎么想出来的?以前试过这么写吗?”

    “《少年派》真的是你的第一部作品吗?一来就写长篇,你真的可以啊……”

    ……

    甄大山这人很健谈,也很热情,性格中有一股子豪爽和自来熟的东西,冲着陈家林就是一通说。

    陈家林只能一一回答了。

    甄大山又问:“你最近有什么新作品吗?”

    “有的。”

    陈家林想了想,点点头:“一篇长篇小说,应该就要发了,在《小说月报》上。

    另外还有两篇短篇,一篇给了《小说月报》,另一篇给了《燕京文学》。

    至于什么时候能发,还不确定。”

    陈世聪和马景海虽然都说把稿子拿回去后,尽量说服编辑部在新一期就发,可这种事情谁也不能百分之一百的肯定。

    有时候意外特别多,例如有什么敏感问题,又或者主编觉得不行之类,甚至于版面不足,反正随便一个原因都可能把稿子压下去。

    所以陈家林只能这么说,没把话说死。

    “一个长篇,两个短篇?”

    甄大山一脸的惊讶,有点被吓到了。

    这才多久时间啊,距离《少年派》上下两篇在《小说月报》发表,满打满算就两个月吧,陈家林居然又捣鼓出一个长篇、两个短篇。

    这是什么样的创作速度?

    都不能说是高速了,简直超速好吗?

    要是换在别的作家身上,有些写得慢的,搞个短篇都要一两个月。

    写出来以后逐字逐句的修改,甚至推到重来。

    这么所谓的慢慢打磨,直到完稿投稿,根本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去。

    就甄大山自己来说,让他一朝闻名天下知的短篇小说《取经》,他花了二十多天才创作出来。

    之后,还在《河北文艺》小说编辑萧杰的指点下,经过了修改和打磨,才总算成文。

    这已经算是很快的了。

    可现在听了陈家林的话,甄大山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又是一个长篇要发表,还是《小说月报》这样的大型文学期刊。

    另外还有两篇,一篇《小说月报》,一篇《燕京文学》,《燕京文学》的名气在国内一众文学期刊中,甚至比《小说月报》还大。

    能让这两家采用的稿子,只能说明这三篇小说的质量应该很高……

    所以,陈家林这算是写得又好又高产了,对于同样写作的甄大山来说,实在有点被“震惊”到。

    “家林啊,那你的新小说,写的都是什么样的故事?”

    甄大山没说话,倒是旁边的张老师问了一句。

    自从知道陈家林就是“陈家林”以后,张老师和李老师就一直在旁边听着陈家林和甄大山对话。

    他们还是第一次见陈家桦的这个三弟,没想到居然是个那么出色的作家,不禁感到很好奇。

    陈家林也没藏着掖着,大概说了一下自己写的故事。

    张老师听完,点点头:“听起来很有意思,到时候等你的小说发表了,我一定订一本看看。”

    “谢谢捧场,张老师。”

    陈家林嘿嘿一笑,表示感谢。

    这么一会人功夫,甄大山也回过神来了,又说:“家林,你再和我说说你的那一篇《另一只鞋子》,你都是怎么写的,感觉这个故事想要写的好,里面的细节描写很重要啊!”

    “对,感情的描写主要靠细节……”

    陈家林不慌不忙,开始聊起来。

    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他在说,张老师和甄大山在听,时不时会提问一下。

    他们和陈家林说话的语气,完全没再把陈家林当孩子看,因为他们已经看出来,陈家林不论是言谈还是举止都很老成,根本不像这个年纪的普通孩子。

    李老师回到厨房里,继续和陈家桦包饺子。

    她轻声问:“你回学校的事情,是你三弟的主意?”

    “嗯!”

    陈家桦点点头,肯定的回答:“是家林的主意,他说我们种花家正在改发,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到时候国家会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如果我能考上大学,等大学毕业再工作,会有更好的前途。”

    “这话倒是没错的,我看最近报纸上,说的都是改发的事情,想要搞建设肯定要有人才啊,这两年各所高校都开始恢复招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李老师微微一顿,又拍了拍学生的手:“你刚才说的档案的事情,就包在老师身上,只要机械厂愿意放人,学校这一方就没问题。”

    “谢谢你,李老师。”

    陈家桦感动的嗦了嗦鼻子,连忙道谢。

    李老师摇摇头,用手指了指外面:“老师没帮你什么,你要谢就谢你有这样一个好弟弟,他才是真正帮了你的人,所以你以后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知道了吗?”

    “嗯,知道了!”

    陈家桦看了一眼在外面侃侃而谈的弟弟,很轻但很用力的点了点头。

    在李老师家里吃完一顿香喷喷的饺子,陈家林和姐姐心满意足的告辞回家。

    临走的时候,李老师想要他们把拿来的肉和菜带回去,他们笑笑的拒绝,然后赶紧出门离开。

    等人走了以后,甄大山不客气的拍了拍自己圆滚滚的肚皮,说是要出去走走、消消食,也出门而去。

    剩下李老师和张老师两口子,继续收拾东西。

    一边收拾的时候,张老师突然一边轻叹:“家桦的这个弟弟很了不得啊!”

    李老师也点点头:“我原来也没想到,这居然是家桦的弟弟,这事儿真是……真是让人有点意想不到。”

    微微一顿,她又补充:“从前我听家桦说,她又两个弟弟,一个生下来就有智力障碍,每天需要人看顾,另一个则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啧,谁想到家桦她父亲去世以后,这孩子居然成作家了。”

    “调皮捣蛋说明人聪明,只是没用在对的地方……唔,遇上父亲去世,家里没了顶梁柱,或许人就醒悟过来了,这都说得通。”

    张老师若有所思的说:“这孩子应该是个早慧的,刚才我看他在翻那本《庄子补正》的时候,有几处我平时觉得有意思的地方,他都会放慢下来看,看起来这孩子平时读了不少杂书。”

    李老师点点头:“嗯,其来必有因,什么事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只是别人没看出来而已。”

    张老师也颔首:“就是这么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