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笔录

水润笔录 31

    乐意摘录《逍遥游庄子传》,继续录下书中部分感同言语:

    庄子之道是心灵的哲学。读《庄子》在于心灵介入,无诉诸于口,而应诉诸于心,要有心境的契合、灵魂的对接。

    俗世人生,苦于生死、时命、欲望、情感所构成的内心困境。而读《庄子》,可以脱离这般苦境,尽情享受超然物外的心灵愉悦。

    体味庄子的游世精神、逍遥境界,培植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空明心态。

    庄子一系列或大气磅礴,或飘然远举,或清灵俊逸,或虚无缥缈的哲学意象,展示出这位旷世哲人艺术化的生命形象与终极理想。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德全而形不亏。将生命的真实完全展现,去除世俗负累,不让心为物役,活出个潇洒自在。

    在庄子之道中,与游世精神相呼应的是游心。乘物以游心、游心于物之初、游心于淡、心有天游……说的都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最大限度实现心灵的超越与解放。

    游心,就心灵本身而言,实现心灵的自由,使心灵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把精神从现实的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

    扩展思想的空间、心灵的内涵,扩展至整个生命,使之升华为一种生命形态,使生命活动从封闭状态中超拔出来。

    心灵也好,生命也好,境界也好,全都体现了心灵哲学的特征,而且无不与证道、体道、悟道相关。

    在庄子哲学中,美具有核心地位。

    哲学家从宏观分类,大体可分为三类:求真、求善、求美。

    西方哲学家大多求真,侧重研究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探讨事物的本质,最终的目的是要认识宇宙本质或宇宙终极本原。

    在中国,以求善的哲学家为主,比如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都想提出一个可以把天下治理好的理想方案,是善的理论。

    而庄子,既不侧重研究宇宙本原问题,也不愿参予政治,只是追求生命的自由与意义。他所讲的道,实际上讲的是艺术精神。

    追求美,追求心灵自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

    美,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概念。"美"字在全书中五十一见,其中近半数是作为道之美出现。

    美源于道,道是美的灵魂,美的归宿,美是道的丰标,道的至境。庄子的美学,在内由道生发,又围绕道向外展开。

    庄子的美学以自然为基础,主张以自然为美,保持自然本性,人与天地自然高度和谐。在庄子看来,美,是对天地自然灵性的一种深刻解悟;美,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求。

    "濠梁观鱼"、"梦为蝴蝶",展示了一个酷爱天地自然、永葆童心、沉醉东风、相忘江湖的生命本体。

    从自然出发,带来美的另一本质特征:素朴。庄子美学主张素朴、清淳、纯真,大巧若拙,认为"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

    《庄子》一书多处谈及素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素朴而人性得矣""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与自然、素朴相关联的,还有所谓的"大美"。何谓大美,指与天地相通、完整的、全面的、内在的最高境界之美,是一种顺乎自然、齐一醇和、无差异、泯物我的混沌之美。

    庄子认为,作为审美主体,人必须处在心灵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审美活动才有可能。逍遥游强调无待,强调游心,讲的是一种纯心灵、绝对自由的审美享受。

    心境愈自由,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

    庄子以诗意的审美情怀,着眼于生命境界的审美升华。

    他的哲学视角与审美取向,很独特。他否定功利化、实用性,以无用为大用,这是艺术本质的所在。

    庄子哲学,展示着独具魅力的气息,即诗性的风采。"天海苍茫处,诗心一往还"。对于庄子,美是一种诗意情怀的展现。诗与哲学,实现理想的融合与完美的嫁接,以艺术化的形象反映形而上的理蕴。

    他虽在人世,却和不在人世一样,眼光、见地超出世俗之上,超出"形骸之外"。表现出一种冷峻的历史理性,与罕见的超越意识。庄子之所以为庄子,标志、特色正在于此。

    庄子一方面主张无情,另一方面又隐喻着对至情的仰慕。庄子是一个对生命万象充满同情与仁爱之心的诗性主体,是最富有感情的哲学家和诗人。

    中国传统文论主张,文格映照人格,有一等胸襟才有一等文字,正是庄子独立不羁的人格,追求超越的心灵价值,使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日常接触到、感知到的事物都是立体的、多维的,可是一旦诉之语言、文字,就成了平面、直线、单维的。

    语言具有局限性,未必能反映心灵深处的本质。

    道,不能依靠言说,有时越是言说,越容易招致误解,对道的理解,需要建立在自我心灵的内在领悟之上。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二年六月笔录。

    附言:连续摘录了好几篇,不得不说,此书写得好好,许多言语都言透了心声,这也是迄今摘录书中感同言语最多的一本书。

    现实生活中的默言,在同类、同道书中,心灵可得以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