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笔录

水润笔录 30

    续录《逍遥游庄子传》部分感同言语:

    道家的传承,着眼一个悟字,类似后世的禅宗。它的路径,主要强调依靠自己去领悟、去体验、去发现,而不看重逻辑分析与知识的传授。

    道,是生天、生地的本根,无为、无形,蕴含着宇宙的真谛、万物的规律。

    人若能达于道,就️实现了自由与无限。

    庄子文笔挥洒自如,善于把枯燥艰涩、深邃难解的理论,以浑浩畅达、奇趣盎然的语言出之。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勿说并世诸子,百代以下文学家中,也罕有匹及。

    作为抒情天才、丹青妙手,庄子善用形象刻画、场面铺陈的手法,阐明道义、展现情怀。

    庄子头脑极为冷静,而情感至为丰富。他既是一位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极强的哲人,又是一位不满现实、满怀理想、激情肆意的诗人。

    中国的哲学是生命的学问,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生命,运转生命、安顿生命。

    庄子看重个人生命在世间存在的意义,而并不看重个人在世间的社会价值。

    养心、养神,警惕谋虑、智巧、声名之类的干扰。

    与时俱化,进退自如,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浊世不必要的矛盾纷争烦恼。人如果能旷怀达观,就无往而不悠闲自适了。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对话等言说形式,以多重观照、多维视角、多边思考的开放形式论叙,体现了相对主义、齐物观念与辩证的思想。

    庄子之道是天地自然的哲学。在他看来:

    天地之间原本有自然的秩序,万物都处于自然、自得、自足状态。故应该放德而行,循道而趋,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存在。

    回归于朴,回归自然。老庄的自然,不是物理的自然,而是人文的自然,境界的自然。

    提倡天人合一,物我齐一,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为干预自然、破坏自然。

    宗法自然,亲近自然,任情适意,随性而为,维护性命的真实,从源头上遏止人性的异化,反对通过仁义、智巧、物质技术等外在的东西,雕琢、改造、损毁人的本性。

    在庄子看来,人的朴素是自然本性,多为仁义的雕琢所伤害,多为文明的智巧所异化。

    回归于朴,须剔除仁义的伪饰,去掉智巧的较量,提倡恬淡无为的社会观、自然观,反对虚伪,突出本真。

    除去人为、矫饰、欺诈、做作,让天地万物本真地存在,让人本真地生活。这才是最美好、健康的生存境界。

    庄子主张人以自然的方式生存,社会以自然的秩序运行。对于天地自然无意识而合目的、合规律运动的诗意体察,是庄子道的来源。

    他极力反对短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否定人类出于功利目的,对大自然进行种种干扰与破坏,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表达对于生态平衡的关切之情。

    庄子提出深远的法天贵真的行为准则与审美原则。回到宁静的天地自然中,为人类心灵找到一条回家的路,这是庄子美学的精髓与魅力。

    相对于避世、庄子更欣赏的是游世。内在追求一种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的心态是超脱的。童心、天放,能品味寂静、消解孤独,他并不主张完全脱离现实、遁入山林、隔绝世界,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超脱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游世。

    游世,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是一种超越世俗、超越物累的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

    逍遥、游世,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生命境界,是高洁的应世。

    莫逆于心,遂相为友。相交出于无心,相助不着形迹。

    庄子对老聃的思想,有所继承、吸收,也有所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方面,主要把老聃关于宇宙本体的道,转化为心灵世界之道;将外在客观的道,内化为人生的境界。

    庄子所看重的不是外在附加的东西,而是人自身的生命自由,着眼于人的心性、人的情感、人的心灵世界。

    《庄子》成书于两千多年前,读起来觉得庄子就在身边,接触到一种超迈、旷远、从容的气度。如此看来,处在心灵旅程中的思想者,无论置身其中哪一站台,总有碰到知音的希望。

    庄子与老聃不同,他是性情中人,怀️有极鲜明的爱与恨,且形诸语言、诉于。

    庄子的思维多从逆向、相对的视角与立场,质疑与否定传统的观念,彰显鲜明的思辨性,透露出解构的冲动、批判的本能。

    庄子文七分洒脱三分无奈。庄子内心丘壑纵横,风雷密布,块垒重重,不妨说,三十三篇大都是他及弟子对生命的艰辛思索,有一些更是透彻解悟之后的思想。

    真正读解《庄子》,除了动脑思索,还必须借助人生阅历、生命体验,形成开阔的心灵空间,及深邃的审美意境,以期读懂庄子的思想。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二年六月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