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庐酒香来飞客

第十一章 差点误了时辰

    一位老者声音传了出来:“哟,什么风把杜老弟吹来了?”

    杜清脸上含笑微微抱拳道:“周老哥这是什么话,没事就不兴小弟来走走。”

    片刻后,一个干瘦老头从后院走了出来,此人身穿一件葛布衣衫,斑白的头发胡乱簪在脑后,两支手留着长指甲,指甲里满是黑泥,一双黄眼睛先是瞥了眼杜清,随后向康冉看来。

    康冉只觉一股凉气瞬间从身体上一扫而过。

    老头只是皮笑肉不笑的点了点头,慢吞吞的走进屋内,一屁股坐在一张黑漆漆的椅子上,拿起桌上一把紫砂壶喝了一口,朝他们二人随意一摆手,说道:“我要的东西带来了?”

    两人也在一旁椅子上坐下。

    杜清也不废话,从袖口摸出一个口袋,朝周姓老者扔了过去。

    老者伸手一抓,把口袋朝桌上一倒,一阵哗啦之声,只见三十来粒乳白色的石子滚落在桌面。

    那周姓老者拿指头拨弄着数了数,似是确认无误,一把收在腰间布袋里。起身进了后面一扇门,片刻后手里拿着个长木匣子出来,朝杜清扔了过去。

    杜清接住木匣掂了掂,打开盖子,里面是一柄一尺来长的小剑,剑身泛着乌光,剑刃处射出寒芒。拿起小剑挥动几下后,杜清用一根指头朝剑身一弹,叮的一声悦耳脆响传出。

    杜清面露满意之色,朝老者略抱拳,也不多说,包好了剑,便带着康冉离去。

    到了外面街道,杜清低声对康冉说道:“刚才那老头你可别小看,虽是个散修,却拥有炼气期七层的修为,而且此人擅长炼器,在这集市中也有些名气,日后师弟若有需要,倒是可以来寻他。”

    康冉闻言点头。

    此番出来,也算长了一些见识。他记得,典籍中提到修士之间买卖东西并非用金银,是一种含灵气的结晶体,叫做灵石。灵石用处,也不仅仅是用来做交换凭证,也有实际用处,作为阵法所需灵力的消耗品,也能用来辅助修炼。

    刚才几十粒状似石子的东西,应该就是灵石了,只是不知是下等灵石还是中等灵石。而刚才老者向他看来时,他感受到的那丝凉意,应该就是书中所提及的神识了。来集市路口那几位散修,当日在龙潭镇附近江面上那个少年道士,无不给他这种浑身一凉的感受。

    两人在集市上随意转了转,杜清一边走一边给康冉介绍,康冉大开眼界。杜清又买了一样东西,二人便出集市,半日后回到了玄天观。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腊月,康冉依旧每日沉浸在书山学海中。

    一连下了三四天的大雪,距离玄天观百余里外,有一座小山,山腰处有座不大的道观。

    这时节,山间白雪皑皑,寒风呼啸。两匹马拉着一辆马车在山路上缓缓前进,赶车的是一个中年汉子,身上穿着厚厚的棉袄,头带狗皮帽,两只手也拢在袖子里,时不时朝马吆喝几句,而马鞭被他放到一边。

    那两匹枣红色马鼻子里喷出白气,似乎已赶了不少路,此时已略显疲惫。

    车中坐着不少人,十三个半大的孩子,九男四女,年纪约莫十四五岁样子。另外两人,一个是五十余岁的中年人,一个二十余岁的青年,他二人都是身着黑色道袍。

    山野雪地中寂静无声,车轮轧过雪地的嘎吱声,两匹马的喘息声,清晰传入车内。

    一路上始终闭目的中年人,掀开车帘子,面露焦急之色说道:“还有多久?”

    赶车的汉子转头回道:“梅爷,再有一盏茶功夫就到了。”

    山路上留下两道深凹的车辙,一行人到道观门口下了车。

    此时观中道士似已迎候多时,连忙端马凳上去,一面恭维,一面把那十几个半大孩子领到一边偏殿去。黑袍中年人和那青年在一名老道的引领下,到了后院一处别致的书房里。

    房里生着火炭,进门后一股暖气扑面而来。老道尊黑袍中年人上面坐下,一旁小道童连忙上来奉茶。

    老道恭敬道:“梅总管一路上辛苦,若是不急,不妨在观内小住几日。”

    黑袍中年人未曾开口,一旁的青年轻笑一声开口道:“老吴,今儿是什么日子?”

    姓吴的老道被问的一愣,随即想明白似的讪讪一笑,说道:“小老糊涂。不过,这次来的孩子,倒是各个灵性,想必都是能选中的。”

    梅总管不大耐烦这老家伙的啰嗦,喝了口茶冷冷的说:“安排人把马换了。另外那十几个孩子有两个身上穿的单薄,送两套厚袄子过去。晚上把他们吃的住的安排好,倘若在你这里住一夜出个好歹,怕是顾不得你这张老脸了。”

    老道闻言吓得屁滚尿流,连声应诺出去了。

    而距离此地百里外,玄天观外门山脚下,却是另一番光景。三年一次的宗内新弟子招纳,对玄天观这等宗门,也算大事一件。日子已到了腊月初九,还有十来天便到了遴选的日子,附属玄天观的诸多凡间道观,此刻忙碌非常。

    玄天观山门数十里内,大小道观几十个,观内道士忙前忙后,添碳、烧水、捧茶、做饭,与各处回来的总管攀谈,好不热闹。被带来的孩子,也都是少男少女,无一例外都是十四五岁年纪。他们此刻有的和身边同伴说说笑笑,难抑心中兴奋。有的独自在一边打坐,显得颇为镇定。

    紧赶慢赶,这日早上,梅总管的马车总算到了玄天观外门的山脚下。刚下马车,梅总管便带着那群孩子几乎是一路小跑,约莫半个时辰才到了一处大殿前,众人都是气喘吁吁的。

    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后一座极为高大的殿宇,正中央挂着一块竖匾,上书三个大字:擢英殿。

    几个黑袍道士正站在广场一角交谈着,见梅总管一行人来,一个轻年黑袍道士连忙跑过来,有些不悦的说道:“怎么才来,再晚一会儿就进不去了。快,快!”

    梅总管说了句:“别提了。”不再多说,连忙带着那群孩子朝前面大殿里走去。

    大殿内极宽广,乌泱泱的足有四千余人一列列站着。梅总管带着那群孩子进来时,好几道目光朝他们看过来。

    大殿前方一个长条形高台,五个紫衣道士站在中间。

    啪的一声,一道脆亮的静鞭响起,同时高台上一人大喝道:“静!”

    整个大殿顿时鸦雀无声。一个魁梧的紫衣道士站出,把手一摆,后面大殿之门轰的一声关上了,与此同时,几百个胳膊粗细的蜡烛瞬间被点亮。

    下方众人表情也都肃穆起来,不敢随意乱动。

    那魁梧道士看向下面诸人,朗声说道:“各个总管事手里都有牌子,还是老规矩,那牌子上标记的数字,按单双分左右两列,不能乱,更不能吵。有心怀叵测想潜入我玄天观的,趁早自己站出来,省的落得个死无全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