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窝囊废们的人生剧本

第五十四章 新时代的先进人物评选

    为了这位不知道能不能救活的稀有人才,秉昆几乎调动了所有人脉力量。

    从吉春到依兰七十多公里,最后只能带着一位市医院的大夫,一路自己开车过去接人。

    万幸的是老头儿并没有感染痢疾,在卫生所里还吊着一口气。全身瘦的只剩一把骨头,看样子已经要油尽灯枯了。

    听说是国家要他返回岗位继续研究贸易政策,这才从死灰色的眼珠子里迸发出一星儿亮光。

    秉昆拿出来蔡主任签发的“准许毕业”的通知,总算从对方手里把人抢了过来。

    但想要救活,还需要看大夫的手艺。把葡萄糖和维生素打进去,再口服一些秉昆不知道成分的药片,总算在回到吉春后,人活了过来。

    接下来的几天,秉昆一直忙着东奔西跑的搜罗各种人才。

    一个小小的酱油厂,当然不足以安置这么多人,好在还有老杨,在道里厂区挪出来一栋旧厂房。

    经过简单的整修之后,大门外面密密麻麻的挂满了牌子。什么“江辽企业负责人管理培训处”、“松二调料研发中心”、“江辽对外贸易促进会”、“百大青年评选工作站”等等等等。为了掩盖他真实的目的,几乎把能想到的名字,都刻上了牌匾。

    一直忙活到10号,总算是把研究具体问题的策略班子搭齐了。

    其中有两位高龄的经济学者,十位工大的毕业实习生,夜大马守常推荐的三名办公秘书,加上蔡晓光送过来的一名江大高材生。

    有了这个班子,至少再写具体的方案,就不用他开金手指硬编了。

    跟蔡益民又汇报了一回,不过这次没见到常秘书,一打听,这小子跑到江辽大学去做了个“产业发展研究会”。果然是混职场的高手,这就把自己想要的江大给截胡了。

    从蔡主任那回来,酱油厂如今已经上了轨道,自己没啥着急要落实的改革。唯一麻烦的是曹德宝,因为跟贾科长利益冲突,见天儿吵架。

    天近傍晚,秉昆正在给大家普及产业调查的方法,蔡晓光兴冲冲的找来了。

    “成啦,明天见报,晚上兄弟们想组织个小型的庆功会,到时候一定要来...”

    历来做刊物,一定有创刊号。做大型的评选活动,自然也要有像样的开篇词。

    这篇文章是蔡晓光几个人群体写作的成果,背靠大媒体,又有相关权力部门的支持,所以写得立意高远、格局大气。

    “行啊,晓光哥这几年的厂办没白熬,事情推进的居然这样快。”

    一掌马屁拍上去,对方乐得眼睛都睁不开。不过蔡晓光这次确实厉害,换成任何一個人,也不会比他做得更出色了。

    “我找了几位叔叔点拨,现在决定把这件事做成江辽的文化盛事。明天四大报同时登载创刊词,然后首选工人日报和吉春晚报进行专访连载,一个月之后结集出版【百大青年】杂志丛书。怎么样,哥哥这件事儿做的漂亮吧。”

    “漂~亮~!太漂亮了!这件事儿做成了,蔡晓光这三个字,必将成为吉春家喻户晓的名字。”

    没想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主编梦,蔡晓光这么轻易就实现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不过秉昆总算与有荣焉,不至于气的睡不着觉。

    第二天一早,秉昆翻开报纸,果然吉春四大报的头版,都齐刷刷的刊载了“百大青年”的评选活动宣传文章。并且每一家都分别举办了自己的线索征集活动,连宣传词都各写各的,俨然变成了一场舆论的争夺战。

    “创新青年,美好生活——发现100位青年创新者的故事,共享时代荣光!”

    “青春奋进,创新有为——评选100位青年榜样,引领美好新时代!”

    “青年力量,创新驱动——评选100位美好新生活的塑造者!”

    “青春梦想,创新未来——向100位青年创新者致敬,共绘美好新蓝图!”

    还有一份妇女报,直接抄袭50年前的旧标题。

    “新青年,新未来——用100种生活方式向时代献礼”,浓浓的怀旧感。

    除了活动宣发以外,主阵地直接下狠手,把第一期人物报道也给发了。

    工人日报和吉春晚报在发刊词后面,直接登载了【百大评选】的第一个候选人:机车厂环艺工人李丽君。

    一张六寸的大照片,一位身材高挑的工装大美女,背景是机车厂生机勃勃的花卉暖房。标题在这个时代也算应景:机车厂之花。

    报道从李丽君父亲写起,讲她从小怎么受父亲熏陶,热爱摆弄花草。大专读了农校之后,如何成长为为一名花卉专家。只是工业发展需要,毕业后进了机车厂,成为了一名涂装工人。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工作之余,主动参与到机车厂的环境美化工作中来,带领青工们把机车厂变成了【花园工厂】。工人们每天工作在优美的环境当中,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全文两千字出头,写出了一个爱花爱美的女青年,通过自己的特长和努力把生活装扮的更美好的故事。

    秉昆出门在办公楼里晃了一圈,发现大伙都在议论今天的评选征集活动。

    一来规格过高,上一次全体一致刊登人物报道,还是快十年前的“铁人”和“兰考”。

    二来更贴近生活,不是那种严肃的先进模范评选。

    议论中明显能听出两种声音,干部更关心的是原则和方向,普通阶层更关心照片漂不漂亮,工装好不好看。

    寻思着下楼去找曹德宝说说组建销售二科的事儿,离着挺老远就听见一帮老爷们在吹牛。

    “不光见过,我还跟她吃过饭呢!我们两家以前是文昌街的邻居....”

    “我去给他们厂送过酱油,跟她打过招呼,人特别漂亮,还冲我笑来着...”

    “你别想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以后去机车厂,必须轮班,谁想独占了,小心兄弟们揍他...”

    秉昆一听这个,也别进去了,到时候一帮老光棍,再憋出个好歹来。

    回想了一下照片,感觉也就是后世辛芷蕾的水平,这年代美女的魔力有这么大?

    秉昆不知道这一场报道,在年轻人当中掀起了怎样的滔天巨浪。

    第一次,有官方来认同他们的生活选择;第一次,追求美好的享受被拿到台面上来宣传;第一次没有以苦为乐搞带动教育。

    大家伙心中隐隐觉得,是不是风潮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