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窝囊废们的人生剧本

第五十八章 惹来了大麻烦

    一大早,秉昆特意在书报亭等着,第一时间买到了新一期的《红齿轮》。

    令他失望的是,翻了半天,原本指望用来造势的小说毫无踪影。

    回到办公室,他赶紧给邵敬文挂了个电话,想问问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是审核没通过,为什么不早说,他也好另想办法。

    不过电话那头说,主编三天没上班了,社里也找不到人。

    处理了一些日常的事务,批准了曹德宝组建销售二科的申请,下去视察了一遍生产车间,转眼就接近了中午。

    秋林老杨打电话过来,说收购【松露】的事情有了着落,下面好几个县的供销社合作点,都开始往城里送货了。让他赶紧过去研究一下分级定品,以及具体该怎么分装保存。

    这可是个大事儿,无论是转给熊哥进行海外市场套利,或者将来输出日本换生产线,【松露】都是他最容易挖到的【金矿】。

    东北的黑松露最好在秋冬采摘,现在月份还太早,水份大,香气也不足。得赶紧过去重排计划,否则熊哥那边就白忙乎了。

    开车到秋林食品厂,一共也就花了二十分钟,正赶上中午饭点儿。

    老杨今天的领导餐是碎牛肉炖土豆,配上自产的大列巴。秉昆在这蹭吃蹭喝惯了,还不要脸的说列巴没有法棍好吃,把老杨气够呛。

    “蔡主任那边搞得怎么样了,出口的批文拿不到,收一堆破蘑菇,我这可消化不了。到时候从酱油厂的分润里扣啊,提前说一声。”

    “在催了,应该没问题。省供销公司需要向上申请,正在走手续。”

    “这玩意儿跟法国黑松露不是一个玩意儿吧,你真能骗过去?我听说人家那种是长在地下的,咱们这个都生在树根子边上...”

    俩人边吃边研究,基本还是要采取阴干保存的办法。冷冻保存技术还没有广泛运用,即便靠着本地冷库存一阵子,南下的火车上也没有冷冻货箱,等到了港岛,估计风味变得跟木头渣子没啥区别了。

    吃完饭到储藏室看了看货,跟供销公司的人商量后续的收购策略和收购价格。

    忙忙火火的,大半天就过去了。

    下午三点刚过,乔春燕一個电话居然找到了这里来,吓得他还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儿。

    “秉昆哥,诶呀,终于找到你了。你快去找曲书记吧,你写的书出事儿了!”

    “咋了,有话慢慢说,讲清楚了。”

    “你不是出了本书《吉春一九九九》么,现在传的哪儿都在看,我们疗养院的老同志们看了,说你是扰乱视听,要找你麻烦呢!”

    “找我麻烦?不对啊,我看了【红齿轮】,小说也没发表啊。再说我用的是笔名【周沫】,这谁能认出来是我?”

    春燕那头急的都带哭音儿了,越急越说不明白。

    “哥,不是杂志。是单独的一本书,上面写的就是周秉昆。是不是有人要害你,冒用你的身份写禁书,你快找地方先躲躲吧!”

    接完电话,还是一头包。杂志社那头找不到人,邵敬文家里也说联系不上,难不成谁打劫了一个主编,还帮他把稿子出版了?科幻小说也没这么编的啊。既然说传开了,自己也可以问问身边有没有看过的。

    上厂里问了几个人,果然有人中午来卖过小说。这年头也正常,很多小说还有手抄本呢,比如什么《一只绣花鞋》。有些文艺青年会用油印的办法出自己的诗集,然后到处摆摊销售,这种情况,一直到新世纪才逐渐消失。

    拿到工人花3毛钱买的小说,这么大会儿前边几页都翻卷边了。封皮也就是厚一点的牛皮纸,自上而下写着【吉春一九九九】,书名旁边明确的写着“著者:周秉昆”。翻开书皮,第一页罗列着一堆二十来个笔名,只有一个“邵敬文”夹杂在“沉默的飞雁”、“执着的羊”里。

    可真有意思,《红齿轮》不给发表,邵敬文这是自己偷着印的么?人生第一件大事儿就是灰色出版,这都过了三年了,世界开始轮回了?

    翻了十几页,总感觉印刷的版面有点别扭,也不知道谁用的胶片放大,字号跟厂里的铅字字号对不上。

    跳过中段儿,直接翻到末尾,居然还有二十几首矫情的现代诗。但至少没挂自己的名字,要不以后见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了。

    自己这个小说思想积极,内容健康,文字优美。就算有什么人找麻烦也没用,还不让老百姓畅想未来了咋滴。

    事儿办完了,还需要回去给熊哥的秘书留个信儿,通报一下事情的进程。

    开着小吉普回到酱油厂,办公室里他的秘书都快急疯了。

    “厂长,下午来了三十几个电话,都是找你问小说的事儿的。来电的名单我都记下来了,其中有两个人级别比较高,一个是工人开放大学的廖校长,主要是恭喜你的。另一个是曲书记,让伱赶快去她家里一趟。”

    “咱们厂有没有过来卖小说的,叫《吉春一九九九》。”

    秘书紧走两步,从秉昆的办公桌上抄起一本,然后递过来。

    “午餐时候在厂门口卖的,厂里工人听说是您写的,几乎人手一本。我怕是重名,还跟卖书的特意确认了一下。”

    秉昆一捂脑门,哪个大聪明想到的,居然跑到酱油厂来卖他的书,这不是明摆着坏自己名声么!让工人们怎么看自己,出书坑自己工人钱包?

    挂了个电话给曲老太太,办公室说出去开会了,家里说人还没回来。

    瞅了一眼来电记录名单,“拖拉机厂厂办主任蔡晓光”,这家伙都单飞了,怎么还在用一拖的招牌。

    电话过去,接电话的正是蔡晓光。

    “秉昆,太不够意思了。怎么出书这么大的事儿都不带我,咋滴,真跟姐夫生气啦?”

    “问你个事儿,春燕说有老同志看不顺眼,认为小说可能有思想性问题,你帮我打听打听咋回事儿,我就不麻烦蔡叔叔了。”

    “行,你等信儿吧。待会下班了你去哪儿,要不你家申请装个电话得了,这一天天的找不着人。”

    “一会去干妈家,有消息了往那边打电话。”

    电话谁家不想装啊,关键是级别不够。别看是酱油厂的厂长,实际上只享受副处级待遇,离着能配家庭电话还差着老远呢。这几年通信发展停滞,交换机根本不够用,有时候一条街道也就一两部电话。

    反正也没人查岗,他决定还是先回家一趟,至少告诉娘俩自己晚上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