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644年当皇帝

第十三章 查看奏折

    朱由检口述,一个翰林在旁录写。

    等其书写完毕,翰林双手捧着呈给朱由检。

    朱由检验看了一遍,确认无误后盖上天子之印,一道圣旨就这样完成了。他把圣旨交给了栗宗舟,让他去天牢提人。

    崇祯皇帝身边有三个贴身太监。

    一个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三人之中也以他身份最高。另外两个身份较低,分别为栗宗舟和王之俊。

    但能在皇帝身旁担任内侍,其身份也远高于其他太监。

    “陛下是否今夜就召见他们?”栗宗舟拿着圣旨问道。

    朱由检摆了摆手,“不用,等明日再说。”

    就在这时,一支烟花突然带着嘶嘶的尖叫声升上高空。“啪”的一声散开,在空中开出了一朵炫灿的五彩花朵。

    这一朵烟花就像是一个讯号,紧随着它,无数烟花升上天空。一个随着一个的当空炸开,五颜六色的,照亮了整片天空,煞是好看。

    朱由检心中有所触动,走出殿门,仰头看了一会,自言自语道:“新年了啊!”

    王承恩在旁低声道:“陛下,稍后太和殿前会燃放更多烟花,您要不要去看看?”

    朱由检看了王承恩一眼,微微叹了一口气,摇头道:“不看了,没时间了,再看命都要没了。王承恩,把最近大臣们所上的奏疏都拿来,朕现在就要看。另外,派人去吏部,把张国维、余应桂、侯恂,还有冯铨四人有关的资料都拿来。也去兵部一趟,问问那里的值守官吏,有没有和闯贼动向有关的最新塘报?”

    二世为人,朱由检对崇祯年间的诸臣并不完全信任,哪怕是给他留下很好印象的蒋德璟也是如此。

    对于他们举荐的人,朱由检心中同样有所疑虑。

    吏部存放的资料才是最原始的,虽然也未必完全是事实,但总比别人说的更接近最真实的情况。

    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

    朱由检在心中对自己低声说了一句。

    转头看到刘文炳和巩永固还站在那里,朱由检淡淡说道:“表弟、妹夫,你们今夜也辛苦一下,陪我整理一下这些奏折。”

    两人彼此看了看,有点不太明白,但俱皆拱手,“遵陛下令。”

    乾清宫是崇祯皇帝的休息之所,而文华殿是皇帝的便殿,一般用来处理政务。王承恩考虑到朱由检身体还未完全康复,提议由太监们将所有奏折搬到乾清宫。

    但朱由检不愿意,他想出去走走,也看看黑夜里的紫禁城。他拒绝乘坐太监们抬过来的坐辇,自己慢慢走着。

    身后跟着刘文炳、巩永固及几十个宫女太监,还有一队大汉将军。

    一路,值守的禁军、太监、宫女纷纷跪下行礼。

    皇帝出行,确实不同一般,但这算不算大明王朝最后的余光?朱由检心中不禁发出一声感慨。

    刘文炳和巩永固手拿奏折,脸色难看道:“陛下,这个我们真能看?”

    两人属于外戚,历朝历代都是皇帝和大臣们都猜忌的那种。以前别说看奏折,就是朝政他们也很少参与。

    朱由检点了点头,看着面前堆成小山般的奏折,“这么多,朕一个人也看不完啊!而且,朕信你们。”

    两个能全家殉国的人,朱由检有什么资格不信任他们呢!

    朱由检把那些奏折向他们面前一摊,“记住,找出最近三个月以内的所有奏折,按你们自己理解的重要程度,分成上、中、下三摞。但是有关闯贼动向的,无论时间是多久以前的,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要给朕找出来放在上摞。还有……”

    朱由检顿了一下,接着道:“还有,你们仔细找找,这些奏折中有没有左允中李明睿的。若是找到了,不要看里面的内容,直接交给朕。”

    李明睿是首倡南迁者,朱由检记不得他上书的时间,但感觉差不多应该就是这个时候。朱由检想借助他的上书来施行自己的南迁计划,但又不愿提早让其他人知道此事。

    陕西,西安之北的官道上。

    一队三百多人的骑兵正在飞速奔驰,马蹄声在沉沉的黑夜里如暴雨般响动。

    最前方有两将,一骑黑马,一骑红马,俱皆穿着精铠。两人纵马奔驰,不分前后,嘴角俱皆带着喜色。

    他们两人一个是李过,另一个是刘芳亮,都是闯王李自成手下的大将。

    刘芳亮马鞭前指,“赤心,你看,有人来接我们了。”

    李过抬头望去,只见前方两里处灯火闪闪,带着有些懊恼的表情道:“紧赶慢赶,还是错过了开宴时间。”

    刘芳亮倒不在意,“闯王这次只称帝,不登基。等我军打进了京师,闯王正式登基之时再向闯王讨杯好酒喝也不迟。”

    李过哈哈一笑,“说的也是。芳亮,你说牛丞相到底怎么想的?明明称帝建国了,为何却不举行登基仪式?”

    刘芳亮道:“这个我倒是知道一些。我军这次大胜孙传庭,官军投降者甚多,光总兵都有好些个,而且他们都是自己带兵主动来投降的。闯王想要拉拢他们,但没有银子给他们,也没有更多的兵卒补充给他们。只能通过称帝这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加官进爵,以此获取他们的忠心。”

    李过轻轻的点了点头,十分赞同刘芳亮说的,但他还是不解。“那为何又不办登基仪式呢!”

    刘芳亮继续道:“李公子曾对我说过一个故事。说是朱元璋实力还弱时,他身旁一个名叫朱升的谋士向他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箴言。靠着这九个字,朱元璋最终夺取了天下。闯王不办登基仪式,大概和这‘缓称王’三个字有点关系。”

    李过面带疑惑,“这有什么关系啊!”

    刘芳亮道:“我军还未夺取天下,大部分人仍旧示崇祯小儿为天下正主。若我军不能进军京师,即使登基了,天下人依旧会示我们为乱贼。既然如此,那办这样的登基仪式,又有何意义?不登基,就是说闯王还有一件事没有完成。那就是打到京师,生擒崇祯小儿,当一个堂堂正正的皇帝。这是在向天下人表明他的志向,也是警示我们不可生出懈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