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诡事

第3章 凌尘道人

    话说明朝明成祖朱棣做皇帝的时候,湖北地界的武当山上有一座建于北宋宣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21年的道观,名曰“元圣紫霄宫”,该道观建在武当山的主峰之上,受天地灵气的孕育,道观气势恢弘。元圣紫霄宫的建筑依山而建,层层错叠,红墙绿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甚是漂亮。又由于武当山为天下道家圣地,终年有雾气萦绕,让整个道观犹如天上仙家一般。明朝历代皇帝都崇德尚道,对道家福地都青睐有加,特别到了永乐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重建武当山,紫霄宫是重点修建宫殿之一,并重建主体建筑紫霄大殿。当时推崇道教之风盛行,从朝堂到民间都以道教为主流信仰。

    朱棣重建武当山的时候,“元圣紫霄宫”主持道号一恒,人称一恒道长。一恒道长为人醇厚,对内善待全寺上下道士,对外时常周济山下困顿村民,每逢灾年,还主动减免租种观里土地村民的租金,所以深受方圆百里的人们的尊敬。全观上下八十余口道士也受一恒道长教化,本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潜心修炼,不与世俗相争。但凡事都有例外,道观里就有一个道号凌尘的小道人不受教化,不安心一辈子像其他师兄弟一样粗茶淡饭平淡一生,一心只想着如何出人头地。

    凌尘本名姓刘名山湖,是一年灾荒逃难到武当山下,恰逢一恒道长下山施粥,遇见了奄奄一息的刘山湖,看这孩子也就五、六岁模样,由于营养不良个子比同龄孩子还矮上一头,并且瘦的已不成人形,随着一群灾民躺在路边。看他孤苦伶仃也无个大人照拂,躺在那出的气多进的气少。一恒道长本就是个心善的好人,看到这可怜的孩子不忍心让他就这么去了极乐世界,于是让一个道士把他背上送回到观里,灌了两碗热米汤,才救活他的命过来。

    刘山湖是个极聪明的孩子,醒来后看见自己在一间道观里,心里知道是旁边的一恒道长救了他小命。他一骨碌爬起来就给一恒道长下跪磕头。一恒道长拉他起来,问他叫什么?哪里人士?如何逃荒到了武当山?别看这个刘山湖只是个五、六岁的孩子,但是对答如流,把一恒道长的问话回答得条理清楚。一恒道长也是多年没有遇到这么聪明的孩子,甚是喜欢,心里犹豫是否把他留在观里当个小道童,以后有缘还可传他一个衣钵,所以他对刘山湖说道:“小娃娃,我看你也没有家人了,你这么小,自己也难以养活自己,你想不想留在我这观中,做个小道人呢?”

    这个刘山湖是个人小心通透的家伙,别看他才几岁,但他知道留在观里的话就不会饿肚子,所以心里是极想留下来的。但他聪明就聪明在于他看出了一恒道长的犹豫心思,于是主动说道:“仙长,你用米汤救了我的命,我已经很是感激了。我歇一歇就自己下山,我还能跟着其他人一起讨饭填肚。我留在观里面,帮不了仙长劈柴挑水,还要徒费观里的粮食。”

    一恒道长听他这样一说,很是吃惊,一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能说出这种话语,二吃惊是小小年纪就懂得为他人着想。想来这个孩子也是个心地纯良的人,所以就决心留下了这个刘山湖,并且赐了道号“凌尘”。于是刘山湖变成了凌尘道童,一恒道长看凌尘年龄又小,身体也瘦弱,实在是做不了什么力气活,就安排他在观里主要存放道家书籍的经楼里负责打杂。也就是看看有没有虫蚁蛀书,下雨的时候经楼有没有漏水,再加上洒扫一下经楼里的灰尘。这些工作在观里已经是最清闲省力的了。

    每日观里早晨都会设有道家晨课,一恒道长的几个亲传弟子会轮流带领观内的道众研习道法。这个时候凌尘就会跟着师兄们读文识字,几年下来,聪明伶俐的凌尘也能把经书读个七七八八了。这时候的凌尘已经在观里待了五年,年龄也到了十岁,这五年过的倒也是轻松快活,加上平时耍上一点小聪明,使得一恒道长更是喜欢这个小道童,每每遇事对他都是照顾有加。心里更是把他列为自己百年之后的衣钵传人的备选弟子之一。

    “元圣紫霄宫”由于是道人众多的大观,平时信徒们的供奉也是丰厚,加上在山下又有几百亩官家赐封的良田租给佃农,每年也能收上不少的粮食,所以观里总体来说还是富足的,每逢年节还能每个道士做身新衣裳。由于不愁生计,一恒道长就能安心带领道众潜心研习道法。“元圣紫霄宫”里的道士根据研习的方向不同分为三门。一是道门,是专门研习道家经书文典,本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来劝化世人。道门的师兄弟们每天都是做着在凌尘看来枯燥无味的道学研习生活。二是医门,是专们研习医术寻求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一门的道士们每天练习煎药把脉,针灸推拿,每个月都会轮流下山走村串镇的为山下村民治病赠药,虽是辛苦,但最受世人尊重。三是法门,学的就是道家的奇门遁甲、通灵抓鬼、修仙秘术。这一门在观中最是诡异也是最为神秘的,因为学习的法术既能驱魔除邪造福世人,也能为害人间。三门里面就法门授徒最为严格,一恒道长只招收心地醇厚、善心救人的徒弟修行此门。

    凌尘小道士本想学习法门,但一恒道长考虑这个孩子聪慧有加,定性不足,担心以后不能把控自己的内心欲望,所以就有心把他编进医门。当一恒道长问他想学什么的时候,凌尘内心本是想学法门的,但他却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后开口说道:“徒儿本是山下饿殍乞儿,承蒙师父不弃从山下捡了我来,这几年受师父教诲,并教我识文断字,比上那些世间无人照拂的孤儿已经是幸运千倍,徒儿哪里还能择三选四,入哪一门修行当是由师父定夺的。”

    一恒道长看这孩子的确是真善至极,心中自是欢喜,缓缓开口说道:“为师看你心地纯良,又资质聪慧,是块学医的好料,把你纳入医门吧,学成之后也可普济世人。”

    凌尘心中本是不愿的,但他却装着满心欢喜的样子抬头说道:“好的,徒儿心中也是想入医门的,但是担心师父嫌我愚钝,不纳我入医门,这下好了,徒儿心愿已成!”

    一恒道长听凌尘这么一说,心中又是高看了他几分。

    凌尘归入医门学习后,一是他本就聪慧,二是想着好好表现,倒是比其他的师兄弟学的更加努力勤奋。短短几年,他已经熟识各种病理药性,已然可以把脉抓药了。这几年凌尘还是继续负责在经楼里的洒扫工作,闲暇之余他很是爱看书,基本上把经楼里的书都看了个遍。道门、医门的书籍都是放在经楼里凌尘日常是可以接触到的,只有法门的书籍是锁在经楼的顶层阁楼里的,钥匙只有一恒道长和主持法门的师兄两人才有。凌尘一直想偷习法门秘术,但苦于没有机会。于是他就主动承揽了观里很多年龄教长师兄们的衣服浆洗事务,每日打扫完了经楼后,他就主动去各年长的师兄们的卧房收取脏道袍来浆洗。这得到了全观上下的一致赞赏,都认定凌尘不但聪明好学,还心地善良,知恩图报。

    久而久之,凌尘就很自然地可以随意进入其他师兄的卧房,包括单独居住的几门主持师兄的卧房。一次凌尘就进了法门主持师兄的房间,偷偷用事先备好的稀泥拓了经楼顶层钥匙的模子,在下山去镇上给人看病的机会请匠人配了钥匙。

    有了钥匙后,经楼里的藏书现在都可以毫无阻碍的被凌尘翻阅了。他每天快速的做完自己的洒扫工作,然后就躲在经楼里阅看法门的各种秘典,看上一个时辰后又锁上门去帮师兄们浆洗衣服。就这样连续几年都没有被人发现,并且凌尘发觉医门的很多知识药理和法门的秘术都是相通的,医门学的东西更能让他在法门修炼里得到精进。

    永乐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418年明成祖朱棣再次恩赐元圣紫霄宫,刻“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这对于观里来说是件大事,于是全观上下都隆重接待朝廷派来督刻碑文的官员。朝廷派下来的是个张姓的公公,这个张公公是个四十多岁的太监,他是一个阴狠毒辣但又极爱黄白之物的人,他之所以会来武当山督刻石碑,是因为每次出宫办这种不得罪人的皇差最为他喜爱。一是差事不论怎么办都不会得罪人,二是作为皇差沿途都可以收受到不少地方行贿的黄白之物。由于永乐年间,太监在官场上已很是跋扈,加上又是皇差,所以每次张公公出行都是前呼后拥气派至极。

    凌尘小道士已经长到了12岁,这些年在观中虽然能吃饱穿暖,但是道观的生活还是清贫。当他看到入住元圣紫霄宫的张公公一行奢华的生活后,他内心的天平就失衡了。那种要出人头地的想法更加的强烈。由于他年纪小,又灵活勤快,被观里安排去每日打扫张公公一行人住的西山厢房。他得知张公公喜欢吃新鲜瓜果,于是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元圣紫霄宫后山道士们自己种的地里采摘新鲜的瓜果,用个小竹篮提着掐准张公公起床的时间故意送到西厢房给张公公自带的厨师。所以每每张公公早晨起床一走到院子里就会看见凌尘湿着道袍下摆,用一个竹篮提着几样新鲜欲滴的瓜果送来。一日清晨张公公忍不住拦下提着篮子正经过院中的凌尘问道:“小道长,咱家每日清晨都见你给送瓜果蔬菜过来,你为何不一日多送些,第二日就不用再辛苦跑上一趟了啊。”

    凌尘见张公公终于动问,于是放下竹篮,弯腰施礼后把精心准备了好几日的话缓缓说出:“张公公,我们元圣紫霄宫的这些瓜果蔬菜是观里的一众师兄弟种在后山上的,与那些普通农人种的有所不同!”

    “有何不同,咱家愿闻其详。”

    “这些种在道观后山上的瓜果蔬菜,受武当山的灵气,吸收日月精华,每每在这清晨还挂着清露的时候采摘下来,其内饱含灵气,煮食最为香甜。如果是采摘了当日不食,到了夜晚露水散尽,饱含的灵气泄去,第二日煮食就和普通瓜果无异了!”

    “原来是这个缘由,但你每日清晨为咱家去翻山采摘这些新鲜瓜果也甚是辛苦,咱家心里过意不去。”

    凌尘又鞠了一躬说道:“公公是皇上派来恩赐我们元圣紫霄宫督刻御碑的,自然是我们道观的贵人,小道我年龄小,没有力气去开山凿石,也没有那刻字描画的本领。只能每日翻山采摘这饱含武当灵气的新鲜瓜果给公公享用以敬心德,以望公公也感受到武当山的灵气,长寿绵绵!”

    张公公习惯了各级官员的黄白敬献,山珍海味的招待应酬,却从没享受过一个小孩子每天清晨冒着露水翻山采摘瓜果的奉承,他心里自然知道什么饱含武当山的灵气这些都是假话,但听来很是受用,对这个半大孩子的小道士非常的喜欢。于是他解下腰间挂着的一个香囊递给凌尘,并说道:“难得你对咱家有这份孝心,这个香囊姑且赏你吧,如有机会你与你师父来京都云游的时候,凭这个香囊可以到我府中住上几日,也让咱家还一还你这个小道长每日送瓜果的人情,哈哈哈!”

    凌尘看到自己的目的已然达到,于是恭恭敬敬收下香囊自是不提。

    一月后,张公公督刻好石碑,一行人就启程回京复命去了。张公公这个久经宦海的人,回京后也就把这件事忘到了脑后。但凌尘并没有忘记,他着手开始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每日更是抓紧一切时间偷偷研习经楼上面的法门典籍,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打坐吐纳练习。时间又过了一年,基本上他把这些法门秘术知道了个七七八八。在那年春末夏初的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他偷偷跑到经楼,把几本自己还没有参透的法门秘典装入包袱,接着用自己平日穿的旧道袍蘸上香油一把火把经楼的顶层点了。然后只带着那几本法门秘典和张公公送的香囊翻出道观围墙,头也不回的下山去了……

    而被大火吵醒的一众道士顶着响雷闪电提着水桶去救火,那经楼本就是建了百年的木建筑,最是怕火,遇到这大火,哪有救得下来的道理,眼看熊熊烈火瞬间就吞噬了经楼的顶层。众人正在束手无策之际,电闪雷鸣的天空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仿佛天上的神仙也不忍心看着这百年经楼就此毁掉,用水瓢在天上不断的泼着雨水一般。于是火势慢慢就灭了,第二天天亮一清点,大火只烧毁了经楼的顶层,毁坏了法门的大部分典籍,但下面几层楼的其它书籍完好无损。在大火里还找到小半截烧焦的道袍,观里一清点,独独少了负责洒扫经楼的凌尘小道士。众人议论纷纷,都说是昨天晚上雷击引燃了经楼,然后是凌尘率先去救火,被大火烧死在了经楼顶层。众道士想着那个善良聪慧的凌尘昨日还帮师兄们浆洗着衣裳,今日就为扑救大火,葬身于火海,每个人都痛哭不止。一恒道长更是心疼不已,最后命人把凌尘那小半截没有烧完的道袍在后山上设了一个衣冠冢,自那以后每每有想念凌尘的师兄弟,都会偷偷去那坟头哭上一番。

    话说怀着七巧玲珑心的凌尘下了山就不敢在湖北地界待了,怕被下山办事的师兄弟认出,他换上了普通人的服装,解散道家发髻,昼行夜宿的向东京城赶去。半个月后到达了东京城,他没有急于去找张公公,而是找了一个客栈住下,一边打听张公公在宫外的府邸所在?一边盘算着怎么接近张公公并且让张公公留下他。他一路行来的半个月帮人看病抓药也积攒了点盘缠,在客栈住下后他打听到公公外宅所在,于是每天出门去张公公外宅的门口转悠打听张公公的事情。他打听到张公公每逢五的数就会来外宅住上一晚,就是初五、十五、二十五,平时都在皇宫内的太监住所不出来。过三日就是十五,按常理张公公下午下了差,天一擦黑就会来外宅,外宅里养的女人会备下酒菜等他。凌尘心想就这么直接的去外宅找张公公,对方一定会猜忌凌尘来的目的和忌讳别人来他外宅。凌尘思考了一会就计上心来,只见他会了客栈的帐,吃了一顿饱饭然后就向城外走去。

    凌尘来到城外,找了一破败的庙宇住下,这间庙宇里也住了好些讨饭的乞丐,他打定了主意要在这破庙里和这些乞丐住上三天。在这三天里,凌尘和乞丐一样睡在枯草垫铺的地上,喝破碗接的雨水,每天既不洗脸也不梳头,并且尽量模仿着乞丐们的各种动作和神态。三天里凌尘故意只喝水不吃饭,到了第三天只见凌尘蓬头垢面,衣裳腌臜,并且已经饿的两眼深陷,全身无力,走路都没有力气。到了下午,凌尘就找了根棍子杵着,晃晃悠悠的向城里走去。现在的凌尘已然从一个干净伶俐的小道士变成了活脱脱的小乞丐。天黑前他就走到了张公公外宅的街口,把张公公送他的香囊别在腰间,找了一个屋檐就躺下了。约莫过了大半个时辰,太阳都快落山了,只见远远街口走来一乘青色小轿,两个轿夫一晃一悠抬着走了过来,旁边还跟着两个小太监。快走到跟前的时候,睡在街旁屋檐下的凌尘一个翻身,搭在身上的棍子刚好滚到轿夫的脚边,轿夫没有来得及反应,被拌了一下,踉跄着几步急冲向前,差点滑了轿杆。只听轿子里面的人一声叫嚷:“哎呦、你们俩狗东西想摔死咱家吗?”

    俩轿夫连忙停下轿来,前面的轿夫立即跪下道:“公公恕罪,刚才路边一挨千刀的乞丐滚到我脚边,闪了脚力才惊吓了公公,请公公恕罪!”

    这时睡在地上的凌尘慢慢支起身,靠着墙基有气无力的说道:“贫道在这屋檐下躺睡,不想饿昏了头翻身挡住了太爷的路,惊吓了太爷,请太爷恕罪。”

    轿内的张公公正待发作,听来是一个虚弱的孩子的声音,还自称贫道,好奇的揭开轿帘向外看去,借着夕阳的余晖看见一个脏兮兮的小乞丐半躺在街边,这个小乞丐蓬头垢面看不出模样,突然张公公看见这小乞丐半躺身子正好露出腰间的一个香囊,这个香囊张公公是认识的,正是外宅相好的妇人亲手做予他的,去年他把这香囊亲手赏赐给了武当山那每日为他翻山采摘新鲜瓜果的小道士了。加上刚才听这小乞丐自称贫道,于是狐疑起来。

    张公公开口问道:“小花子,你自称贫道,你是哪家道观的,是何道号,为何躺卧于此啊?”

    凌尘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见张公公动问,他却是不作答,只是低头不语。跪在旁边的轿夫见他不回答张公公问话,立马呵斥道:“你个小花子,我家主子问你话,你仔细回答,不然看我不打上你几轿杆,让你知道这街面的利害。”

    凌尘这才缓缓有气无力的说道:“贫道不想说,不想辱没了师父,辱没了道门。”

    张公公听他这样说,反而来了兴致,又开口说道:“不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你且说说看。”

    凌尘边虚弱的喘气边说道:“贫道是武当山“元圣紫霄宫”的道人,道号凌尘。因不堪观内师兄弟的欺辱,逃出观来,流落至此。”

    张公公听后惊喜的下得轿来,看着凌尘说道:“你还认得咱家否?”

    凌尘抬着头,看了半天才说道:“尊驾是张公公?”

    “哈哈哈,正是咱家,你这个小道长,怎生弄到了这步田地?”张公公指着跟班的一个太监说到:“你背着这个小道长,随我回府。”就这样,凌尘顺利的且毫无痕迹地接近了张公公。

    张公公也是个久经阴谋诡计的奸宦,他在回府邸的路上一下从刚才的意外中冷静下来,对和凌尘的偶遇产生了丝丝怀疑,但接下来在府里看到凌尘只差吃撑爆肚子的狼吞虎咽样,以及满身的臭味和四处乱跳的虱子,加上这就是一个矮矮瘦瘦的半大孩子,戒备的心慢慢就消除了。他看着狼吞虎咽吃饭的凌尘问道:“你一路讨饭来到京都,我看你腰上还带着那日我赐你的香囊,为何不把这香囊拿去当上几两银子买吃食呢?”

    凌尘一边快速的扒拉着碗里的米饭一边回答道“嗯,嗯,公公是有福祉的贵人,那日赐予了我香囊,小道一直带在身边,也想着沾沾公公的福气。有几次饿的实在不行,想着去当铺当了换吃食,但每到当铺门口又是舍不得。”

    张公公听后心里感慨这个小道士真是个忠厚之人,和自己也是有缘分。于是说道:“小道长,那你以后有何打算?京师里也有几家道观,虽不比你武当山的元圣紫霄宫神风仙雾的,但也是个庄严之处,我可推荐你去做个安身立命之所。”

    凌尘一听立马放下碗道:“公公,我不想再回道观了,我不想守着几尊泥人就过此一生,我想跟着公公,做像公公一样受人敬仰的人物。”凌尘这番孩子味十足的直白话语,更加打消了张公公狐疑的念头,因为当年他自己也是见过了达官贵人的生活后就不想再被人踩在脚下了。

    张公公哈哈大笑道:“太监不是那么容易当得的,你还是半大的娃崽,为了吃口饱饭自是敢说这话,等你吃饱了想上几日再来回我。”

    于是凌尘吃饱了饭就离开了张公公的外宅,临出门张公公还给了他五两银子,张公公就是想让他这几日都吃饱饭,看他吃饱了饭后是不是还想来当这个太监。两人约定十日之后,也就是二十五张公公再来外宅的时候,凌尘来回张公公。

    凌尘知道要出人头地必须够狠,对别人狠对自己也要狠。他出了张公公府邸就去买了一把剔骨小刀,又去药店抓了几味药,来到客栈住下,叫店小二送了十个大馒头和一壶凉水进来,交代三日内不要再来打扰,于是他锁上了房门把自己一人关在了房里。他本就是熟识医药的,熬了一副麻沸散给自己喝下,把剔骨小刀在火上烤了一烤,一咬牙对着自己阳根铜铃就是一刀自宫。只听凌尘一声惨叫,当场就昏死过去。这三日凌尘时而醒来,时而昏睡。醒来的时候艰难的吃上几个馒头,喝上一碗凉水,然后又昏昏睡去。三日后,凌尘打开房门,身体已然恢复了许多,只是脸色变得惨白,而眼神也由从前的伶俐聪慧变成了阴郁毒辣。

    到了约定日子,凌尘再次来到张公公外宅,当张公公问凌尘是否想清楚愿意做太监的时候,凌尘朗朗说道:“公公,小人已经自行斩断了红尘情缘,现在就算做不成太监也与太监无二了!”

    张公公当场就惊掉了手中的酒杯,他在皇宫几十年,见过各种狠辣的人物,有对对手狠辣的也有对自己亲朋好友狠辣的,但从未见过一个孩子对自己如此狠辣。他心里想到,这个娃崽以后必定是个权宦啊。

    于是凌尘正式成了张公公手下的一个跟班太监,跟着张公公进入了皇宫那厚厚的宫门。当了太监后自然不能再叫凌尘,而是恢复了俗家的本名刘山湖。刘山湖后来又拜张公公为干爹,随姓了张,变成了张公公的心腹,人称小张公公。

    话说明成祖朱棣做皇帝的时候,为进一步加强对官民的控制,尤其是打击官员中的反对势力,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于京师东安门北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东厂由宦官统领,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由于朱棣的放权和支持,东厂一夜之间成为当时最有实权的特务机构,上到朝廷官员,下到黎民百姓人人畏之如虎,谈之色变。

    “东缉事厂”成立之时,张公公奉旨调入东厂任第三把交椅的秉笔太监,而张山湖也随着干爹进入东厂任理刑百户。这时候的张山湖才真正的尝到权利的滋味,他虽然只是个百户,但京都中的中下级官员见了他都要恭恭敬敬喊一声小张公公,或者张百户。这个时候张山湖才十五岁,他已经是东厂负责抓人审人的一把好手。他把在“元圣紫霄宫”法门偷学来的那些奇门遁术用在了监视、抓捕和各种折磨犯人的身上。由于他的狠毒和果决,让他很快在东厂崭露头角,人人谈他色变。

    张山湖折磨犯人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就是用犯人熬制尸油,然后用七盏铜制莲花灯按照一定的方位摆在犯人周围,把犯人捆绑或者钉在地上,随着七盏自身尸油灯的燃烧,结合秘术能把犯人的魂魄硬生生给抽出身体,犯人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魂魄抽离自己,而魂魄也会发现失去了躯体,俩俩相望,这对躯体对魂魄都是极为痛苦煎熬的事,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犯人都会撕心裂肺的喊叫着全身血管爆裂而痛苦死去,而魂魄也会无以复加痛苦的散去。这个法术就叫做“莲花七灯抽魂术”,是极为阴毒的。

    在抽魂魄的时候旁边会燃上三根童骨香来让魂魄显现出来,让常人也能看见。这个童骨香就是用怀上八、九个月但又未能降生胎死腹中的婴儿的骨头磨成骨粉参上秘料来制的香。由于婴儿已通人性,但又没有能来到这个世界,所以怀有很大的怨念,用其骨粉制的香,能让常人也能看见魂魄。

    张山湖后来为了上位,杀了他的干爹张公公。张公公临死的时候也没有明白,自己怎么就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干儿子的手上。据说张山湖因杀人太多,在朝野遍布仇家,于是他后来就失踪了。有的说他因被参劾太多,明成祖朱棣迫于朝野压力,秘密处死了他。也有的人说他是被仇家所毒杀了。还有的人说他躲进了了江湖,做了寒江一钓叟。更有人说他被武当山的人发现了,抓回武当山囚禁到死。总之张山湖的结局是众说纷纭,但他还在东厂的时候,写了一部书叫《凌诀要术》,里面记载了众多他折磨犯人的各种秘法,由于这部书太过诡异阴毒、极损阴德,他失踪后还引发了很多人去争抢这部书的腥风血雨。我在一个偶然机会读过一本残书,里面就记载了这莲花七灯抽魂术,想来那本残书就是《凌诀要术》的一部分。

    讲完这个故事,我看到涂钢炮和白晓晓听得聚精会神。见我话毕,白晓晓对着我说道:“说书先生,你不会是想告诉我们,这几个灯盏就是那什么莲花灯吧?古代的那些什么奇门遁甲都是小说编出来的,你不会是想让我们相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