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29章 小人物的发迹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选官时既选拔通晓儒学的儒生,也选拔通晓律令的人才,因此设立“明法“一科,作为特科中的重要科目。

    在此之前,汉初就开始招天下明法之士,辅佐以法治理国政,可见朝廷对律令的重视。

    由于通晓律令而以明法入仕、位至高官者,汉代不乏其人。

    如:郑宾位至“御史“,陈咸、陈忠位至“尚书“,吴雄位至“司徒“。郭射“家世掌法律“,世代通晓律令,有七个人当上廷尉,即国家最高司法审判官。

    唐代科举考试仍设“明法“科,选拔明习法令的人才,为常科之一。汉代大儒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说,认为天的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符;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

    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亦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天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

    汉朝的君臣们大都认为阴阳灾异与国家政治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察举的特科中设立“明阴阳灾异“一科,选拔有关人才。

    由于这一科本身的特点,所以大都在发生天地灾异的年份才开科。如汉元帝初元三年,因“风雨不时“,令“丞相、御史举天下明阴阳灾异者各三人“。

    安帝永初二年,“京师及郡国四十大水、大风、雨雹“,是因为皇帝“不德“,造成万民饥馑,少数民族叛乱,特下诏,举明习阴阳等有识之士。

    汉代是中国古代地震频繁发生的高峰时期,据统计,从公元96年到125年间的30年中,就有23次较大规模的地震,其中有的就发生在京城附近;以致汉朝的皇帝大为紧张,只好乞求于鬼神术数。

    大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可以观测地震的“地动仪“,可是并未被举“明阴阳灾异“科。可见,科学与迷信在汉代并非一途。

    在隋唐的科举考试中,有文、武两科,武科的渊源就是汉代察举科目中的特科:勇猛知兵法。作战勇猛又熟知兵法,能率军作战,这就是此科所选之人才。此科始于汉成帝元延元年,这一年发生日蚀,成帝恐天下有变,下诏令“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

    其后,汉朝频开此科,只是名目略有不同。

    从以上可知,主要是在“灾变不息,盗贼众多“的东汉,才急需较多军事征战人才。一般而言,汉代察举制仍以“明经“科为最重要的特科之一。

    文帝前元七年,淮南王刘长阴谋叛乱,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刘长在途中畏罪自杀。

    第二年,文帝又把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

    贾谊担心文帝接着还要把刘长的几个儿子由列侯进封为王,上疏文帝,进行劝告,但是文帝并没有采纳贾谊的意见。

    汉文帝十一年,贾谊32岁,随梁怀王入朝,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

    梁怀王无子,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

    贾谊认为,这样做对整个局势不利;建议为梁王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来;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

    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

    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根据贾谊的这个建议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

    汉文帝十二年,贾谊在忧郁中死去,年仅三十三岁。

    一个小人物的发迹,通常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比如灌婴,东周战国末年,灌婴出生于睢阳县城内。秦朝时期,灌婴在睢阳以贩卖丝织品为营生。

    刘邦在刚刚起兵反秦、自立为沛公的时候,攻城略地来到雍丘县城下,章邯击败了项梁并杀死了他,而沛公也率军回到砀郡,灌婴以中涓的身份跟随沛公,在成武县打败了东郡郡尉的军队,在扛里打败了驻守的秦军,因为杀敌英勇,被赐予七大夫的爵位。

    后又跟随沛公在亳南、开封、曲遇一带与秦军交战,因奋力拼杀,被赐与执帛的爵位,号为宣陵君。又跟随沛公在阳武县以西至洛阳一带与秦军交战,在尸乡以北地区击败秦军,再向北切断了黄河渡口,然后又领兵南下,在南阳以东打垮了南阳郡郡守的军队,这样就平定了南阳郡。再往西进入武关,在蓝田与秦军交战,因为英勇奋战,一直打到灞上,被赐予执珪的爵位,号为昌文君。

    沛公被封为汉王之后,拜灌婴为郎中之职。灌婴跟从汉王进军汉中,十月间,又被任命为中谒者。

    跟从刘邦还师平定了三秦,攻取了栎阳,降服了塞王司马欣。回军又把章邯围在了废丘,但未能攻克。

    后又跟随刘邦东出临晋关,降服了殷王董翳,平定了他所统辖的地区。

    在定陶以南地区与项羽的部下龙且、魏国丞相项他的军队交战,经过激烈的拼搏,最后击败敌军。因功被赐与列侯的爵位,号为昌文侯,杜县的平乡被封作他的食邑。

    此后,灌婴又以中谒者的身份跟随刘邦拿下砀县,进军彭城。项羽带领军队出击,把刘邦打得大败。

    刘邦向西逃跑,灌婴随刘邦撤退,在雍丘驻扎。王武、魏公、申徒谋反,灌婴随从刘邦出击,并打垮了他们。攻克了外黄,再向西招募士卒,在荥阳驻扎。

    项羽的军队又来进攻,其中骑兵很多,刘邦就在军中挑选能够担任骑兵将领的人,大家都推举原来的秦朝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他俩对骑兵很在行,同时又都担任校尉之职,因此可以担任骑兵将领。

    刘邦准备任命他们,但他们二人说:“我们原为秦民,恐怕军中士卒觉得我们靠不住,所以请您委派一名常在您身边而又善于骑射的人做我们的首领。“

    当时灌婴年龄虽然不大,但在多次战斗中都能勇猛拼杀,所以就任命他为中大夫,让李必、骆甲担任左右校尉,带领郎中骑兵在荥阳以东和楚国骑兵交战,把楚军打得大败。

    又奉刘邦命令自己单独率领军队袭击楚军的后方,断绝了楚军从阳武到襄邑的粮食供应线。

    在鲁国一带,打败了项羽将领项冠的军队,部下将士们斩杀楚军的右司马,骑将各一人。击败柘公王武,军队驻扎在燕国西部一带,部下将士们斩杀楼烦将领五人,连尹一人。

    在白马附近,大破王武的别将桓婴,所统帅的士兵斩都尉一人。又带领骑兵南渡黄河,护送刘邦到达洛阳,然后汉王又派遣灌婴到邯郸去迎接相国韩信的部队。

    回来到敖仓时,他被升任为御史大夫。汉高祖三年时,灌婴以列侯的爵位得到了杜县的食邑平乡。

    其后,灌婴以御史大夫的身份率领郎中骑兵,隶属于相国韩信,在历下击败了齐国的军队,灌婴所率领的士卒俘虏了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

    迫使敌兵投降,拿下了临菑,活捉齐国守相田光。

    又追击齐国相国田横到嬴、博,击败齐国骑兵,所率领的士卒斩杀齐国骑将一人,活捉骑将四人。攻克嬴、博,在千乘把齐国将军田吸打得大败,所率士卒将田吸斩首。

    然后跟随韩信引兵向东,在高密攻打龙且和留公旋的军队,所率领的士卒将龙且斩首,活捉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领十人,自己亲手活捉亚将周兰。

    齐地平定之后,韩信自立为齐王,派遣灌婴单独率军去鲁北攻打楚将公杲的军队,获得全胜。

    灌婴挥师南下,打败了薛郡郡守所率领的军队,亲自俘虏骑将一人。

    接着又进攻傅阳,进军到达下相东南的僮城,取虑和徐城一带。渡过淮河,全部降服了淮南的城邑,然后到达广陵。其后项羽派项声、薛公和郯公又重新收复淮北。因此灌婴渡过淮河北上,在下邳击败了项声,郯公,并将薛公斩首,拿下下邳。

    在平阳击败了楚军骑兵,接着就降服了彭城,俘获了楚国的柱国项佗,降服了留、薛、沛、酂、萧、相等县。攻打苦县、谯县,再次俘获亚将周兰。

    然后在颐乡和刘邦会师。跟随刘邦在陈县一带击败项羽的军队,所率领的士卒斩楼烦骑将二人,俘获骑将八人。刘邦给灌婴增加食邑二千五百户。

    汉高祖五年,灌婴跟随刘邦击项羽于垓下,追羽至东城,破之,率将吏破吴郡,得吴守,定豫章、会稽郡,还定淮河北部,凡五十二县。

    刘邦立为皇帝之后,又给灌婴加封食邑三千户。这一年的秋天,他以车骑将军之职跟从刘邦击败燕王臧荼的军队。

    第二年,跟从刘邦到达陈县,逮捕了楚王韩信。回朝之后,刘邦剖符为信,使其世世代代不绝,把颍阴的两千五百户封给灌婴作为食邑,号为颍阴侯。

    此后,灌婴又作为车骑将军随从刘邦到代,去讨伐谋反的韩王信,到马邑的时候,奉刘邦命令率军降服了楼烦以北的六个县,斩了代国的左丞相,在武泉以北击败了匈奴骑兵。

    又跟随刘邦在晋阳一带袭击隶属于韩王信的匈奴骑兵,所统帅的士卒斩杀匈奴白题将一人。

    奉刘邦命令一并率领燕赵、齐、梁、楚等国的车骑部队,在硰石打败了匈奴的骑兵。

    到平城的时候,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跟随高帝回军到东垣。

    灌婴在跟随刘邦攻打陈豨的时候,受刘邦的命令单独在曲逆一带攻击陈豨丞相侯敞的军队,大败敌军,所率领的士卒杀死了侯敞和特将五人。

    降服了曲逆、卢奴、上曲阳,安国、安平等地,攻克了东垣。

    黥布造反的时候,灌婴以车骑将军之职率军先行出征,在相县,大败黥布别将的军队,斩杀亚将、楼烦将共三人。

    又进军攻打黥布上柱国的军队和大司马的军队。

    又进军击破黥布别将肥诛的军队,灌婴亲手活捉左司马一人,所率士卒斩其小将十人,追击敌人的败将残兵一直到淮河沿岸。

    因此,刘邦又给他增加食邑二千五百户。

    讨平黥布之后,刘邦还朝,确定灌婴在颍阴的食邑共五千户,撤销以前所封的食邑。在历次大战中,灌婴总计随刘邦俘获二千石的官吏二人,另外自己率部击破敌军十六支,降服城池四十六座,平定了一个诸侯国、两个郡、五十二个县,俘获将军二人,柱国、相国各一人,二千石的官吏十人。

    灌婴在打败了黥布回到京城时,刘邦去世了。灌婴就以列侯之职侍奉孝惠帝和吕太后。太后去世以后,吕禄等人以赵王的身份自置为将军,驻军长安,妄图发动叛乱。

    齐哀王刘襄得知此事以后,发兵西进向京城而来,说要杀死不应该为王的人。

    上将军吕禄等人听说之后,就派遣灌婴为大将,带领军队前去阻击。

    灌婴来到荥阳,就和绛侯周勃等人商议,决定大军暂时在荥阳驻扎,向齐哀王暗中示意准备诛杀吕氏的事,齐兵因此也就屯兵不前。

    绛侯周勃等人杀死诸吕之后,齐王收兵回到封地。灌婴也收兵从荥阳回到京城,和周勃,陈平共同立代王刘恒为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于是就给灌婴加封食邑三千户,赐给黄金一千斤,同时任命他为太尉。

    孝文皇帝三年,绛侯周勃被免除丞相职务回到自己封地上去了,灌婴担任丞相,撤销了太尉之职。这一年,匈奴大举入侵北地、上郡,皇帝命丞相灌婴带领骑兵八万五千人,前去迎击匈奴。

    匈奴逃跑之后,济北王刘兴居造反,皇帝下命令灌婴收兵回京。

    汉文帝入京,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即位后,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

    因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分别赏赐、分封。

    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方面主要是对大功臣周勃的处理。

    周勃因为拥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后,出来时总是很骄横的样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里。

    而文帝对他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有大臣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

    从此,汉文帝的神色变得越发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

    周勃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于是辞去了右丞相(汉时以右为上,陈平当时是左丞相,相当于副职)的职务,汉文帝很快也答应了。

    一年后,因为陈平谢世,文帝任命周勃做丞相,但仅十个月后,文帝又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职。当时,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长安,这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很多负担,所以,文帝就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

    但很多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这使文帝很生气,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免了丞相职务。

    再后来,派有举报周勃身披盔甲,怀有谋反之心,文帝马上把他抓捕。周勃赶忙通过帝舅薄昭向文帝说明自己惧祸才束甲,决无谋反之心的实情。

    汉文帝在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事实,便释放了他。这和封建时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确实很宽容。

    汉文帝巩固皇位的主要措施有:

    军权是最大的权,汉文帝深谙此道,所以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

    相关部门分别诛杀后少帝及其三个弟弟于他们自己的府第里。新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有的宗室认为他是“摘桃派”,仅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务是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来巩固皇权。

    汉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赐诛诸吕有功之臣。

    汉文帝前元元年十月,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中央。

    随新帝入朝的官员,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

    同年十二月,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

    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

    同年正月,即文帝即位三个月后,根据群臣的建议,文帝立长子刘启为太子。

    这样,自汉高祖以来,预立太子就成为汉家的定制。同月,立窦氏为皇后。

    汉朝的察举制,是地方长官在地方上辖区内考察,选举人才并推荐给中央.科举制度就是由中央通过考试来考察人才

    察举制的优点:

    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

    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这就能把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选士任官,这无疑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

    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与军功制相比更加明显.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而在军功制下,极易出现地方诸侯“功高盖主”的现象,对皇权造成威胁

    察举制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

    弊端:

    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这不易作好,因为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他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后发生蜕变

    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这种恶劣风气还遗留给了后世,在魏晋时尤为明显

    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科举制度的优点: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这一点不难理解,同时呢也带给社会上一股读书的风气

    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从社会角度来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让他们明白考科举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

    缺点:

    成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有利工具,考什么国家定,而科举考什么人们也就学什么,

    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