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30章 如履薄冰的刘恒

    薄昭,是薄太后的兄弟。后来,薄姬入宫伺候刘邦,生了代王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十二年,刘邦驾崩,吕后遣薄姬跟随她的儿子返回代国,薄昭作为弟弟跟随姐姐,也一起去了代国。

    刘恒犹豫不定。于是薄昭就受刘恒指派进京去见周勃,问清楚事情的原因经过,周勃向他仔细作了解释说明。

    回来跟刘恒说,“没问题,别怀疑了。“刘恒才放心去了长安当皇帝。这次薄昭冒着生命危险,帮着外甥进京打探消息。

    刘恒入长安,大局已定,派薄昭去代国接薄太后。文帝元年正月,薄昭被封为轵侯。

    汉文帝四年,周勃被贬官回到封国,他害怕被杀,每逢有官员前来看望他,就穿上甲衣,然后才和人见面。

    有人因此告他谋反,周勃下狱。周勃把增封受赐的财物都给了薄昭。

    等到周勃案件紧急关头,薄昭替他向薄太后进言,经过多方努力和太后发话,周勃无罪释放。汉文帝十年,薄昭杀朝廷使者犯了罪,文帝不忍杀他,让其他大臣陪他喝酒,想让他醒悟自杀,薄昭不肯。文帝又令群臣为其哭丧,薄昭无奈自杀。

    薄昭进京见周勃,帮助汉文帝得到可以左右朝廷状态的周勃的支持,从而汉文帝获得登基。

    薄昭在周勃最为不幸的时候,请出薄太后为周勃作保,最后周勃出狱,恢复官爵。

    周勃被贬官回到封国,他害怕被杀,每次都要穿上甲衣,然后才和人见面。

    有人因此告他谋反,周勃下狱。

    周勃把增封受赐的财物都给了薄昭。

    等到周勃案件紧急关头,薄昭替他向薄太后进言,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的事。

    文帝临朝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说:“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吗!

    汉文帝已经看到绛侯在狱里的供辞,于是向薄太后谢罪说:“狱吏刚才查清楚了,马上放他出狱。“于是派使臣手持符节释放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封邑。

    宋昌,宋义之孙,宋襄之子。

    秦末时期以家吏从高祖起山东,代王中尉。大臣既平诸吕,使人迎代王刘恒。代国郎中令张武等大臣,议皆以为不可信,愿称疾无往,唯中尉宋昌力劝代王往,即位为汉文帝。宋昌拜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功封壮武侯。

    汉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派人去迎接代王。代王就此事征求左右大臣和郎中令张武等人的意见。

    张武等人议论说:“朝廷大臣都是当初高帝时的大将,熟习兵事,多谋善诈,他们的用意恐怕不止于此,这样做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威势罢了。

    如今他们刚刚诛灭诸吕,血染京城,此时来人名义上说是迎接大王,其实不可轻信。希望大王假托有病,不要前往,以便观察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唯中尉宋昌则反对,认为吕氏不得人心,天下归心于刘家,刘恒应该前往长安即位,最后刘恒采纳了宋昌的意见。

    但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一步步小心从事,深怕中了计。

    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随即命宋昌担任随车的参乘,张武等六人也乘驿车随代王一同前往长安,走到高陵停了下来,派宋昌先驱车前去长安观察情况有无变化。

    于是派太仆夏侯婴与东牟侯刘兴居去清理皇宫,后用天子乘坐的法驾,来迎接皇帝。

    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平安地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文帝。

    皇帝当天晚上就进入未央宫,连夜任命心腹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

    中都官狱是指汉朝京师诸官府所设监狱的总称,系中央长安狱的组成部分,直属朝廷,西汉武帝始置。

    两汉时京师各官府统称为中都官,也称都官。

    中都官府之下设有监狱,其中多属奉皇帝诏令而立案拘禁人犯的诏狱。

    中都官狱是汉朝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产物,西汉时期武帝设置后并日益发展,直至东汉光武帝时大都裁撤。

    由于汉初大力推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

    诸侯坐大,开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文帝的即位,使得刘氏宗室内部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文帝三年,皇位继承中的利益分配不均,济北王刘兴居率先发动叛乱,开启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

    汉文帝派兵镇压,叛军土崩瓦解,刘兴居被俘自杀。

    三年后,皇弟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

    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王位,将他发配蜀郡。

    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了,但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势力。

    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贾谊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时年28岁的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两点: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即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

    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用激烈的方式实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构想。

    他只有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

    直到文帝十六年,齐文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趁机将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文帝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西汉高后八年,吕后去世,刘邦的旧臣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然后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因为他们认为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

    最后,他们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

    汉文帝入京,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他即位后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

    因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也分别赏赐、分封。

    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後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後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结合刘恒的特殊地位和时代,他亲尝汤药,是时时刻刻在预防母亲被谋害。宫廷内部的复杂性,是可以理解的。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他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天之大,孝为先。总为自己学习忙、工作忙、生意忙,事情多、应酬多找借口,事情再多总多不过皇帝刘恒吧?皇帝随从何其多,批阅奏章千百万,还要亲侍母亲,不愧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文帝之孝道不愧为中华民族学习之楷模。流芳百世!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其实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而不是文中所说的“三子“。

    他最初被封为代王,代国辖区在今河北、内蒙交界以及山西东北部。

    周勃、陈平等在诸吕之乱平定之后,经群臣之议,迎立其为帝。即位后重本抑末,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又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驻兵北方,移民屯田筑城,增加粮食储备,加强北方防御力量,为全面反击匈奴作了准备。

    文帝的生母是薄姬,即后来的薄太后。汉文帝奉养母亲毫不懈怠。母亲曾经生病三年,文帝晚上不合眼,也就是“目不交睫“,不解衣带,尽心服侍母亲。

    母亲喝的汤药,不是自己亲口尝过,就不进献给她。文帝的仁孝传闻于天下。

    今天来看,虽然这些历史的记载不免有夸大阿谀之处,但是他的孝行却确实被人们一代代认可了。

    他有对亲人的孝、爱、敬,又延伸到对百姓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自己成为一个榜样,也教育了百官与百姓。

    《史记·孝文本纪》列举出文帝的一些做法:如废除“肉刑“,废去了黥面、劓鼻、刖足等的刑罚。

    他认为这些是不讲求恩德的做法,不符合自己作为民之父母的主旨。又如他登上帝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衣服、车驾无所增加,有时候还开放法禁来为百姓谋利。

    再如他曾经想要建筑一个露台,但预算下来要花费黄金百斤,于是放弃了。

    他说:“黄金百斤就相当于十个中等水平家庭的财产了。我留守在先帝的宫室,还常恐怕玷污它们,还要建筑露台来干什么呢?“

    他自己常穿粗厚的衣服,连宠幸的慎夫人衣服也不能长到拖地,帷帐不能有绣花图案,表示敦厚俭朴,作天下的表率。

    汉文帝治办霸陵,既不修高大的坟冢,也不许用金银铜锡来装饰随葬器,而都用瓦器,这也是意在节俭,不扰民。

    另外文帝死时,留下的遗诏也很有意思,有几点可以说:一,明确指出反对当时社会的厚葬风气。二,不要因为他的逝世,而让百姓服丧很长时间,避免扰民。

    要对天下的官吏、平民发命令,只用三日举行丧礼,免除其余的服孝规定。此间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饮酒食肉。三,作出许多细节的规定,比如参加丧礼不要求光着脚、服丧的带子不要超过三寸,不要陈列军队和用上兵器仪仗,不要动员百姓到宫殿去哭丧。

    对宫中如何操办丧礼也有很多简化的指示。四,他命令死后将后宫中夫人以下至少使全部遣送回家,也显现出了人性化的某些光彩。五,霸陵一带的山水保持原来的面貌,不要因为修建陵墓而有所改变。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皇帝死了还关心着生态保护的问题。

    汉文帝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汉光武帝曾使司空告祠高庙时,就说到“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还给薄太后上尊号“高皇后“,并迁移到高庙奉祀,而把吕后从高庙中替换出来。

    汉光武帝去世时,在遗诏里还说:“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母亲有一次患病竟三年之久,文帝亲自殷勤看护,在侧伺候竟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的耐心。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

    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从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

    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尝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整日整夜的没法合眼。

    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

    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并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刘恒穿一双草鞋上殿办公,龙袍打补丁;当了23年皇帝,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车辆仪仗,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一只,文帝提倡节俭,并要求官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扰民。

    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他就责成审计部门清点长安的公用马匹,将多余的畜力划拨到驿站。

    他自己则身体力行,厉行节约,宫殿是旧的,不再装修;苑林很小,不再扩建。

    当时的宴游之所,地方不够用,需要再建一个露台,但他一看预算,需用“百金”,眉头就皱了起来,说:“这等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太奢侈了,不建了。”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

    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

    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

    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

    大概从西汉初期就流行立子杀母,吕雉将刘恭过继给惠帝的皇后张嫣,然后杀死了刘恭的亲生母亲。当时刘恭只有三岁,朝政大权都在吕雉的手中,说吕雉是中国第一个专权的皇太后也不过为。

    本来这种奶奶垂帘听孙子的政没有什么不妥,即使是汉朝后期也多有发生,然而刘恭刚懂事一点,就有人告诉他,张皇后并非他的亲生母亲,他的母亲是被吕雉所杀,导致刘恭对吕雉不满。

    刘恭当时说:“太后怎么能杀了我母亲?我现在年龄还小只能忍着,等我长大了以后一定要给我母亲报仇!!!”

    吕雉是什么样的人物,对于少年皇帝有这样的言语是相当抵触的,因此对刘恭也渐生不满,吕雉是一个政治上很强势的女人,随即就开始着手废了刘恭。

    当时刘恭只有七岁,跟一个小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吕雉再把刘恭囚禁起来后,对外宣称刘恭精神不正常,就以皇帝神智混乱为由将其废了,为了斩草除根,后来还将刘恭处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从口出啊,没事可别乱说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很险恶的,一言不合就动刀。

    刘恭被废之后,吕雉立刘盈的另一个儿子刘弘为皇帝。

    从刘恭事件中,吕雉明白一个道理,即使皇帝是自己的孙子,也可能跟自己不是一条心,因此开始扶持吕氏集团的势力,从刘弘登基后,基本没有什么存在感,就连个年号都没有。

    在刘弘当皇帝的四年里,始终是活在吕雉的阴影当中,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好不容易熬死了吕雉,迎接他的竟然是更大的灾难。

    按照道理来说,吕雉已死,也结束了太后干政的局面,大家好好扶持刘弘当皇帝也就好了,然而原来在朝中一直遭受吕雉打压的反吕政治集团不肯善罢甘休,为了夺取权力,借机清楚了吕氏家族的政治势力。

    他们认为刘弘是吕雉扶持上来的皇帝,担心刘弘长大后会对他们进行报复,所以,就想把刘弘也给废了,可是刘弘毕竟是刘氏血统,是刘盈的儿子,怎么才能废除这又是一个问题。这些反吕大臣甚至想到了一个理由,就是刘弘可能不是刘盈的儿子,以这个理由将刘弘废除。

    接下来,反吕政治势力就需要选择一个跟吕氏集团不太亲密的人来继承皇位了,刘盈虽然有六个儿子,但也都跟吕氏有着一定的关系,追根溯源,刘盈就是吕雉的儿子,所以问题还是出在刘盈身上,再次选择皇帝,就不能选择刘盈这一脉的,只能从刘邦的其他儿子中来选。

    刘邦一共八个儿子,在刘邦死后,遭受了吕雉的强烈打击。

    大儿子是刘邦还没有娶吕雉时候所生,在刘邦死后不久,吕雉就曾逼着刘肥管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叫妈,在惠帝六年的时候刘肥就已经去世;

    刘盈排行老二这个就不说了;

    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排行老三,吕雉在杀了搞死戚夫人的同时也毒死了;

    老四就是刘恒了,这一个放在后面来说。

    老五刘恢被吕雉活活逼死,老六刘友被吕雉饿死,老八刘建也是死在吕雉之前,刘建死后,吕雉还派人除去了他的儿子。

    也就是说,在吕雉死后,刘邦的儿子中,只剩下老四刘恒,和老七刘长,但是老七刘长是吕雉抚养长大的,是在吕雉执政时期唯一没有遭受打压的皇子,所以自然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从另一方面来说,朝中大臣都认为再找皇位,不能找太后势力过强的人,刘恒的母亲薄姬本来在后宫地位就不够,也不是争抢的女人,如果喜欢出风头,估计也活不到吕雉去世。所以,刘恒是吕雉死后最适合反吕政治集团的利益,最终继承皇位。

    吕后8年,吕后死,宫廷发生变乱,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

    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

    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西汉史上第三位皇帝(若算上上述提到的前后少帝,则是第五位)汉文帝;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

    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

    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

    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

    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也是朴素服饰。

    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赏山水风光。汉文帝本来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让他们算算该花多少钱。

    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工匠们粗粗地算了一下,说:“十户。”

    汉文帝听了,又摇头又摆手,说:“快不要造露台了,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宫室就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即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服御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

    这些都是皇帝们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

    然而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

    汉文帝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本皇帝决不当收藏家。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春耕时,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宫女采桑、养蚕。

    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不要因为给自己建墓而大兴土木,改变了山川原来的模样。”汉文帝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

    汉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政治上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政权,对外妥善处理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在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

    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汉文帝均及时派兵还击击退强敌。汉文帝废除严邢苛法,带头执行法制判决,并且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人才,使汉朝从国家初定逐步走向繁荣昌盛,为后来汉武帝的横扫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像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并不断改进政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

    由于汉文帝这种廉洁爱民的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实践,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据历史记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因此,司马迁高度评价汉文帝说:“德至盛焉”,“岂不仁哉!”似乎,皇帝做到汉文帝这份上,真是亏死了。

    你想,做皇帝的没吃好穿好,花钱都不舍得,不是白当了吗?可老百姓喜欢呀,千秋万世都想着你。

    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

    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肉刑;又诏罢天下田租。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文帝君臣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

    后元七年六月初一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刘恒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刘恒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文帝的政治方针和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

    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刘恒和景帝时期,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

    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多了。汉朝社会开始进入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