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肆部:纸醉金迷 第4章 酒色侵骨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溺于昏天暗日的酒色中,那么他的这种欲望就会像钢刀一样,慢慢地剔刮着你的骨头,侵蚀你的心智,最终慢慢地消沉下去。

    世间万物皆有度,潮涨后潮落,花开后凋谢,月盈后月亏,自然的一切,有其恒定的规律。世间的事物也有其平衡的支点,做任何事物,都不可过度。

    历史上因贪恋美色而误国的皇帝不在少数,唐玄宗李隆基沉迷女色,宠爱杨贵妃,荒废国事,引发安史之乱,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也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汉成帝刘骜对外放任朝政不理,对内则在吟风弄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流连于纸醉金迷,歌舞升平,这位天子自称要与民同乐,说白了就是微服出游,游玩享乐,过起了声色犬马的生活。

    他没有给自己立皇后,整天和男宠张放纠缠在一起,同吃同睡。他的母亲王政君看不下去了,严厉要求汉成帝生下子嗣。

    刘骜同志每天服食道家炼制的丹药,服用这种丹药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变得生龙活虎。

    现在我们知道,道家的丹药里面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副作用,但是当时受到医学限制,人们并不知道。

    有一次,在赵合德寝宫,为了能够尽兴,汉成帝加大了药剂服用量。

    等到第二天清晨,赵合德发现刘骜同志面色惨白,浑身冰凉,没有气息,已经身心俱疲而亡。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这首诗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好友佛印禅师的作品,被佛印禅师写在了他禅房的墙壁上。

    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汉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汉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

    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书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

    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汉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

    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

    不久,匡衡被弹劾贪污,被汉成帝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汉元帝封其为乐安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非法侵占国家土地),被贬为庶人。

    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师丹,西汉时期大臣、政治家。汉元帝末年,凭借精通《诗经》,选为五经博士。

    汉成帝即位,举茂才出身,出任国子博士、东平王太傅,历任光禄大夫、丞相司直、少府卿、光禄勋、侍中、太子太傅,甚见尊重。

    汉哀帝即位,授左将军、大司马、录尚书事,册封高乐县侯,迁大司空。

    反对给哀帝祖母傅太后尊号,受到外戚丁诬陷,免官贬爵,回归乡里。

    不久,师丹被降为关内侯,几个月后又被免为庶人,师丹于是闲居乡里数年。

    平帝即位后,新都侯王莽下令挖开傅太后、丁太后的墓,宣布剥夺其原来的尊号,废为平民。

    师丹被重新赐爵为关内侯,不久又根据太皇太后的提议,加封师丹为义阳侯。

    不久,师丹病逝,谥节侯。师丹虽身处末世,但能“端诚于国,不顾患难”,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汉政权统治为己任,不失为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汉成帝建始年间,各州推举秀才,师丹恢复担任博士,出任东平王太傅。

    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推举师丹议论深博、廉正守道,被征进朝担任光禄大夫、丞相司直。

    几个月后,又担任光禄大夫给事中,从此之后又担任少府、光禄勋、侍中,非常受人尊重。

    绥和元年,汉成帝立侄子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以师丹为太子太傅。绥和二年,汉成帝去世,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师丹担任左将军,被赐爵关内侯及食邑,掌领尚书事,于是代替王莽担任大司马,被封为高乐侯。

    一个月后,被调任大司空。师丹屡次上书汉哀帝年轻时在封国,看见汉成帝把政权交给外戚王氏掌管,王氏权势盛大,常常内心忧郁不安。

    即位之后,很想改正这一点。

    于是给母亲丁氏家族和祖母傅氏家族封官爵,来夺取王氏的权力。

    师丹以师傅的身份位居三公,得到汉哀帝信任,上书汉哀帝说:“古时候,君王死后,百官听从冢宰,三年之内不改变先帝的朝政。

    先前先帝死后灵柩还在厅堂,皇上就给臣子们以及亲属封官授爵,赫赫然好像都受到宠幸。

    封舅父为阳安侯,皇后尊号没有确定,就预先分封她的父亲为孔乡侯。

    斥退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人。

    诏书频频下达,更改政事,非常紧迫。

    臣下虽不能明确陈述重大原则,但又不能坚决辞让爵位,只好一起凭空接受封侯,增加皇上的过错。

    其间郡国多次地震,洪水泛滥淹死百姓,日月不明,五星不按规律运行,这都是由于举止失措,号令不统一,法制不健全,阴阳混淆的征兆。

    我俯伏思维人之常情,没有儿子,年龄虽有六、七十岁,还多娶妻妾来广求继嗣。

    孝成皇帝预见天命,洞察皇上您,在壮年时克制自己的欲望,立陛下为继承人。

    先帝去世而陛下继位,四海安宁,百姓不惊怕,这是先帝的圣德符合天人的结果。

    我听说上天的威严好像常在前面,希望陛下仔细思考先帝之所以册立陛下的深意,并且克制自己,身体力行来观察臣子顺从归化。

    天下,是陛下的家,陛下的近亲何必担心不富贵,不应该仓促行事。

    先帝没有衡量我的能力,就让我担任太傅,陛下称臣为师傅,所以我无功劳却担任要职,被分封大的侯国,多赐黄金,位居三公,职责在于辅佐皇上,却不能尽忠弥补皇上过错,而让百姓私下议论,灾异多次出现,这是我的大罪。

    我不敢要求辞职回归家里,恐怕欺诈的嫌疑。

    我很惭愧地担负重任,道义上不能不竭尽死力效忠皇上。”

    师丹几十次上书汉哀帝,大多是切中时弊的肺腑直言。

    师丹不合帝意起初,汉哀帝即位,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被称为太皇太后,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被称为皇太后,而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傅昭仪)与母亲丁姬都在封国,自以定陶共王来称呼。

    高昌侯董宏上书说:“秦庄襄王的母亲本来是夏氏,却为华阳夫人收养为子,到他即位后,都被称为太后。

    皇上应该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

    汉哀帝把这件事交付给有司,当时师丹以左将军的身份与大司马王莽一起上奏弹劾董宏:“知道皇太后是至尊称号,是天下一统,而引证亡秦作为比喻,连累圣明,是不应该说的,大不道。”

    刚即位,较谦让,采纳了王莽、师丹的话,把董宏免为庶人。

    傅太后大怒,要挟汉哀帝一定要称尊号,自己将于是追尊其父定陶共王刘康为共皇,尊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姬为共皇后。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又上奏说:“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都不应该再引用定陶藩国之名加在尊号前面,车马衣服应该都与至尊之号相符,设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各司其职,还应该为共皇在京城设立庙堂。”

    汉哀帝又把这交给臣下商议,有司都认为应该像泠褒、段犹所说的去做。

    只有师丹另持议论说:“圣王制订礼仪取法于天地,所以尊卑的礼仪明确,那么人间的等级关系就端正,人间的等级关系端正,那么天地各得其位而阴阳顺乎节令,君主与万民都受福佑。

    尊卑是用来端正天地之位的,不可混乱。

    现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皇为尊号,是由母从子、妻从夫的礼仪决定的。

    皇上想设官置吏,车马服饰与太皇太后等同,这不是来明确傅太后与丁后不能与元后并尊的礼仪。

    定陶共皇的谥号已在以前确定,按礼仪不能再改变。

    现在皇上要在京城设立庙堂,而让臣下祭祀,这是没有主人的庙堂。

    再加上亲情关系已完结而应抛开这种关系,无故遗弃一国太祖的永远的祭祀,而顺从没有主人应当毁掉的不正当的礼仪,这不是来尊重共皇。”

    师丹因此逐渐不合汉哀帝心意。

    师丹弹劾免官适逢有人上书说古代用龟贝为货币,现在用钱换了它,百姓因此贫困,应该改革币制。

    汉哀帝向师丹询问此事,师丹回答说可以改革。

    汉哀帝把奏章交付给有司商议,都认为盛行用钱交易很久了,难以很快改变。

    师丹是一年老之人,忘记先前说的话,后来跟随公卿一起商议。

    加之师丹派官吏上书言事,官吏私自刻写内容,丁、傅两家子弟听说了这件事,派人上奏控告师丹呈进密封的奏章而行道之人遍持其书奏。

    汉哀帝拿这件事询问将军、中朝臣子,都回答说:“忠臣不显扬规谏,大臣奏事不应该泄露所奏内容,让吏民传写流传四方。

    ‘大臣不保守秘密就要丧失生命’,应该把这事交给廷尉处理。”

    哀帝把这事交给廷尉,廷尉弹劾师丹大不敬。

    事情没有决断,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说:“师丹学问和品行无与伦比,从近世以来大臣能像师丹者少。

    师丹抒发郁闷,进呈密件,没能深思远虑,让主簿书写,漏泄的罪过不在师丹。

    因这将他贬黜,恐怕不能满足众人之心。”

    尚书弹劾申咸、炔钦:“师丹有幸以儒官的身份被选拔成为皇上的心腹之人,皇上用他的话来断事而定所疑,知道师丹是国家的重臣,评论其罪过而给以处罚,是国家慎重的事情,申咸、炔钦起初依照经义认为应当审理,事情已经显露后,就又上书胡乱称誉师丹,前后不相符合,对皇上不敬。”

    汉哀帝把申咸、炔钦的俸禄每人减少二等,于是下诏将师丹免官说:“三公,是我的心腹大臣,辅佐善政观察过失,统领百官,使天下和睦同心。

    我因有不清楚的地方,才把大权委付给你,其间阴阳失调,寒暑失常,灾异变怪之事屡屡发生,山崩地震,黄河决口,山泉喷涌,淹死人民,百姓流离失所,心无所向,司空的职责有如废除了一样。

    你在位有三年之久,没听到你的忠言佳计,反而有推荐同党不公正的名声。

    从前我拿选拔力田之人、议论改革币制的奏章给你看,你在朝廷内为我建议可以改革不用迟疑。

    我拿你的议论广泛询问朝臣,你却与很少的人意见相同,在朝廷外则认为改革没有好处,让观听的人把过错归结到我身上。

    我隐忍下来没有公开,替你承担过失。

    我讨厌那些拉帮结派的人弄虚作假破坏教化,并渐以成俗,所以我屡次以书劝诫你,希望你反省自己不埋怨别人,但你反而不接受,退朝后在背后议论。

    到你呈进密奏时,密奏内容传于道路,闻于朝市,议论的人认为大臣不忠,罪陷重刑,获取虚名,诽谤纷纷,传布四方。

    心腹之人尚且如此,那疏远之人又将怎样?

    与‘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近乎错误,将凭什么做属下的表率,使远方的人归附亲近?

    我思虑你位尊任重,考虑事情不周密,怀诈误国,进退违命,言论反复,我很为你感到羞愧,这不是恭承天地,永保国家的意思。

    因你曾做过我师傅,不忍心你让狱官考审,我已下诏有司赦君不审理。

    应交出大司空高乐侯印绶,罢官回家。”

    尚书令唐林上疏说:“我私下看见免除大司空师丹的诏书,深为痛切,君子的文章,为贤能的人隐去过错。

    师丹在经学方面为儒者宗师,在品德方面为国人表率,亲自教诲皇上,位居三公,所犯的罪很小,国内百姓没有看见他的大罪,事情已经过去,免除爵位的处罚太重了,京城里的有识之人都认为应该恢复师丹封邑和爵位,让他奉朝请,这是四方之人所瞻望的。

    希望陛下稍微看看众人的心思,用来安慰报答为师傅的臣子。”

    汉哀帝听从了唐林的话,下诏赐给师丹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师丹废除爵位师丹在被免官几个月后,汉哀帝纳用朱博的建议,尊称傅太后为太皇太后,丁后为帝太后,与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同尊,又为共皇建立宗庙于京城,仪式如同汉元帝。

    朱博被提升担任丞相,又与御史大夫赵玄上奏说:“以前高昌侯董宏首次倡导尊号的建议,而为师丹所弹劾上奏,免为庶人。

    当时汉成帝居丧,把政事交给师丹。

    师丹没有深深思考赞扬尊亲的礼仪而胡乱瞎说,抑贬尊号,有损孝道,没有谁比这更不忠的了。

    陛下圣德仁慈,很鲜明地确定尊号,董宏由于忠孝又被封为高昌侯。

    师丹的恶逆非常明显,虽然蒙受赦令,但不应该有封爵食邑,请求将他免为庶人。”

    其奏被答应。

    师丹于是被废除爵邑回到乡里有几年时间。

    师丹复爵去世元寿二年,汉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告诉太皇太后挖掘傅太后、丁太后的坟墓,收回其印玺,改用民礼埋葬,在定陶侯国内毁坏、废除共皇庙。

    所有首倡其议的人如泠褒、段犹等都被迁徙到合浦,又将高昌侯董宏免为庶人。

    征召师丹到公车府,赐给他爵位关内侯,享有原来的食邑。

    几个月后,太皇太后下诏大司徒、大司空说:“褒奖有德行的人,赏赐有大功的人,这是古代圣贤的制度,是百王不得改变的规则。

    原定陶太后首造称呼超越本分的封号,极违背义理。

    关内侯师丹对国家忠诚,不怕危难艰苦的处境,执守忠节,依据礼法,明确尊卑制度,确然有柱石的坚固,面临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不改变临难不苟的节操,可称得上是国家的忠臣了。

    有司条奏建议定立尊号的邪恶小人已被斥退,而对师丹的功劳未加封赏,这与先赏后罚的礼仪不符,不是表彰有德之人报答其功劳的作法。

    特把厚丘中乡的二千一百户封给师丹做义阳侯。”

    一个多月后师丹去世,谥号节侯。师丹的儿子师业继承爵位,王莽下台后才废爵。

    张纯,中国东汉名臣,张纯少年时即承袭了富平侯的爵位和封地,在汉哀帝、汉平帝期间任侍中。

    王莽新朝时,位列九卿。东汉初立,张纯投奔刘秀,得以保全爵位和封地。

    建武五年,拜太中大夫,改封武始侯。

    次年,代朱浮为太仆。建武二十三年,代杜林为大司空。

    中元元年,刘秀东巡泰山封禅,张纯以御史大夫身份随从。

    同年三月,卒。张纯经历西汉、新莽、更始、东汉四朝,敦谨守约,对前朝的典章制度、习俗掌故等非常熟悉,深受汉光武帝器重。张纯在政治上因循西汉名相曹参的做法,追求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他所选用的僚属,都是当世的知名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