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肆部:纸醉金迷 第30章 征剿羌乱

    从新朝末年开始,塞外羌族不断侵扰边境,不少羌族更趁中原混乱之际入居塞内。

    金城一带属县多为羌人所占据。

    来歙就此事上书,说陇西屡有侵扰祸害,除马援外,无人能平。

    建武十一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

    马援派步骑三千在临洮击败先零羌,斩首数百人,获马牛羊一万多头。

    守塞羌人八千多,望风归降。

    当时,羌族各个部落还有几万人在浩亹占据要隘进行抵抗,马援和扬武将军马成率兵进击,羌人将其家小和粮草辎重聚集起来在允吾谷阻挡汉军。

    马援率部暗中抄小路袭击羌人营地,羌人见汉军突如其来,大惊,远远地逃入唐翼谷中。

    马援挥师追击,羌人率精兵聚集北山坚守。

    马援对山摆开阵势佯攻,吸引敌人,另派几百名骑兵绕到羌人背后,乘夜放火,并击鼓呐喊。

    羌人不知有多少汉军袭来,纷纷溃逃。

    马援大获全胜,斩首千余级。

    但因为兵少,没有穷追敌人,只把羌人的粮谷和牲畜等财物收为汉军所有。

    此战,马援身先士卒,飞箭将其腿肚子都射穿了。

    刘秀得知后,派人前往慰问,并赐牛羊数千头。

    马援像往常一样,又把这些都分给了部下。

    当时,金城破羌以西,离汉廷道途遥远,又经常发生变乱,不好治理。

    朝廷大臣商议,要把该地区舍弃。

    马援持不同意见,他提出了三条理由:第一,破羌以西的城堡都还完整牢固,适于固守;

    第二,那地方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第三,假如舍弃不管,任羌人占据湟中,那么,以后将有无穷的祸患。

    刘秀听从了他的意见,命武威太守把从金城迁来的三千多客民全都放回原籍。

    马援又奏明朝廷,为他们安排官吏,修治城郭.建造工事,开导水利。

    鼓励人们发展农牧业生产,郡中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马援还派羌族豪强杨封说服塞外羌人,让他们与塞内羌族结好,共同开发边疆。

    另外,对武都地方背叛公孙述前来归附的氐人,马援以礼相待,奏明朝廷,恢复他们的侯王君长之位,赐给他们印缓,并撤回马成的军队。

    建武十三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各部联合,杀死官吏,发动叛乱。

    马援率四千人前去征剿,行至氐道县境时,发现羌人占据了山头。

    马援命令部队选择适宜地方驻扎,断绝羌人的水源,控制草地,并以逸待劳。

    羌人水草乏绝,陷入困境,首领们带领几十万户逃往塞外,剩下的一万多人也全部投降。

    从此,陇右安定。

    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六年,恩威并施,使得陇西兵戈渐稀,人们也逐渐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一次,在靠近县城的地方,乡民们结伙械斗仇杀。

    人们误认为羌人要造反,惊慌失措,争先恐后涌人城来。

    狄道县县长闻变,赶到马援府门,请示关闭城门,整兵戒备。

    马援当时正与宾客饮酒,得此消息,大笑道:“烧羌怎敢再来进犯我。

    晓谕狄道长回去守舍,胆小怕死的,可躲到床下去。“

    不久,城中安定下来,才知是虚惊一场,大家愈发佩服马援。

    建武十七年,马援被征入朝任虎贲中郎将。

    马援关心国事。

    遇到该说的话,从不隐饰回避。他在陇西时,发现币制混乱,使用不便,就上书给朝廷,提出应该像过去一样铸造五铢钱。

    朝廷把他的建议提交三府审议。

    三府奏明刘秀,认为马援的建议不可行,这事就搁置起来了。

    后来,马援回朝,马上就去找回了自己的奏章。

    见奏章上批有十几条非难意见,便依据情理加以驳正解释,重新写成表章上奏。

    刘秀见他言之有理,采纳了他的意见,天下从此得益很多。

    同年,维汜的弟子李广纠集徒党,攻下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

    朝廷派谒者张宗率兵数千人讨伐,又被李广打败,于是派出马援。马援组织诸郡兵马一万余,击斩李广等人。

    不久,交址女子征侧、征贰举兵造反,占领交址郡,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纷纷响应。

    征侧便在麊泠趁机自立为王,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

    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率领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

    部队到合浦时,段志去世,刘秀命马援兼领其军。

    于是,马援统军沿海开进,随山开路,长驱直入千余里。

    建武十八年,马援率军到达浪泊,大破反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

    马援乘胜进击,在禁溪一带数败征侧,敌众四散奔逃。

    建武十九年正月,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

    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马援犒赏三军,大发感慨,三军将士齐呼万岁。

    接着,马援率大小楼船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进击征侧余党都羊等,从无功一直打到巨风,斩俘五千多人,平定了岭南。

    马援见西于县辖地辽阔,有三万二千多户,边远地方离治所一千多里,管理不便,就上书刘秀,请求将西于分成封溪、望海二县。

    马援每到一处,都组织人力,为郡县修治城郭,并开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

    马援还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相互矛盾的地方,并向当地人申明,以便约束。

    从此之后,当地始终遵行马援所申法律,所谓“奉行马将军故事。“

    建武二十年,马援率部凯旋回京。

    刘秀赐马援兵车,朝见时位次九卿。

    马援回到京城一个多月,正值匈奴、乌桓进犯扶风,马援见三辅地区受到侵掠、皇家陵园不能保全,就自愿请求率兵出征,刘秀同意了。

    建武二十一年,马援率领三千骑兵出高柳,先后巡行雁门、代郡、上谷等地。

    乌桓哨兵发现汉军到来,部众纷纷散去,马援无所得而还师。

    马援曾经患病,而梁松前往看望,在床边向马援行礼,马援没有回礼。

    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说:“梁松是陛下的女婿,贵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害怕,大人为何独不答礼他?“

    马援说:“我是梁松父亲的朋友,就算他显贵,怎能失掉长幼的辈份呢?“

    梁松因此记恨马援。

    建武二十四年,南方武陵郡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

    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

    刘秀考虑他年事已高,而出征在外,亲冒矢石,军务烦剧,实非易事,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马援当面向刘秀请战,说:“臣还能披甲上马。“

    刘秀让他试试,马援披甲持兵,飞身上马,手扶马鞍,四方顾盼,一时须发飘飘,神采飞扬,真可谓烈士暮年,老当益壮。

    刘秀见马援豪气不除,雄心未已,很受感动,笑道:“这个老头好健康啊!“

    于是派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人率四万人远征武陵。

    出征前,亲友来给马援送行。

    马援对老友谒者杜愔说:“我受国家厚恩,年龄紧迫余日已经不多,时常以不能死于国事而恐惧,现在获得出征机会,死了也心甘瞑目,害怕的是一些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参与后事,特别难以调遣,我独为此耿耿于心啊。“

    建武二十五年,马援率部到达临乡,蛮兵来攻,马援迎击,大败蛮兵,斩俘两千余人,蛮兵逃入竹林中。

    此前,当部队到下隽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壶头山,一是经充县。

    经壶头山,路近,但山高水险,经充县,路远,粮运不便,但道途平坦。

    究竟该从哪儿进发,刘秀开始也拿不定主意。

    耿舒,就是马援在出发时说的那些权贵子弟中的一个,想从充县出发,而马援则认为,进军充县,耗日费粮,不如直进壶头,扼其咽喉,充县的蛮兵定会不攻自破。

    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便上表说明情况,请皇帝裁决,皇帝同意马援的意见。

    三月,马援率军进驻壶头。

    蛮兵据高凭险,紧守关隘。

    水势湍急,汉军船只难以前进。

    加上天气酷热难当,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传染病而死。

    马援也身患重病,部队陷入困境。

    马援命令靠河岸山边凿成窟室,以避炎热的暑气。

    虽困难重重,但马援意气自如,壮心不减。

    每当敌人登上高山、鼓噪示威,马援都拖着重病之躯出来观察瞭望敌情。

    手下将士深为其精神所感动,不少人热泪横流。

    但耿舒却在此时写信给其兄好畤侯耿弇,告了马援一状:“前次我上书建议当先进攻充县,粮虽难运而兵马得以展开使用,军人数万争先奋进。

    今困在壶头不得进,大众忧郁将死,实可痛惜。

    前次到临乡,贼无故自己到来,当时如果乘夜攻击,就可消灭掉。

    伏波用兵像西域的贾胡,到一处后就止步不前,因此失利。

    今果然困于疾疫,都如我所预言的一样。“

    耿弇收到此信,当即奏知刘秀。

    刘秀就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的部队。

    梁松到时,马援已死。

    梁松旧恨难消,乘机诬陷马援。

    刘秀大怒,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

    梁松对马援素有怨恨,原因比较复杂。

    一是马援写信告诫晚辈,梁松曾受到牵累。

    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在前线听说侄儿马严、马敦到处乱发议论,讥刺别人,而且跟一些轻狂不羁的人物结交往来,便立即写信劝诫他们。

    信中举杜季良之例。

    杜季良当时正任越骑司马,他的仇人以马援此信为据,上奏章控告他,说他:“行为轻薄,乱群惑众,伏波将军从万里外写信回来以他训诫兄子,而梁松、窦固与之交往,将煽动轻佻虚伪,败乱我中华。“

    刘秀览此奏章,把窦固、梁松召来严加责备,并且把奏章和马援的信给他们看。

    二人叩头流血,才免去罪过。

    结果杜季良被罢官,龙伯高则被升任零陵太守。

    当初南征交趾时,马援常吃一种叫薏苡的植物果实。

    这薏苡能治疗筋骨风湿,避除邪风瘴气。

    由于当地的薏苡果实硕大,马援班师回京时,就拉了满满一车,准备用来做种子。

    当时人见马援拉了一车东西,以为肯定是南方出产的珍贵稀有之物。

    于是权贵们都希望能分一点,分不到便纷纷议论,说马援的坏话。

    但马援那时正受刘秀宠信,所以没人敢跟皇帝说。

    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说马援曾搜刮了一车珍珠文犀运回。

    马武、侯昱等人也上表章,说马援确曾运回过一车珍稀之物。

    刘秀更加愤怒。

    马援的家人不知皇帝为何如此震怒,不知马援究竟身犯何罪,惶惧不安。

    马援的尸体运回,不敢埋和原来的坟地,只买了城西几亩地,草草埋葬在那里。

    马援的宾朋故旧,也不敢到马家去吊唁,景况十分凄凉。

    葬完马援后,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到朝廷请罪。

    刘秀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委后,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言辞凄切。

    刘秀这才命令安葬马援。

    前任云阳令朱勃也上书为马援鸣不平。

    永平三年,马援的女儿被立为皇后。

    汉明帝在云台图画建武年间的名臣列将,为了避椒房之嫌,单单没画马援。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

    举孝廉出身,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担任尚书。

    张衡家族世代为当地的大姓。

    他的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

    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

    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地区。

    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以后又到了东汉都城洛阳。

    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后来著名的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

    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

    但在青年时期,他的志趣大半还在诗歌、辞赋、散文上,尽管他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

    平常从容淡泊,不喜欢与俗人相交。

    汉和帝永元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但他没有接受,公府几次征召也不到。

    当时,国家太平已久,自王侯以下,没有不奢侈过度的。

    张衡于是仿照班固的《两都赋》,殚精竭思十年,才作成《二京赋》,用以讽谏朝廷。

    大将军邓骘欣赏张衡的才华,多次征召他,张衡都不应命。

    永元十二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八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

    张衡擅长机械,特别用心于天文、阴阳、历算。

    汉安帝早就听说张衡善术学,公元111年,张衡被朝廷公车特征进京。

    于是研究阴阳,精通天文历法,制作浑天仪,著有《灵宪》、《算罔论》,写得较为详细明白。

    虽然在汉顺帝即位初年再调动它职,但后来又任太史令,张衡任此职前后达14年之久。

    他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

    张衡不慕当世的功名富贵,担任官职,往往多年都不得迁升。

    自从离开史官的职务五年后,又回到原职。

    于是设客问体,作《应问》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当时,政事渐衰,宦官干政。张衡于是上疏陈事,劝谏顺帝。

    阳嘉二年,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在自己身边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

    顺帝曾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

    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

    但宦官还是担心张衡以后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群起毁谤张衡。张衡常想着如何立身行事。

    认为吉凶祸福,幽暗深微,不易明白,于是作《思玄赋》,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志。

    永和元年,张衡被外调任河间王刘政的国相。

    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纪;

    又有不少豪强之徒,纠集一起捣乱。

    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暗中探得奸党名姓,一时收捕,上下肃然,他为政以清廉著称。

    任职三年后,张衡上书请求辞职归家,被征召拜为尚书。

    宋徽宗大观三年,张衡因算学方面的成就被北宋追封为西鄂伯。

    王景,明帝时曾任侍御史、河堤谒者等职,后迁庐江太守凶乐劝辣,为东汉著名的治水专家。

    王景祖辈原居琅邪郡不其县。

    八世祖王仲好道术,以善观天象知名。

    吕后当政时,汉高祖刘邦之孙刘襄、刘兴居谋反,先后就起兵一事求教王仲,刘兴居还要求王仲统兵。

    王仲不愿受此事牵连,便举家渡海到卫氏朝鲜避居。

    王景父王闳,是乐浪郡中三老。

    更始年间,当地人王调杀乐浪太守刘宪,自协甩封为大将军、乐浪太守。

    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派王遵讨伐王调。

    王闳与曹史、杨邑等杀王调、迎王遵有功,受封列侯。

    只有王闳坚辞不受,光武帝“奇而征之“。但王闳在中途病故。

    受家庭影响,王景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周易》,并博览群书,特别喜欢天文数术之学。

    他工于心计,多才多艺。

    大约在光武帝后期或明帝初期任司空属官。

    永平初年,有人推荐王景善于治水,汉明帝于是令王景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成功。

    永平十二年,王景又受命主持大修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和黄河堤防,功效卓著。

    永平十五年,明帝拜王景为河堤谒者。

    建初七年,迁任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江太守并卒于任上。

    王景进行的治水工作,现存记载相当简略。

    他配合王吴疏浚浚仪渠时,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流法,水乃不复为害“。

    “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

    永平十二年开始的汴渠大修工程,可追溯到西汉平帝时。

    当时黄河、汴渠同时决口,拖延未修。

    光武帝建武十年,才打算修复堤防,动工不久,又因有人提出民力不及而停止。

    后汴渠向东泛滥,旧水门都处在河中,兖、豫二州百姓怨声载道。

    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

    王估嫌榜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

    加上王景曾经配合王吴成功地进行过浚仪渠工程,于是赐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于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

    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

    先修筑黄河堤防,从荥阳到千乘海口,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

    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

    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

    由于黄河溜势经常变化,如何保持取水的稳定是一大难题。

    汴渠位于黄河以南平原地区,黄河南泛时往往被冲毁。

    黄河汛期时,引水口控制不好,进入渠内的水过多,汴渠堤岸也有溃决危险。

    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

    虽然王景注意节省费用,耗资仍达100多亿钱。

    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

    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永平十五年,王景随明帝东巡到无盐。

    明帝沿途目睹其治水成就,深为赞赏,又拜王景为河堤谒者。

    建初七年,王景迁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州太守。

    当时庐江一带,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术,虽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粮食常苦不足。

    境内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由孙叔敖创立的芍陂,方圆百余里,但多有废弛。

    王景组织百姓修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

    又推广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王景还将养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境内由是日益富庶。

    王景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工程完成不久,汉明帝颁诏中说:“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

    指出王景的工作恢复了黄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

    对王景治河的具体情况,后人见解不完全一致。

    尤其对“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有多种解释。

    清代魏源认为是沿黄河堤防每10里建一座水门。

    民国时期李仪祉认为是沿汴渠每10里求境多建一座水门,武同举认为是汴渠灶殃榜白有两处引黄水门相距10里。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在黄河、汴渠沿堤每10里修建一座水渗赠整门,从工程量来说可能性很小,而且也无此必要。

    最可能的情形是在汴渠引黄处修建两处或多处引水口门,各口门间相隔10里左右,以适应黄河黄河主流上下变动的情况。

    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