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一起登秦岭

9,楼观台寻仙访道

    9,楼观台寻仙访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朋友张总夫妻和曹大哥一行,从昆明来到西安。朋友相聚,非常高兴,握手寒暄,吃饭喝酒,这些俗套都不足于表达久别相逢之情。

    要来点特别有意义的活动,提到去终南山活动。

    《陕西志》记载古人对楼观的评价是:“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现在去,时机最佳,一是秋深了,山上红的红,黄的黄绿的绿,五颜六色,正是赏心悦目的时候,二是到楼观台,拜访老道高人,听经养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三是终南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象老子骑青牛入关、二郎神等等不胜枚举。神奇的传说给巨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使得它更加神奇。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令人寡目相看;四是品尝当地的小吃美食。

    起了个大早,七点钟从宾馆出发,一路上阴雨连绵,斜风细雨,一声声,一滴滴,打在车身上,撞在玻璃上,秋意萧瑟,担心天暗看不见山,高人隐士卧着不露。

    汽车下了高速,八点多到了楼观台山道,路边有一家粥棚,据说是用包谷珍子和各类豆子混合,文火慢慢熬煮而成,配上当地的小菜,味道不错。停车进了这个农家小院。没有烟火,冰锅冷灶,女主人抱歉地解释说:“今天阴雨天,进山的人不多,没有多少人吃饭,没有熬粥。”

    组织和牵头的曹处长是个风风火火的人,从不拖泥带水,临时决定,先进楼观台,后吃饭,边走还爽快麻利的告诉农家女主人,做哪些,拌什么菜,半小时后回头再吃。

    阴天的终南山,暮霭沉沉,五颜六色的山,魔术般不见了,全部被隐蔽了起来。缭绕的阴雨,使群山犹如海市蜃楼一般,忽隐忽现,变幻多端,这里藏着一个神仙境地。

    上山的路上,我想起了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唐代诗人贾岛,有一年入山,寻访高人,不期而归,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们在这样的天气,会不会也扫兴而归?

    进了山,入了庙门,远远的看到任法融道长,须发皆白、衣袂飘飘,面目慈祥,和蔼可亲,在小院的石桌旁坐着,正与几个人聊着。我们来的正是时候,与高人不期而遇。

    真是机缘巧合!真是踏破铁鞋无所觅,得来全不费工夫。近几年楼观台知名度越来越大,真可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再高,有仙则名“。这座虽不高的山脉,因仙人老子而灵,因任道长的大名而高。任道长知名度越来越高,又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社会和外事活动越来越多,寻访和拜见的人络绎不绝,很难见上。

    终南山很大,一个峪口,接着一个峪口,一个山梁挨着一个山梁,大的无边无极!远方的来客,坐几个小时的车,还要攀上一会山路,大山野岭之中,山高林深,山陌纵横,溪流潺潺,寻访高人确实不容易。这次见山遇高人,进门迎喜,也是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之洞开。

    小任道长先迎接了我们,入室而坐,地上铺满了墨宝,我们一张张欣赏。过了一会,任道长进了屋子。我仔细的看他,与我二十多年前、十年前、五年前见他一样。仙风道骨,精神烁乐,没有多大的变化,难道世上真有神仙不老之术,真让人羡慕。

    道不言寿,释不言性,在道家忌讳的是问人家的年龄,我也不知道任道长高寿几何?但确实不同于常人。

    我和道教是有缘分的,我和任道长也是有缘分的。中国的民间故事,充满了神和仙,从小到大,耳濡目染道家思想对我的影响很深,也很想往,有了一次验证的机会。20多年前,我母亲得了肺心病,气上不来,心脏又不规则的跳动,住院治疗,效果不明显,我母亲心灰意冷,老想着自己的“后事”,我们做儿女的也十分担心,我慕名而来,拜访任道长,想问个究竟,为我的母亲祈福,待我刚坐定,任道长拈着胡须说:“你为母亲的事而来,是孝道,你放心,你母亲是高寿之人。”他不问生辰八字,也不问我母亲的身体症状,只是寥寥数语,就打发了我,又忙着说别人的事,当时感到诧异,心中带着疑虑,惆怅的下了山。事过几十年,我母亲今年已经80岁了,他的话应验了,我越发的崇拜他了,更敬仰他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学问的积累,在诸子百家中,我越来越喜欢清静无为的道家,研究玄妙辩证的《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字字珠玑,句句精辟,涵盖天地,道尽玄机,既深奥,又简单,既神秘,又豁然,既哲理,又人生,既过去,又未来。许多人迷茫之时,翻阅经书,顿悟大道。更有不少人,一经他老人家点化,总是豁然开朗。

    我们一行九人,都想求得他的墨宝,递给他一张纸条,是每人想求的字,任道长也不推辞,挥毫疾书,写下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厚继薄发”等横幅。

    我们起身告别:“谢谢任道长,辛苦了!“

    任道长客气送到门前,与大家合影留念,作楫而别,我们一一挥手,有的抱拳,表示谢意!

    张总夫妇是生意人,要问个前程,留下来继续攀谈,洞察玄机,求个吉利。

    趁着等人的时机,我们去了竹园,沿着石经小道上山,四周茂竹一簇簇,一排排,一团团,无边无际,莽莽苍苍,浓淡相间,青葱无比似有进入仙境之感。中途立一石,上书:“毛竹是一种多年生的高大乔木,他广泛分布于中亚热带,在降水潮湿,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最多,始于气候温暖,土壤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环境。“千姿百态的竹子,一个个亭亭玉立,并排而立,翠波荡漾,毛竹下掩藏着大量的槭木,柃木,杜茎山,冻绿。夹杂着草木植物,构成了高低不同的绿屏,与不远处山上的阔叶树桥、槐、枫、枥、杉、松等树对峙,各自以其蓬勃的生命,组成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森林。有书赞曰:“峦峰叠翠,更兼幽壑林泉,青筠泛涛,独具天然园林风韵。至若晨昏夕月,暮霭烟岚,云出高岫,雨霁夕阳,蔚成万千气象。其四时也,春则山花烂漫,细柳摇金;夏则浓荫蔽日,石径生凉;秋则纤云弄巧,红叶醉霜。冬则苍山负雪,疏林缀玉。几里毛竹林雾霭,树苔小道马蹄白。“。

    庭院式的竹林建筑是竹里馆,竹里馆是化女泉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取自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化女泉和竹里馆相结合,为游客营造出别样幽静唯美的氛围,让人流连忘返。

    竹子绿如玉翠,嫩的出水,没有一点杂色,是纯粹的绿,大片的绿,深层次的绿,立体的绿,是那种由标及里,深入肤肌,发自内心,深入骨髓,牵入灵魂深处的绿;竹子节节拔高,细瘦如剑,直指天空,给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竹子团团簇拥,抱团而生,似乎也喜欢群聚,很团结和谐,这里,没有虚伪,没有猥琐,没有扭曲,没有压抑,使很舒心,很惬意,很爽快。这些植物平等地出生,成长着,吸收天地之精华,相拥着,不分大小,不欺高低,平等自由;竹子,生生灭灭,清静无为,青翠的叶子黄了,那就迅速落了,变作肥料,投入新生,更多的新叶正在发生;竹子,老了,那就枯吧死吧,没有痛苦和遗憾,新的竹笋兴正吐着芬芳,死亡竟是这样的平静而美丽。难怪历代文人墨客愿与竹子为伍,甚至发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情操纳呐喊。

    顺着山坡逶迤向上,竹林的青翠越来越浓,路在竹影中若隐若现。空气中夹着潮气的水分,裹着雾气,似在仙界。竹园山体圆润不高,石径小道,多的三十级,少的几步而过,大家说说笑笑,很快就上来了。这期间,我走在前面,回头抓拍了不少照片。看着满山的翠绿,吸吮这醍醐般纯净的空气,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稀稀落落的小雨,像是细心的园丁,拿着柳枝,洋洋洒洒,精心浇灌着这些植物。我们上山的人,举着不同颜色的花伞,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穿梭在荗密的竹林,使山生动了起来,使绿色更有了衬托的醒目。

    我在想,人到了一定年龄,一定的境界,可以什么都不想要,只想过一种简单而清静无为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翠竹里,在尘世外,望着蓝天,洒着月光,靠着山水,一把泥土,几把茅草围屋,一块菜地,四面朽木篱笆,一篱菊花,一本书,一支笔,一杯清茶,想着写着,也会很幸福。

    身被绿包围,心被绿染透,流水潺潺,清水叮当,几尺小瀑布如银练飘下,清静、寂寂、无忧无虑,这是一种从里到外的自然沐浴,是一次畅志凝神的沟通。可惜,美好都是短暂的,电话来了,要下山集合,我依依不舍地走下去,更多的是想着尘世的未来。这里是神仙生活居住的地方,我一个凡人,还是要回到灯红酒绿的城市,回到挤满着谋生者的狭小天地里,我己摆脱了名利和权势,我更注重融入无欲无嗔无恨的自然之中。再次回头,看着山,望着竹,沉重的名利感、富贵感、生死感等荡然无存,一种感恩,一种悲悯、一种善良一种解脱、一种释然、一种欢畅,泉水般从心头洇向全身。

    回头下山,吃过早饭,再回头上山,参观“道教祖庭”楼观台。这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讲说《道德经》之地。相传周大夫尹喜因涉览山水,在此观星望气,知紫气东来,有圣人至,故号其宅为楼观。后来老子骑青牛入函谷关,收尹喜为徒,讲经说道。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到了观门,楼观台这几年建设规模扩大,从平面图上得知,终南山古楼观景区内建筑依山势而建,总体布局形成“一条轴线、九进院落、十大殿堂”。整个景区是由一组建筑群及景观轴线贯穿而成,空间序列层次感丰富,整个景区看起来金顶朱柱,雕梁画栋、色彩鲜艳,气势恢弘。

    道观两扇漆油的红门大开着,一鼎大香炉正对着大门,香炉里插着十几根高香,有的刚点燃,有的燃了半截子,都在拼了命的冒着青烟,争着为神仙进贡;大殿是一色的灰瓦青砖,紫红的院墙,绿色的琉璃瓦,斗大的描金匾额横挂在殿前,上题着“楼观台”三个大字,每道门的红漆油的大柱子都书写着一对楹联,表达着不同的自然和人生哲学。

    我喜欢看对联,对每一幅字都认真审视,其中有一副对联,上联书写老子徒子玄都尹喜记录道德言三千的功德,下联表扬任法融道长弘扬道教发扬光大楼观台的功德。

    诗仙李白曾道:“紫气东来说经台,道观银杏梭椤开。炼丹炉在七天外,上善池中神水来。”我们一行来到天下第一福地池。福地池是石栏结构,平面呈蝙蝠形状,乌龟头为古物,朽蚀严重,池底的金蟾造型艺术,细条流畅,很有艺术价值,上面洒了些镍币和小额纸币。石龟吐水,终年不竭。旁边有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亲笔题字“上善池“,字体古朴大方,丰腴神彩,气势恢宏,令人称赞。

    到了楼观的核心景区——说经台,这里是传说中老子讲授道德五千言的地方。历代修缮扩建,现有殿堂146间,占地1.18万平方米。观内有古银杏、侧柏、榔榆、榉树、青檀、珊瑚朴、黄连木、皂角等古树277余株。

    楼观台现在还遗存有历代古树名木367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16株,具有重要的观赏、保护和研究价值。说经台门前有一棵810年的银杏树,树高28米,胸围4.5米,主干上寄生一株桑树,人称“银杏抱桑”。和老子手植银杏树遥相呼应,形成了楼观台独具特色的古木景观。老子亲手植的银杏树龄已近2600年,树径约3米,它冠如华盖,枝若虬龙,满身沧桑。

    道院内有碑石170余通,还有名人诗词字画150余篇(幅)。台上建有老子祠,祠内有《道经》碑、《德经》碑,响石等文物古迹。

    我看道德经,忘了时间,掉了队,读完经抬头一看身边没有一个熟人,三步并作两步走近观内,进了大殿,殿内供的是三清圣像,黄绢披拂,轻烟缭绕,尾里蒲团上盘坐着一位极其枯瘦的老道,裹着乾坤八卦的道袍,嘴里低声读着什么,我也听不清楚里面藏了什么玄机。又要出大殿追赶他们,来到后殿终于找到他们了。

    讲解员指着道观后的一面墙上用彩砖给制的地图,说终南山是天下第一福地,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楼观台乃第一福地。终南山像个开屏的孔雀,讲经台是孔雀头,头后两山,左边立着高大的老子立身像,右边山是练丹峰,再往后是九条山脉,既像孔雀开屏,又如九龙归一。这里分布着宗圣观(宫)遗址、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老子墓等著名景观,又有炼丹炉、吕祖洞、十老洞、迎阳洞、老子词、栖真亭、元始台、上善池、化女泉、延生观、吾老洞、王母宫、西楼观等文化古迹及遗址。

    看山的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是佛家的三重境界。经讲解员这么一说,真是这样,看山如孔雀,山脉如庞博大气的长龙。再仔细看,山还是山,只不过是被后人演绎了,有了故事了,也就有了神话了。

    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在这种与大自然的交流中感悟到的吗?千年的胡杨最美,万年的磐石最硬,千万年的风吹日晒,是大自然的一颦一笑,也许是一愁一苦,便会是无与伦比的杰作。一尊尊惊世名雕,无不因为撷取着大自然的神韵而长久流传;又因为圣人的到来而充满了灵气,更是有浪漫情怀的人有意歌之,画之,达到永恒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