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王

第三章 好奇猫

    就在季行带着陈盈宜兴周末游的时候,有个网名叫好奇猫的博主的博客火了起来。这好奇猫是博客上非著名的紫砂黑粉,之所以非著名,是因为紫砂人群相对于整个博客客户群来说就很小众,关注他博客的只有数百人,绝不是大V们几十万粉丝可比,当然,跟演艺明星动不动百万千万的粉丝数相比,别说是虾米,连虾子都不算。但说他黑粉,也有点名不符实,他从来没有正面骂过紫砂产业,其博客的内容,也都是发表自己的观点,颇为客观,而客观的言论,听上去并不好听。尤其是,他在抖音也是同一个ID,颇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意思。在抖音上,也颇拉主播们的仇恨,但其言语,又不到拉黑的水平,只是影响生意而已。

    这次这篇博客,其实一周多以前已经发布了,只是小众博主,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发酵,这次一周时间,已经算发酵比较快的了。

    这里要介绍一下顾景舟提出的对紫砂壶的评判指标,这对稍微知道一些紫砂知识的人都是基础知识,也是壶商们在兜生意时主要强调的亮点。这四个指标就是泥、型、工、款。泥就是指所用的紫砂原料,型是指壶型,工是指做工,而款则是指作者。

    一般壶商,都会强调自己用的泥是好泥,是本山矿,也就是指黄龙山的紫砂。在本山矿的基础上,各家就会玩出花头来,本来紫砂在大类上也就分紫泥、段泥、朱泥三种,但在壶商的宣传上,就多出很多小类和新名词,比如比较著名的底槽清、清水泥、本山绿等,更多花哨的如大红袍、红皮龙、老紫泥、某革紫、黄金段、白玉砂、石红、石黄、清灰段、天青泥等等,每种都能拿出一堆稀有的说辞,近年来比较多的红降坡、黄降坡在十多年前几乎没有听说过,而十多年前比较流行的100目老紫泥、桃花泥和黑墩头等已经几乎销声匿迹,十多年前最普通的清水泥现在也变成了珍贵的泥料。至于差的泥,当然是化工泥、外山泥,比较争议的是调配料,既有外山调配料,也有本山调配料,也有本山和外山的调配料。

    各位看官,就这些简单的介绍,可能你已经头晕,会问这怎么这么乱呀。对,挺乱的,这仅仅是泥一项指标而已。在一些直播间,主播会告诉你:这都是你们客户逼的,你们客户花头多,那么壶商自然你想要什么泥就都给你搞出来。说这话的主播,其实挺有良心的,说的是一个事实。

    艾浒是个年轻的程序员,毕业于名校,工作了两三年,聪明敏捷接受力强,工作挺稳定,自然收入也稳定。某位公司的老程序员是个紫砂爱好者,算他半个师傅,关系好了,就老跟他讲紫砂壶怎么怎么地,还说他的名字就注定了他会爱上紫砂壶。就这么,他也关心相关的知识来,而这头一关,就被泥搞晕了。他是个理科生,头脑聪明,逻辑清晰,自然不会被主播们的各种说辞忽悠,他擅长在网上检索信息,但发现同样的说辞已经在网上忽悠了几十年,按理说被说了一百遍的谎话就会是真理,但他还是认为原理不可信,无法认可,就是那种“你说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我就是没办法懂你的意思”,也正如文科生常常指责理科生的:你们太容易想得太多。

    艾浒被某个论坛引导到好奇猫的这篇博客,读了没几段,就加了关注。“这家伙是百分百的理科生,他的话我听得懂。”

    好奇猫的博客内容:

    我一直想从一个理科生的角度说一说自己对紫砂壶的理解,但想到十多年前在紫砂论坛被紫砂壶粉的围攻,总有点犹豫,毕竟自己只想交流,不想吵架。紫砂壶我讲不过那些“资深壶友”,他们的词汇太丰富,但和他们讲科技,那时就觉得有鸡同鸭讲的感觉。好在现在紫砂壶环境要比十年前要好,壶友也远比那时要理智得多,也许可以讲讲,说错了大家可以评论,只是不要人身攻击,网暴很怕怕。不妨学习着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总是有益的。

    泥形工款,先讲讲泥试一下水。

    理科生凡是都要问为什么,当大家说泥重要的时候,我会问什么是好泥;如果回答是黄龙山原矿泥好的时候,我会问什么黄龙山原矿泥好;如果回答包括黄龙山的泥有双重气孔结构的时候,我就觉得有必要把话说明白一点;如果回答包括紫砂透气性好的时候,我也觉得有必要把话说明白一点;如果回答包括黄龙山原矿的油性足的时候,我也觉得有必要把话说明白一点;如果说化工泥有毒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有必要把话说明白一点。

    什么是砂?砂就是矿物质部分结晶以后形成的团粒,有些砂比较纯净,比如好的海滩上的砂,很白,主要就是碳化钙、石英和硅酸盐等几种物质,不共生,所以没有双重气孔结构。但凡很多种矿物质在压力下共生,在加热后各种矿物质产生不同进度的结晶,造成了不同的收缩比,都会形成双重气孔。这种特性在砂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地底下(压力)的砂层。所以双重气孔结构,不是紫砂所特有的。

    双重气孔结构当然透气性相对要好,但只是相对的,透气性是否好还有个因素就是结晶度,也就是玻化度,结晶度越高,透气性越差。陶器的透气性不好吗?陶器如果不施釉,八九百度的烧制温度,透气性肯定好啊。瓷器1300的烧制温度,玻化程度高,透气性就差。紫砂壶属于炻器,烧制温度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那透气性也就介乎两者之间。还有玻璃,玻璃的烧制温度低,但它的结晶温度也低,结晶程度高,完全不透气。所以,不要笼统地说黄龙山原矿透气性好,这其实和烧制工艺相关的。

    透气性好,sowhat?有人说利茶,泡茶好喝。我是喝茶的,我知道泡茶时,温度和时间是最重要的因素,至于茶壶的因素,应该有,但我感觉不出来,成都人喝茶,用的是盖杯或玻璃杯,瓷器和玻璃器;广东人早茶午茶,用的是瓷壶瓷杯;福建人喝功夫茶,用的是瓷器;去龙井茶室,提供的是玻璃杯;去苏州喝碧螺春,多半也是玻璃杯。这几个是全中国喝茶最考究的地方,多少说明点问题吧。但透气性好,不容易发霉,这是事实,霉菌更喜欢无氧环境,同时,透气性对“养壶”有效果。

    说到透气性,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可以说,砂壶有孔,孔径大于空气分子直径而小于水分子直径,则透气不透水。很多人用淋上热水,然后水慢慢不见,认为被壶吸收,所以说泥的透气性好。错!淋上热水然后水不见,那是因为温度高水变成水蒸气了,看不到在冒烟吗?不信你拿冷水淋,看看水会干吗?如果壶壁能吸水,那就是漏水了。有人也许会争辩说,热水淋在瓷器上为什么不容易干?那是因为紫砂表面粗糙,造成了毛细效应,扩大了和水的接触面。而瓷釉有很强的疏水性,使得水和釉面接触面变小,所以不容易蒸发。

    化工壶有没有毒,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加氧化铁会有毒?读过书的就不会相信,紫砂的紫色哪里来的?不是氧化铁是什么?烧制温度1100度到1300度,所有金属基本都以离子状态存在,可能有少量的金属析出,尤其在柴窑和气窑中会产生一氧化碳而还原金属氧化物造成金属析出,但很快在高温下和别的元素生成新的化合物,残留会很少,基本开壶煮一煮也就没了。一般来说煮都不用煮,如果在1000度以上都没有被氧化或者汽化,那100度的水温又能煮出什么东西呢?当然煮煮是好的,会有一些从窑里带来的游离的杂质,以及流通环节中环境复杂,保不定什么细菌病毒都有,煮煮更安全。

    我记得十年前有很多100目的泥,那么100目就是“泥”而不是“砂”呢?这个我觉得不绝对。有些结晶本来就小,结晶粒依然存在,概念上依然是砂。但颗粒小,一方面可能对于壶工来说,塑形会比较困难,这个我只是想象,缺乏“筋骨”的泥塑形应该比较难吧,另一方面可能烧制的时候收缩比较大,再者就是颗粒小容易结晶,透气性可能会差,三者结合起来,我觉得可能烧制温度要降低一点。当然,壶工能做出来,又能烧得好,我觉得是不错的,毕竟细腻啊,肤如凝脂,女性用壶不香吗?

    还有底槽清,其实底槽清就是矿层比较深,意味着形成时间比较旧,地下压力比较大,水浸泡时间久。这不就是练泥嘛!我觉得练泥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持湿度,保持温度,保持无氧环境,有益于微生物的生长。这就像我们以前家里做酒酿,砂锅里放上糯米和酵母混合,用被子捂起来。微生物的生长就像泥土里的蚯蚓一样,一方面能否分裂一些不完整的晶体,一方面能够在共生晶体颗粒中“钻孔”,增加透气性。同时微生物本身会产生粘性,我猜想对塑形有帮助。如果是配制砂料,更需要微生物来进行“微观上的混合”,起到“共生”矿的相似效果,我觉得调砂练泥时间需要长一些会比较好。以前一厂二厂有不少调砂,也可能加入了氧化物调色,但几十年下来,我觉得应该和自然形成的原矿料质地上也一样了,当然,如果练泥时能加点压力会更好。同时,泥的“油性”,究竟来自于所泡的茶呢?还是来自于微生物的产物呢?我不知道。

    十几年前有个朋友带我去一个女性国工家去玩,她家也算做壶世家吧,我朋友和她老公是朋友,当时我问他泥的问题,他说他们只是到信任的练泥世家去买,其实也是说不明白的,反正一定是好泥就是了。我当时脑子冒出一个对联的下阙: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就此,从泥的成分,来源,炼制来定义泥的好坏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咋办呢?我是搞软件的,人工智能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是由英国数学家图灵定义的,定义方法是:有两个小黑屋,一个里面放台自动机器,另一个里面关一个人,有一个测试者,不知道小黑屋里关的是什么,开始问某一领域的问题,如果测试者无法分辨机器和人,那么这台机器就叫做具备了人工智能。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从概念的表现来定义,而不管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那么泥的好坏,我认为也只能用泥的表现来定义。

    泥的表现,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角度是从做壶人的角度来看,一个是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从做壶人的角度看:

    1.容易塑形,有骨。

    2.烧制过程简单,温度不用太高。

    3.成品率高,收缩比低。

    4.固定的烧制流程和工艺能够容易地得到预期的外观(颜色花纹等),不用施釉。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除透气性和容易养壶之外,无非感官的感受,

    1.鼻子,不能有恶气味(当然有香味更好,可惜不可能),

    2.舌,不能有味道,泡茶不能喝出咖啡味,当然也包括不能有毒,

    3.耳朵,声音对紫砂不太友好,对瓷器比较友好,强行无视。

    4.眼睛,那就是颜色、花纹、光泽和质感,我本身把砂感当作花纹来看的,透气性当作质感来看,喜不喜欢看个人,

    5.触感,恐怕大多数人都喜欢触感细腻的。

    个人观点,好泥,无非如此。名称不重要,是否原矿不重要,是否调配不重要,是否调配化工元素也不重要。一切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