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王

第七章 好奇猫又发博文了

    好奇猫的新博客标题不刺激,行文也不刺激,但内容却有点刺激。标题是:《戏说匠人与文人》,其内容为:

    凡谈及紫砂文化,或言其历史与文化。当然,紫砂壶是有历史的,多久?明朝嘉靖年间吧,我实在无法把它提得更久了。说是新石器时代就在宜兴有陶坊痕迹,那哪儿没有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哪里没有?你确定那是紫砂吗?

    宜兴人又爱拿苏东坡说事,你肯定苏东坡用的是紫砂土吗?北宋时期是煮茶,并不泡茶,苏东坡制过煮茶的茶壶,可没说是紫砂。

    比较可靠的可能还是《阳羡茗壶系》中所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也就是崇祯之前一百年之内,大约嘉靖年间开始。出土最早的紫砂壶,也是嘉靖年间的,所以大约400年历史,相对于宋瓷来说,只有一半时间。

    《阳羡茗壶系》的作者周高起,县考考进了县重点中学,后来应该高考没考上,家里有点钱的。曾经撰写过县志,估计算个地方上的名师,这本书写得文辞一般,但倒蛮对我胃口,平铺直叙,内容比较详实,不像有些酸腐文人掉书袋,看起来脑仁疼。

    而到了时大彬时期,几两重的紫砂壶,能值二三十两银子,使得泥土可以跟黄金去比价格,宜兴人以为紫砂为贵的证明,引以为豪,呵呵,豪的确很豪,但下一句是:“世日趋华,亦足感矣”,也就是“时代一天天的追求奢侈品,实在是令人感叹啊。”紫砂壶万历以后逐渐变成奢侈品,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中国文人就这点不好,感叹啥倒是说清楚呀,到底是感叹人心追求奢华的堕落,还是感叹紫砂壶太贵?我觉得都有,我想作者心里一定在暗骂:“紫砂壶他娘的这么贵,买!不!起!”。不过现在好一点全手工紫砂壶,也要四千五左右吧(我们就不说时大彬级别的壶手的全手工壶了),值1.5公斤99纯银,明朝的一两大约35克,忽略白银的纯度差异(那时的纯度肯定不如今天),也就是40两白银,难怪今天壶友们也要感叹,真他妈的贵!

    徐友泉的老爹,大约是个乡绅,“好时大彬壶,延至家塾”,百度百科里也不知道哪位仁兄翻译的,翻译成“喜欢时大彬的壶,请到家里来教导孩子”,明明是“喜欢时大彬的壶,请到家里来做壶”好吗?时大彬有资格教私塾吗?教私塾起码也要个秀才好吗?我年轻时喜欢读一些家谱,家谱里总爱夸大祖先,比如宋朝做个副知寨(副知寨通常是武职,比如《水浒》里的小李广花荣),就写成边关兵马总司令,这种翻译,多少也有这种心态。

    时大彬的徒弟李仲芳,“入金坛”,就是去常州给人做壶,常州读书人多啊,有钱人多啊,大约就跟顾景舟跑到上海做壶差不多。但时大彬常拿着李仲芳的壶署他自己的名字,所以现在大师徒弟代工,在紫砂界,应该也算正常,文化传承,懂吗?

    紫砂壶的造型两大类,素器和花器,花器虽然费更多功夫,但素器却往往自称古朴,还拿徐友泉死前的话来说事:“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我最讨厌的就是中国文人不把话说清楚,所以用中文来写科学论文也很容易表达模糊。徐友泉到底感叹啥,想说“我做得精巧风格,比不上时大彬的粗狂风格”,还是“我做得再精细,还是卖不过时大彬的粗糙啊,还是名气不够啊,啊啊啊啊啊。”

    紫砂界还喜欢引用的有一句,“人间珠玉何足取,不及阳羡一抔土”,来说明紫砂的美妙。这就是到了清朝了,和文人勾结了,说这话的是谁?汪文伯。汪文伯什么人?壶商啊。至于说他是文人,应该也就是个耕读世家(知识分子家庭)的后人,高考却没考上的。上面这句话,出自一首诗,诗名就是《陶器行致陈鸣远》,陶器行嘛,壶商无疑,软文啊软文。

    不过明末清初的文人,我是不太看得起的。明末的,搞党争内耗一把好手,办实事一泡污。比如史可法,在扬州聚兵抵抗满清,气节是有的,经营江北一年,但当清兵到了扬州城下,手下没一个听从命令,他吓得双腿颤抖,不知所措。扬州很快被破,接着就是扬州十日,史可法是有责任的。还有复社领袖钱谦益,国家破亡后,他的小妾柳如是带着他到河边打算跳河殉国,结果他伸伸脚探探河水,说“水冷”,我要是柳如是,就一脚把他踹到河里去。钱谦益还算后来保住晚节的,至于另一个复社领袖侯方域,有桃花扇的故事,侯方域作为南方文人领袖,去考了满清的科举谋求做官,他的小妾李香君愤而怒撕当初俩人定情的桃花扇。这两则故事,都是文人气节不如妓女的写照。

    那时江苏只有一个文人我是佩服的,江阴典史阎应元,“只有投降将军,没有投降典史”,这位亡国的县公安局长的铿铿之语,堪比强汉时的“虽远必诛”,全城百姓,一扫江南的文弱,死而后已。脱帽,致敬。

    至于陈曼生,倒是嘉庆年间的人了,不存在什么气节问题,水平是不错的,西泠八杰也不是浪得虚名,虽然是个天字第一号的大壶商,但曼生十八式的贡献,也传了两百年了,这很了不起,释迦摩尼当初还说他的佛教只能传五百年呢。

    但是陈曼生又有清朝后期文人的毛病,爱掉书袋,他的壶铭,看得人头疼。其实那时文人都这德行,小说《镜花缘》、《儒林外史》、《老残游记》都是这样,写小说就是讲故事,偏偏都喜欢显摆自己的学问,弄出很大篇幅的诗词来,这种风气在明朝已经如此,比如《西游记》,第一回里诗词占了20%的字数,不是显摆是什么?写两首诗,拽几句典故。明朝还能原谅,长篇小说刚刚启蒙,经验不足,到了清朝中后期,发展了上百年还这样,那就是毛病了。

    这篇博客有点长了,先打住,打浴困觉。下一篇写一下曼生壶的壶铭的辩义,且看陈曼生怎么掉书袋。

    这篇博客颇有戏虐之语,但也言之有据,让人说不出来什么。至于好奇猫写此文的初衷,成了粉丝们争辩的话题。其实看论坛看博客,正文不一定写得好,看评论一定很欢乐。

    匿名:我看懂了我看懂了:真他妈的贵!

    回复:真他妈的贵!

    回复:真他妈的贵!

    匿名:大神啊,真能写。

    匿名:你真的是理科生吗?

    回复:大概改专业了

    回复:博主写首诗,我就承认你是学文科的。

    回复:理科生能写这么一篇,也辛苦了,在暗喻什么吗?

    匿名:这写的啥呀?

    回复:咳咳,介绍历史

    回复:咳咳,掉书袋

    回复:我就是不说

    回复:博主是不是叫大家不要买壶?

    回复:是不要买奢侈品

    回复:正解

    匿名: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意思

    回复:我文科生,我觉得说得对

    回复:我觉得是看不起做壶的

    回复:我觉得看不起壶商

    回复:我觉得谁都看不起

    回复:看得起妓女!

    匿名:扬州是十日,嘉定是三屠

    博主:谢谢更正,已改

    匿名:“只有投降将军,没有投降典史“,热血沸腾

    回复:江阴三日

    回复:博主三观正

    匿名:文人不如妓女:)

    回复:仗义多是屠狗辈

    回复:江南奢靡而懦弱

    回复:其实中国人应该反思

    回复:人啊,日子好过了就会作

    季行突然收到小吴的微信,里面贴了这篇博客的链接:“季兄,这篇博客挺有意思的,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很多评论说博主有所暗指,我们这里很多人也都在讨论,感觉有点被歧视了,你不是我们行业内的,想听听你的意见。”

    季行顿时头大,好奇猫明显在说紫砂其实没那么高大上嘛,在批评附庸风雅嘛,只是照顾行业的面子,不想得罪太多人而已。好奇猫每句话都没明说,在理科生看来,没有证据的东西就不能乱推论,虽然季行是这么觉得,但也不好说啊,这种猜测是得罪人的。

    想了半天,季行谨慎地回到:

    “好奇猫是个挺不错的紫砂爱好者呀,能去读那么多的相关资料。如果说上一篇关于泥料的博客对他来说是信手拈来,这一篇对他来说一定是花了不少功夫的,其实我觉得他才是真正的紫砂爱好者。有几个爱壶的人,能花那么多时间考究呀?”

    不一会儿,小吴的微信回复:

    “你说的有道理,那你的意思是他因为没钱,觉得紫砂太贵,因爱生恨?”

    “你觉得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来说,紫砂壶贵不贵?”

    “不知道,我觉得我做的卖得不贵。假设没有职称的熟练匠人,一般半手工卖个八九百,他们一个的手工费也就两三百,一天赚个六百,一个月按照22个工作日,也不过每月万二左右,怎么也算不上贵吧。”

    “问题就在这里,一般上海的普通工薪阶层的年轻人,一个月也就赚七八千,去掉租房吃饭和交际,剩下的一个月积蓄不会超过一千,一个月的积蓄买一把喝茶的壶,怎么都算贵的。这就是生产和消费价格认知之间的矛盾。”

    “你说的也是,但这就是现实呀。好像好奇猫不仅是说贵。”

    “现实是,他们就去买机车壶了,而做手工壶的,却拼命教育他们机车壶不要买:)我是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好奇猫说了紫砂壶太贵,也说了紫砂壶不应该这么贵,不认为挂上文人能给茶壶增加这么多价值。这是我猜的。他不是还要写曼生壶铭辩义吗?等等看,看看他又想说些什么。”

    “嗯,你说得好像有道理。的确,当对价格不认可的时候,只有去买垃圾壶了。但其实垃圾壶更不值啊。”

    “每人的价值判断不一样,不能强求。问题是,这给了黑心壶商一个挖坑的机会。不要多想,做好自己的事,网络上的事情,随它去。”

    关掉和小吴的对话框,又看到小顾和小黄分别来了微信,好像这个好奇猫的博文关心的人不少嘛,文章读起来的确有看不起紫砂匠人的意思,也难怪人家会不爽。一般来说,紫砂匠人都算比较平和的,仓廪实而知礼仪,近二三十年来紫砂壶的火爆,其实已经让宜兴绝大多数的家庭从低收入的农民工匠升华为家境殷实的手工业者,虽然说确有附势文化界的嫌疑,但这种附势,却也让匠人们变得更加珍惜自己的羽毛,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平和而自信。

    既然都是为了同一个问题,季行干脆拉了个群,把俩人都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