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王

第二十八章 好奇猫之审美观

    好奇猫很久没有发表什么奇谈怪论了,有很多粉丝都在传说,好奇猫被封号了,也有人说,好奇猫泥形工款说了三个了,形时时不说,是因为实在难说,也许江郎才尽了。但是这两个月,丁山最热闹的就是机车王的体验班,而体验班之后,各个工堂都推出了新的壶型,有的工堂则直接把使用机车王原矿泥料当作了噱头。这么个热度,似乎好奇猫不蹭一把也是不可能的。终于,网友们盼到了好奇猫的新博客。

    好奇猫的博客:

    最近有不少工堂推出新款基于机车王泥料的全手工壶,众人皆知,这些设计都出自于机车王的体验班。我没有能力看到所有的新设计,但还是看到了不少,我不知道工堂是惮于一些好的设计会不被市场接受还是根本没有好的设计,总之就我看到的那些来说,我是相当失望的。

    固然,机车王泥料提供了更多的更稳定的发色,这在颜色的多样性方面已经能够从一些设计中看到,但是,换个颜色又怎样?

    我一直没有写泥形工款中的形,原因是我不懂,听上去一般卖壶的介绍的都是什么气势韵味之类的词语,但是什么是气势什么是韵味却始终不理解,我把壶做成2000cc,是不是总归比200cc的有气势?这又算什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直腹诽的,说话说不清楚。比如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从来就没有说清楚什么叫仁,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说,孝悌是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说,拍马屁,不算仁。

    子曰:“仁者爱人”,这是说,仁就是爱他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制私欲,遵守周礼,就是仁

    然后,孟子到处跟国王们说要“施仁政”,什么叫仁政?和王政有啥区别?

    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一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朱熹还得解释什么叫做仁,你倒是给个明确的定义啊?什么叫做仁?什么叫做气韵?

    希腊苏格拉底开始强调概念的定义,他和人辩论,必须先问别人所说的名词的定义是什么;其实中国也有意识到定义的重要性,并且开始使用定义,就是墨家。墨家开始进行逻辑研究,这就需要定义,举例:

    《墨子.经》:“故,所得而后成也。”

    我的翻译:“故”,是指从前提得到结果。也就是条件。

    相应的,《墨子.经说》:“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无然,若见之成见也。”

    我的翻译:关于“故”,有“小故”,就是有了前提,并不一定有结果,但没有结果,则前提一定不存在。还有“大故”,就是有了前提,一定有结果,就是看到物体,这物体就一定存在。我这里认为“无然”的“无”是原文中有误,应该没有这个字。这里就是提出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墨子.下》中到处是这样的例子。看,墨家是多棒的一个学说啊,可惜后来败落了,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不注意对概念的定义,而喜欢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但凡说不清楚,就找个也一样说不清楚的词汇来形容,你理解不了,是你的事,是你没文化!

    告诉我,什么是壶的“气韵”!

    我所理解的“形”,其实是属于审美范畴的东西,“美”的就是“形好”,那么尽管我怎么也搞不懂“形”,但我很希望说说审美,有了审美的基础,那就内心坚定,不会轻易被人说服。

    我第一个观点,就是审美是天生的,是人本性的喜好,这甚至是生物的喜好,不止是人,与生俱来。我们天生都知道花是美的,蜜蜂蝴蝶也知道;我们天生知道孔雀开屏是美的,雌孔雀也知道;我们天生知道香味是好闻的,昆虫都知道(少数苍蝇蚊子类除外);我们天生知道甜味是好尝的,昆虫小鸟都知道。

    美感是天生的,生物的特性,不需要别人来教育,不是文化的产物。你看美女需要有人教你吗?“啊,你看那女人,皮肤白皙,腿长,五官精致,脑袋小,削肩,所以她是美女。”需要吗?你自己看不懂吗?你脑残啊?

    但偏偏碰到紫砂上,就有人这么教你,“你看那女人,鼻子挺,眼睛大,瓜子脸,所以她是美女!”于是你问:“我怎么还是看不出这是美女啊?这个女人跟那个女人比,究竟美在哪里了?”,他不耐烦了:“你不要看美女了,你还没到那个层次,你要好好培养你的审美。”

    我去!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不懂“形”,我实在有点怀疑我的审美,但作为理科生,我又坚信,审美也许需要一定的教育,但本质还是天生的。

    好,现在来谈艺术作品,艺术作品首先是要美的,华禹辰走调的歌曲,不管有多少粉丝追捧,也还是走调的,是丑的,即使他的粉丝心里也都知道,只是热闹而已,他的演唱会票价不便宜,粉丝也知道,买的不是他的歌唱,买的是疯狂,而华禹辰,就是个领疯员,领疯,也算是一种表演,和美无关。

    艺术是创作美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一些规律,倒是要受点教育的,而对于受众者来说,也需要受点教育,但这和美的评价无关,只是去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心态,能够引起心中的共鸣。所以艺术家大都是孤独和贫穷的,因为即使他们很好地创作了作品并传递了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也一样得不到承认。艺术家的作品很多在本人过世后才得到承认,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问题回到紫砂壶创作上来,长久以来,无论是光素器、花器还是筋纹器,有想法的作品就很少很少,光素器总是在那么几十个传统器型中调节各个部分的尺寸和位置,方的搞成圆的,圆的搞成方的,正圆的搞成椭圆的,四方的搞成六方的,还有什么?这些都是计算机都能做的设计。花器本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现在总是松竹梅或龙鼠龟这些元素,而这些元素在紫砂壶出现之前一千年就成为雕塑作品的元素了,蒋蓉曾经力图扩展到瓜果蔬菜,然而也仅仅停留在形象而已,从未看出有什么思想;筋纹器受限于形制,可发挥的余地不多,不说也罢。

    紫砂壶被称为文人壶,我得承认在历史上,文人们是很重要得创作来源,有他们的感悟,以他们的文字,用刻绘泥绘等装饰方式,体现在器物之上。那么,到了今天,正如我前面几篇博文所暗示的,当今紫砂界,几乎已经没有文人,或者说已经没有有份量的文人。没有文人,还称什么文人壶?

    话说得太难听,说几句好听的,现代以前的,明清的算古人,我无法猜想他们对于紫砂壶的艺术理解究竟是什么。或者,他们根本没什么所谓的艺术理解,只是匠人干匠人的事,文人作文人的文,然后将两者拼凑在一起,陈曼生算是最能让人理解的了,很了不起。而现代,只是我个人的体会,顾景舟算一个、蒋蓉算一个、汪寅仙算一个,其他的,我真的没啥共鸣,我不知道他们用他们的作品想表达什么,有些壶型上的突破,但我看不出思想,只是为型而型。

    这里我只谈艺术贡献,不谈产业贡献。

    顾景舟的贡献,在于他真正很明确地落实了紫砂壶对创作的抽象表达,抽象表达往往是写意的,不明确但有张力,能做到这点很了不起。这是他为什么主要作光素器,而拍卖的最高价格的他的花器组合,在我看来,恰恰是他作品中最没有思想的。他最大的贡献,是带领其他紫砂匠人,系统地整理了和重塑了前人的壶型和泥料,给后人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蒋蓉在形式上一直在努力,为了这个形式,也推动了材料和烧制技术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蒋蓉一直想做,却没有想得太明白,我猜想这也是顾景舟为什么和她的理念不和的主要原因。其实,蒋蓉的花器一直带有一种土气,无论从造型上还是颜色上。但是她想摆脱这种土气,在她对外的言论中,一直在阐述这种努力。没有做到,我觉得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个目标非常困难,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赵佶,可以把花花鸟鸟画出仙风道骨来;二是蒋蓉自己的能力局限,不怕得罪她的后人说一句,文化水平限制了她的发展;三是历史局限,她最好的年龄,社会环境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艺术上是鼓励反映劳动人民的“土”。蒋蓉的具体贡献,不在于她做了多少个新的花器,而在于她整理了各种泥料和烧制技术,以达到花器所需要的发色,她曾经提到过以前她都自己收集有所有的试片,泥料来源,如何烧制,这不就是机车王泥料所现在在做的事情吗?可惜她说她那些东西都丢失了,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巨大损失,也是艺术上的巨大损失。

    大家可能奇怪,为什么我会为蒋蓉写下了比顾景舟还多的文字,这是因为下面一则访谈记录:

    ○您认为这些经历中哪段经历对您最重要,是您艺术之路的转折点。

    ●在上海的经历。

    ○我们通过资料了解到,您在年轻的时候曾两次去过上海。一次是受聘于上海铁画轩紫砂古玩店,和您伯父一起做仿古壶,另一次是受聘于上海虞家花园做花盆技师。是这两次经历吗?

    ●是的。

    ○那您是什么时候进入上海标准陶瓷公司与顾景舟先生成为同事的呢?

    ●进入上海标准陶瓷公司,是自己不想一辈子像伯父一样地做仿古壶,所以就找机会自己应聘到标准陶瓷公司。这大约是在第一次去上海时。好像是在1943年。

    ○为什么说这段经历重要?

    ●那段时期的经历,特别是虞家花园的经历,为我以后的花货创作打了基础。要知道在那之前,我还是个乡下姑娘,我的作品虽然不俗,但脱不了一个土字。在上海让我开了眼界,这段日子对以后一直有影响。

    在这段话中,我能体会到她的感悟,第一,她认为艺术的眼界非常重要,第二,她遗憾自己的文化还不够。而这个感悟,也应该是对现今紫砂艺术创作者的教导。在今天的社会,提高眼界,不是去130公里之外的上海就够的,去伦敦,去巴黎,去罗马,去纽约,去开罗,去雅典,去太原,去安阳,去西安,去京都,去全世界的博物馆。而对于文化,则不是练练字作作画就够的,要读哲学,读历史,读科技,要学习和理解现代造型艺术发展。

    也许你们会再次奇怪为什么在继顾、蒋二人的一辈众多大师中我会唯独提到汪寅仙。这或者说只是我个人爱好,她涉猎的种类很多,但我在汪寅仙的好多作品中体会到了她有想法,小时候,在我还没有看到过汪寅仙的照片的时候,在我心目中,她就是一个小姑娘,一个飞翔的少女,一个扎着辫子跳跃的丫头,在我心里,她像一个精灵,这大概就是所谓一个人的天赋吧。当然,看到她照片后还是有点失望的,原来是个胖老太,自己还是太感性啊。

    好了,也许大家猜得到我为什么对体验班的新款有点失望了,也许这不应该怪罪我们的壶手,要怪就怪机车王紫砂,既然办了体验班,为什么不请点老师来跟大家谈谈创作?难道就是想推销泥料吗?不过想想,一个做机车壶的企业,能支持手工业,也算是做到位了。

    我不是学艺术的,但我也练过点书法,看得懂点绘画,看过不少建筑,参观过不少博物馆,也习惯于懂点脑子。不如,抛砖引玉,我来谈谈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