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四友一个都不能少

第七十二章 镇州大儒郑康成

    “昔年董卓乱政,狼踞蛇盘,霍乱朝纲;鹰旋犬巡,欲食汉祚。某常有匡正之言,却也得罪于国贼,被贬黜于青州。今有英杰,攘除国贼延续汉祚,性率真而不贪名,举荐孔某为九卿,当真大丈夫也!”

    北海府衙内,孔融拉着崔钧的手坐在上首,宾客属官各自以职位、名声分坐两旁。在孔融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匡正的“光荣事件”之后,正式将今天的主角之位交给了崔钧。

    今日的大厅有些朴素,没有文士自诩的风雅之事,歌女舞姬不见踪影,甚至连酒肉都未曾齐备。

    平日里孔融府邸可不是这样,只是今日崔钧声明孝期未满,得天子偏爱能执政一方已经逾矩,若是再钟鸣鼎食立下鼓乐排场,恐怕与礼数不和。

    能做孔融堂上客的都是大小名士,没有人愿意尝试落得一个劝人不孝的骂名,以至于今天北海堂客前所未有得齐至,却显得有几分朴素冷清。

    “钧在河北、长安皆听闻文举兄善政之名,如今看来,可谓是‘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却是在黄巾遍地的青州创下一片乐土,可谓世之豪杰。”

    崔钧顺着孔融的意思简单地捧了他一句,随后从怀中拿出了天子诏书。

    “国贼覆灭,汉祚清平,重整吏治,广纳贤才。鲁地有名士文举,乃圣人之后、刚正之辈。特任孔氏文举为廷尉、领谏议大夫,录尚书事。”

    没有了传国玉玺,只加盖天子金章的诏书在孔融手中宛若千钧之重。

    他在北海待了三年,虽然也有不少名士相陪,但这颗心终归是属于朝堂的。

    如果真要给孔融的爱好做一个排行的话,恐怕经文句读都要靠后,作为名士,他最喜欢的乃是论政。

    一般的文士与人相交,闲暇时间或许会品鉴古经、注解典籍,或许会玩弄风雅,投壶射箭,又或许直接拿起酒杯、畅饮一场醉。

    可到了孔融这里,不管是抑郁不得志还是豪饮几觞酒,之后总喜欢借着心中那股酒意论政,或是赞赏豪杰或是抨击某位名士。

    从董卓到李傕郭汜,他这个习惯与刚直的性格,恐怕在朝堂活不过半年。

    原本听闻朝廷给自己授予九卿之职位,孔融虽然有几分欣喜但同样有些不得志,如今听闻自己还有谏议大夫之位,更能进入尚书台,颇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谏议大夫在品级上甚至不如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这三个光禄勋的属官,和廷尉完全没法比,但孔融却偏偏对谏议大夫情有独钟。

    有了天子诏书呈现,大厅内的气氛变得更加严肃庄重,孔融接过诏书之后也是当即脸色沉重,望着堂内突然赋诗一首。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诗句作罢,满堂并未见喝彩声,反而人人面色悲切,似乎都被离别的愁绪影响。

    身为名士,恪守礼教是义务,可若说每一个文士都有这种尊礼的善良心思就有些离谱了。在这里身为名士,能演戏、能接住别人的吹捧同样重要。

    片刻之后,堂内文士皆收起心中那份悲戚,孔融看着恰到好处的气氛后拉着崔钧的手向今天的宾客走去。

    “州平,我来为你介绍,此乃邴根矩,乃是北海名士,与管幼安、华子鱼为友。”

    孔融率先将崔钧领到了宾客首位的中年人面前,崔钧原本还在脑内回想此人是谁,听到了管宁与华歆二人的名字才想起来,这三人乃是青徐名士,并称“建安一龙”。

    不过此时,建安还未被用作年号,这“建安一龙”的说法也未曾传播各州郡。但三人名声已显,邴原与管宁的志趣高洁,华歆为官多年的清正廉洁早已深入人心。

    “根矩兄,久仰兄于辽东治学,从者数百人,当有教化百姓之功”

    “说来惭愧,黄巾乱起,我与管子鱼避祸于辽东,逢文举兄举荐方才得以回中原,今后还需承蒙州平照顾。”

    “自然,自然。”

    邴原是一个开始,崔钧跟着孔融与堂内的名士们一一打过招呼,孔融堂上不少座谈客,但要说对青州吏治有多少帮助的话,恐怕除了邴原、彭璆等少数几人,其他人都不够格。

    不过座谈客也有座谈客的优势,那就是人脉广。他们或许自身的水平只能在这堂内抨击时政,但常常混迹于圈子之内的人总有一二好友可以执政一方。

    如果还要说出其他优势的话,那便是只需要提供一个场所,在对方有高谈阔论的时候附和几声“啊对对对对”就可以得到对方的认可与好感。

    邴原的好友华歆还在辽东避祸,崔钧更是从孔融口中得知,邴原之所以回青州乃是有了东莱义士太史慈的帮助。

    对于北海乃至青州百姓,孔融的态度还是相当和善的,郡民百姓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更不必说四方游士,但凡有所求,孔融大多有所应。

    平日里孔融对于太史慈的母亲常有善待之举,此次也将这位东莱勇士举荐为官,只不过太史慈还在家中未曾动身。

    “那太史慈颇有勇力,如今青州黄金猖獗,也算是为兄临行前给这北海尽一份力。”

    “想来以文举兄识人之明必不会错,若是太史慈来投我必将委以重任,不过眼下即将入冬,文举兄不如开春再西行入京?”

    崔钧没想到孔融会这么着急,只是简单为崔钧介绍了一番堂内宾客便打算辞行奔向长安。

    他想方设法在入冬前赶到青州,却没想到孔融为了早点去长安竟然打算于冬日起行,这是不是太着急了点?

    “天子相招,我岂能不尽心西行?”孔融给自己想要奔赴长安的急切贴上了为天子分忧的标签,随后似乎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将崔钧拉到角落才缓缓开口。

    “北海高密县城西有座别院,康成公每日在院内注经修书,因康成公喜幽静而不让我打扰。若是有康成公及众多弟子相助,州平想要重立青州便易如反掌。”

    郑康成……郑玄,一个能让天下经学进入短暂的“同一时代”的猛人。其所注经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师而从之者,前后往来数千众。

    若是郑玄愿意出仕,跟随他的弟子恐怕能填满整个青州的官吏空缺,哪怕是未来一统四州的袁绍,在和曹操决战之时也要强行拉拢郑玄于军中。

    如果非要选一个人能镇压青州名儒文士,那必然非郑玄莫属。

    已经在考虑举荐的太史慈,有了确切踪迹的大儒郑玄,崔钧突然觉得似乎孔融也不是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