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四友一个都不能少

第八十三章 区别对待郑康成

    还是熟悉的高密县那熟悉的小院,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没有听课的学生,他和郑玄的相遇也不在院子里席地而坐,而是来到了后院内堂,对于这一次的会面,郑玄表现出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郑重。

    当然这种郑重并不针对他,而是针对同行的蔡琰,或者说针对蔡琰随车携带的几捆书卷。

    “伯喈收集的孤本……想来洛阳太学破灭之后,如此书册天下难寻了。”

    “先父曾在东观校书,修复注解残本孤本数百卷,家中藏书万卷,半数赠与师弟王粲,半数留在家中,可惜被李傕作乱毁去书卷四千卷有余。”

    “一群蛮夷,作贱先贤圣学,唉,倒是可惜了那无数孤本残卷,若是得知或可窥见古经一角。”

    郑玄听闻数千卷藏书被毁不由得悲从中来,那种藏书数量可是年少贫寒的自己游学千里才能所见之物。

    半数书卷留给王粲,崔钧倒是对此事有些印象,王粲乃是“建安七子”,不过现在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书生。

    王粲少有才名,但刚入洛阳太学便遇上了董卓西迁之事,刚刚想要拜在蔡邕门下的他只能被裹挟前往长安,也是在长安的半年时间里,其才名让蔡邕惊异,南下避祸之前以家中半数藏书相托。

    对这位“七子之冠冕”的小师弟,崔钧说不好奇是不可能的,但现在的他还是太稚嫩了些,荆州也不是如今的自己能轻易踏足之地。

    “晚辈恰好记着一些古卷,郑公手中所持之卷便是琰心中所记,烦请政公校对。”

    “好说,好说!”郑玄哈哈一笑,“这些孤本都是难求之物,校对孤本古经也是我的福分!”

    “晚辈多谢郑公,另有修史之时有些不明之处,还望郑公解惑。”

    “自从伯喈过世,原以为汉史断绝,如今看来倒是后继有人。”

    郑玄展开蔡琰带来的书卷,以朱砂笔标注出来的晦涩古经都由郑玄一一解释,天下不知多少人想要此等机会而不得。

    注解古经无疑是枯燥且困难的,竹简也限制了注解空间,所以包括郑玄在内的经学家注解往往以求精炼,精简到传播之间往往有人曲解,以一人之言曲解出两种意思更是互相攻伐,最后往往谁也说不过谁,只留下文学史上的一桩桩悬案。

    淡淡茶香飘进内堂,崔钧端着泡好的两碗茶来到郑玄面前,没想到和自己妹妹一同到来后,他竟然成了那个端茶递水的小厮。

    可这两人一个是自家妹子,一个是帮自己解决了燃眉之急的大儒,自己是真得罪不起啊。

    自从郑玄松口,来到青州各郡县府衙自荐为官吏的士子多达三四十人,有了他们救急才让青州的政务运转不至于崩溃。

    在高密跟随郑玄学习之人不下两百,曾经郑玄游学的几十年里教授过的学生更是上千,郑玄自身便是一个人才吸引机器,真正论起来不比颍川书院、荆州书院差。

    “康成公,试试小子的茶水,如何?”

    那股茶草的清香早就吸引了郑玄的注意,他本身就很喜欢草木,尤其是以车前草为佳,甚至民间已经有了将“车前草”改称为“郑君草”的行为。

    那几片绿叶在微绿的水中翻腾,一沉一浮之间散发着淡淡清香,郑玄端起茶碗,先将水面的茶叶轻轻吹开,随后浅尝了崔钧的“特调”。

    “有点意思……”郑玄似有回味的点点头,“你这是茶叶?新的煮茶方式?”

    “没错,我以新法炒制茶叶,将原本的茶香完全激发,乃是纯纯粹粹的‘茶’。”

    “有点意思,这新茶有什么说法?”

    崔钧看着杯中流转的茶水,对着那上下漂浮的茶叶若有所思。

    “郑公说笑了,一山之形,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一人之心,善者观其善,恶者观其恶,千人看千面,人人有不同,又岂是钧能看透的?”

    “千人千面……好!”郑玄放下了茶碗,随后转头直视崔钧,“我听闻你诡计多端、算计颇深,要不看看老家伙我在想什么?”

    “怎么能是诡计多端呢?我那叫玲珑心思!既然长者所问,钧便不再推辞。”

    崔钧知晓郑玄在与自己说笑,自己这么光明伟岸的形象怎么会和诡计多端扯上关系。

    “请试言之。”

    “这碗茶,晨间拿给蔡小妹时,小妹品其味,感受乃是微苦回甘,有君子风雅之气。”崔钧顿了顿,“我观康成公目光尽在茶叶之上,应当是感受其‘沉’与‘浮’之意。”

    “有点意思,详细说说。”

    看着郑玄并不表态,崔钧只能继续开口,

    “茶叶沉浮宛若太极阴阳,又像人生起落,说穿了人对物不过两种姿态,一是拿起、二是放下。‘沉’是得之坦然,‘浮’是失之淡然,康成公不就是拿得起放得下么?既能为求学游北境、关东、关西,前后拜师三次,求学之心有目共睹;但同时先生又终身不仕,无论召见自己的是宦官还是外戚抑或是天子,这份淡然令人倾佩。”

    “好,好一个沉浮,好一个茶水,不过你自己的呢?老头子我虽然已六十有五,但还算耳聪目明,这茶水之间,却是嗅到了三分功利。”

    “郑公明察,钧此来确实想让这茶水遍历大汉十三州,收天下之财于青州,说功利也好,说铜臭也罢。”

    “君子之饮,沾了铜臭气息,倒是不知幸运还是不幸……”

    淡雅的茶水,郑玄还是不愿看作它们单纯地化作牟利工具。

    “郑公,您不是青州属官,不明白青州有多大的粮食亏空。如今北海诸县粮库只够过冬,乐安、平原府库之粮全部被送上战场,齐国黄巾遍布,粮食只有在黄巾大营里才有。百姓家中之粮实在是难以为继……”

    “我明白,所以这份功利,这份铜臭,也算我一份。”郑玄摆了摆手,示意崔钧无需言语,随后再饮一杯茶水,“说说吧,你想怎么做?”

    “清茶、细盐乃是两大敛财之路,茶水这边需要郑公帮忙打进名儒圈子,最好能以茶作赋。然后再将两样东西呈送天子,借天子之名足以引起各路诸侯注意,钧保证今年的交易只以粮食来换,各郡县尽全力保证粮食供应!”

    “好……好啊,我这一生只治学于经典,少有回报于乡土,这篇赋,我做了,你再分点茶叶与我,我找几个老东西送送,虽然交情不深,但好歹算是有些薄名。”

    “多谢郑公,这一罐茶叶便留给郑公,若是粮食交易真的做成,青州百姓必感恩先生所为!”

    “我之所为,岂是为了名声?你放心去做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