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四友一个都不能少

第九十六章 借贷之法

    “妾身脸上有花么?”

    等到崔钧听到这句话回神,才发现甄姜已经来到了自己面前,和自己只隔着一张桌案对视。

    她还是那般歪着头,一双眼睛里依旧散发着好奇的光,嘴角挂起一丝笑容,完美地融入了背后的光线里。

    “咳……甄姑娘,在下多有唐突。”

    崔钧将手中的文书放下,随后低头坐回自己的位子上,刚刚的一切就当从未发生过。

    “这是甄家此次交易的账目,还请君侯过目,看看可有问题?”

    甄姜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将账本在崔钧面前摊开,每一次交接了多少盐、茶,又送了多少粮食,其中有粮食不足之处又用多少钱补齐……

    每一笔交易都是复杂的,毕竟粮食也有贵贱之分,粟米和小麦两个价,新粮和陈粮两个价,出钱粮的甄家必然要根据粮食种类的不同选择增减钱粮。

    另一方面,这些数据会分散的掌握在不同商铺乃至于二级经销的小商人身上,每个商人自己的记账方式有所不同,或详或略、或简或繁,所有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就会变成一团乱麻。

    显然甄姜已经自行整理过账目了,但是在崔钧眼里还是显得纷乱。

    甄姜把账本递过去之后并未选择回到客位坐下等待,而是直接跪坐在崔钧桌案的侧面,如果崔钧真的有哪一笔账目没看懂,她也可以立刻解释。

    在甄姜眼中,崔钧并没有直接核算,而是将新的绢布摊开,中间一道竖线之后,每一笔交易都变成了一个她看不懂的符号,这些符号或左或右,也不知是按照什么标准排列。

    最后崔钧放下账目的时候,绢布上的左右两边各自出现了一串符号,前半部分完全一致,只是最后两位数有所不同。

    “甄姑娘,这账目崔某看了,没什么大问题,想来账目也是姑娘整理过后的,有劳。”

    甄姜机械地接过自己带来的账目,目光却从未离开过崔钧那写满数字的绢布,过了片刻才缓缓开口,

    “君侯,我们分四次交易,每次交易家中都分给七八个不同的商铺或者其他商贾,每一处收上来的账目各不相同,民女在家将其理清花了半日,后来审核又花了少半日,怎到君侯这里,片刻便理清,不知……这绢布之上,可是新的记账方法?”

    “然也,这确实是……崔某总结而出的记账方法,不过因为崔某这边只有进出总数,所以记账简单,恐不适合甄姑娘家中那些繁杂账目。”

    崔钧的郡守府已经有了搬运细盐和粮草的数目,他和甄姜对于账目的需求也不同。

    对于崔钧而言只要确定这个数目和甄姜提供的数目能对的上,没有人借此机会中饱私囊便可;而对于甄家,他们要保证的可不只是总数,而是要精确到每一个经销商,每一个商铺的数目都不能有太大的缺失。

    绢布上的取数字,按照收支分开显然只是最简单的记账方法,根本没法满足甄家那样的记账要求。

    “纵然不适合,在下也想学习一番,或可触类旁通,做出新的记账法也好,还请君侯成全。”

    “莫急,莫急,我这里还真有一套记账法,比我绢布上的略微繁琐,但其直观、全面,若是有错也可追溯到每一笔交易之中。”

    “还请君侯教我……”

    刚刚进入大厅的时候,甄姜还带着几分玩笑的心思在内,不过现在她就是一个想要学习记账方法的学生。

    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姿态与气质,未曾想年不满双十的甄姜已经如此的“成熟”。

    “好啊。”崔钧将原本记账的绢布翻个面,随后在上面画出一个十字,左上写“资产”,右上写“负债”,将这一切做好之后才向甄姜开口道,

    “自从交易摆脱了以物易物的阶段,钱财便由此而生,身为商人,既有资产在身,也有负债在手,甄姑娘觉得对否?”

    “对,若是小商人只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贾之道一旦走出规模便有接待,凭借信用或是名声提前借贷货款,甄家也有过不少经历。”

    “我这记账法,首先将资产与负债分开,资产表示的是钱财去向,负债表示钱财来源,甄姑娘可能理解?”

    “去向……来源……那若是家中余财,该当如何?”

    甄姜此时成了一个好学的学生,只是崔钧的复式记账法总会和如今的商业时代有所冲突。

    后世的交易明细源源不断,企业不管大小,钱货都在不断地流通,只有流通起来的东西才能被称作财富。

    而现在的商人,往往有守财之辈或是囤货居奇之徒。如今的商人地位低下,市场的商业化程度也低得出奇,大多数商贾的交易理念本来就和后世还有相当的冲突。

    在后世被广泛使用的复式记账法,其核心思想在于市场经济之中的繁杂交易,或许是这里的商人心中“理想化的市场环境”。

    “家中余财结转记载便是,这商人之道在于财货的流通,进和出缺一不可,若是少了一面,要么变成守财奴要么家财散尽,皆非商贾之道。”

    有了甄姜的提问,崔钧也觉得自己完全不需要教一套完整的方法,只需要表明资产负债,说明借贷关系,如何以钱财的流向来对此进行分类……

    简化之后,甄姜对于崔钧的记账思路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交易是钱与货的互换,既然是互换那核心就是寻找一个平衡。

    依照着建立平衡的思路去做账,如果没有问题,那便一切都好,如果有问题也可以及时发现。

    等到崔钧落笔,那绢布被写的满满当当,甄姜很自然的将绢布与自己的账本拿在手中,弯腰致谢。

    “多谢君侯,若是君侯经商,恐怕我家都要去喝西北风了。”

    她又恢复了那一副灵动的样子,刚刚正经的端庄的学生气势再也不见,反而是俏皮地和崔钧开了个玩笑。

    “人各有道,谁又能知道呢?”崔钧看了一眼渐晚的天色,“不如留下来吃个饭?我还有一事相求。”

    “君侯言重了,这张绢布可抵千金,况且我的生意还仰仗君侯照顾,何谈相求之说?”

    这一次甄姜可是乖乖地坐在了客位上,这几日她在家里都能听到隔壁,有个大黑汉子天天嚷嚷着来郡守府蹭饭,言说那里的饭菜吃过一次,便再也离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