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风云之纵横天下

第23章 中间人?

    西园偏殿

    赵瑾向眼前的蹇硕行礼。

    他身穿黑色衣袍,头戴黑冠,不同于其他太监的瘦削的身材,身材十分壮硕,双眼直勾勾的盯着自己。

    若不是知道得他是太监,赵瑾还真以为是个将军般的人物。

    “卑职拜见上将军。”

    在西园外时,赵融便嘱咐他要称为将军,不能叫公公。

    蹇硕不在意这些虚礼,单刀直入的问道:“派遣你去巴郡平反之事如何了?”

    “禀报将军,蛮军与黄巾军主力围攻阆中县城,险些城破,好在卑职日夜行军,一举剿灭敌军。”

    说着,赵瑾从袖中掏出阆中县长的表章,以及军中专门统计的战报,双手递了上去。

    蹇硕认真的看了遍后,颔首笑道:“前些日子,陛下下旨召你回京,这才多久就到了京都?”

    “卑职是回程的半路上接到旨意后不敢懈怠,下令急行军,所以才能迅速赶到洛阳。”

    “年纪轻轻,倒还算明事理,不像那王芬,召他入京任职,居然畏罪潜逃,在平阳湖中跳水身亡。”

    赵瑾不明白他故意提及王芬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回道:“卑职一腔报国之心,得知此事,当时怒从心生,恨不食其肉啖其骨!”

    蹇硕却不理会他的激昂的表态,语气严肃的问道:“你如何看待何大将军?”

    “卑职怎敢妄言大将军。”

    “此处没有旁人,只有你我二人,大胆说便是。”

    赵瑾思考了一会,自己的兄长想必是两派中立之间,可能也心向何进,但家中在朝堂之中有权势之人寥寥无几。

    根本不敢得罪两头的人物。

    自己定然也只能如此,但此时升迁的机会砸在头上,让他左右为难。

    声望!若是投靠阉党,我定会身败名裂!

    “卑职是将军的属下,但大将军也是朝廷的柱石,卑职对他也是敬佩有加。”

    蹇硕毫不掩饰脸上失望,转身说道:“好了,你下去吧,战报我会亲自禀报陛下。”

    如此暗示有将他提拔上助军校尉的意思,赵瑾却不如他兄长一般,若是他表态站在自己这方,不出几日便能依功升迁。

    谋个侯爵也是板上钉钉之事,奈何其不识抬举,也不愿多费口舌。

    但他还是要如实禀报,只是不会夸大其词的赞赏,将其功劳往小说便是。

    ~~

    “怎样?”

    “同兄长一般,我也没有表态。”

    “如此便好,就怕你这小子没心眼,站错了队,坏的可是我赵家的名声。”

    “兄长放心,弟还没有那么愚钝,怎会为了眼前的利益,坏自己大好前程。”

    “大将军那边你也莫要牵连,局势混乱,静观其变为上上策。”

    赵瑾心中白了他一眼,年长许多,真的就稳如老狗,可能有了家室,顾忌的也就多了。

    “兄长,你与西园上军同僚,中军校尉袁本初和典军校尉曹孟德交情如何?”

    “为何问起这二人?”

    “弟只是听闻这两人有雄才伟略之称,且其关系亲密,视彼此为如同手足,故十分好奇。”

    “你兄长的虽也是西园军校尉,但我任助军左校尉,他们二人官阶在我之上,且身兼数职。袁绍便不必说,四世三公,名扬四海,曹操之父曹嵩半年以前任太尉,随后罢官回乡,在朝中与诸多大臣关系匪浅。”

    “如此说来,兄长与他们结交岂不美哉?”

    “不,他们二人名义上属蹇硕的麾下,却是站在大将军的那一方。”

    “哈,那我可否登门拜访?”

    “少给我惹事,我带你回府收拾收拾,随我去蔡府拜见族叔!”

    ~~

    辉煌大殿之内,蹇硕不紧不慢的跪下行礼。

    “恭喜陛下,别部司马赵瑾率军平反巴蜀贼寇,天佑大汉。”

    “不是有人说他故意讨贼不力,借此拥兵自重吗?”

    “都是些无能嫉妒之人的胡言罢了,陛下万不可听信谗言。”

    “辽东战事如何?”

    “禀陛下,卢植门生公孙瓒在石门大破张纯,但孤军深入,被丘力句所围困辽西管子城已有些时日。”

    “本想奖赏与他,可惜还是资历尚浅,太年轻了!”

    “是,公孙瓒过于自傲,本是大好局面却收不住手,贪心所败。”

    “算了,无功无过,便不谈他了,这个赵瑾怎么样?”

    “奴才认为其年轻气盛,有些武略,只怕走其公孙瓒的老路,陛下不宜大肆封赏。”

    “倒也有理,不过有功便是有功,朕还是要赏他,等祭台之事筹备完毕,阅兵之时,朕便将有功之人一一封赏。”

    “陛下圣明!”

    蹇硕提起辽东战事还耍了个心眼,刘宏并非看不出,只是卢植这个硬骨头,当年让自己痛恨有加。

    因为这一人,窜出来许多所谓的忠义之士,要废除他身边的宦官,阻止自己大兴殿宇。

    总之要时刻束缚自己,要是将这些宦官都罢了,自己还不得郁闷死。

    他走出大殿,看向池中白日蜷缩着的荷花,觉得有些扫兴,便派人唤几名爱妃,以及数十名样貌姣好的宫女陪自己享乐。

    ~~

    “孟德,你说要静观其变,如今这个赵瑾已经回京诉职,且宫中传言要在阅兵之时赏赐有功之臣,此人该不该拉拢?”

    “为时尚早,看陛下是何意思,如何赏赐,便能断其心思所向。”

    “你别与我卖关子了,快说。”

    “若是官升三阶,封侯爵,便是敌人。官升一阶,赏赐些财物,可以邀请其上门拜访,打量此人。要是原封不动,只得小恩小惠,就可以拉拢。”

    “你想的倒是周全,可惜啊,我多次劝他兄长一同谋事,就是不从,一脸对谁都和和气气的样子,倒是挺会吃。”

    “本初切莫以貌取人,如此左右逢源之人,未必是个小人物,也有可能忍而不发,怀有大才。”

    “屁个大才,你可知赵融的族叔赵壹,延熹九年因抨击宦官、奸臣乱政,蒙蔽圣听而落罪入狱,他爱好辞赋,文采绝冠,著有多篇扫除朝廷积弊之书,如此刚正忠义之人才配称之为大才。”

    “这能如何相提并论,且不论他已经罢官回乡,光靠一腔热血和口才是除不掉阉党,不如做些实事。”

    “孟德,此话可不兴言!”

    “我并非不喜这样的有才能的忠义之士,反而十分敬重,只是如今天下大乱,急需助力,需要手握实权或兵马之人相助才是重中之重。”

    “算了不提这些,说起来赵壹,有件趣事你想听否?”

    “哦?洗耳恭听。”

    “记得年少时听闻,与我同姓的袁滂,也就是陈郡袁氏袁涣袁曜卿的父亲。”

    “还与曜卿有关?他姑姑是蔡大人的母亲,我常常到蔡府拜访,一来二去便熟悉了。”

    “正是曜卿父亲,说起来真是贻笑大方。”

    “你也学我卖关子了是吧?”

    “哈哈,怎么孟德就许你一人卖关子。”

    两人相视一笑。

    一会儿,袁绍缓缓说道:“当时是袁滂刚任司徒,主管《后汉书》之撰写,将书中“濠”,“逢”二字搞混,他坐于堂上,下面有数百计吏拜伏在院中,只有赵壹一人作揖,袁滂便问他一个下郡的计吏对三公只行作揖礼,你可知他怎说?”

    “本初!”

    “好了,赵壹答道:当年郦食其见到汉王,也只是深深作了一个揖,我对三公行作揖礼,有什么大惊小怪?袁滂又问起诸多事务,他对答如流,便对此人观感有加。”

    “倒是个奇人。”

    “后来便因袁滂和河南尹羊陟一同举荐,一时名动京都,士大夫们都想望其丰采,各个州郡都争相致礼聘请他,他都未去,随后羊陟被牵连入党锢案而遭免官,便主动辞官,归于家中颐养天年。”

    “可惜了,想必是人走茶凉,不想立于这朝堂尔虞我诈之中罢了。”

    “是啊,说到此处,将其与那赵融比较一二,你便知我气从何来。”

    “人与人不是如此比较的,到底听没听进我所说的。”

    “别废话了,饮酒!”

    说着两人将酒倒满于杯中,举杯共饮,好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