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娘子万福

第一百零三章 大结局

    一

    沈沨与钟岄重归于好,将自己仍然活着的消息放给章琰与文逸,由二人上达天听,等候天子的旨意。

    两人和好后如胶似漆,最喜不自胜的当属阿年,一家三口平和自足,羡煞旁人。

    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许久。

    年节过后,王都来了旨意,随之而来的是祁承的一封密信。

    沈沨将信读了两遍,一阵怅然。

    正碰上钟岄进门,瞧见了沈沨的样子,不禁问道:“怎么了?可是今上说了什么?”

    沈沨摇了摇头,沉声道:“前日,皇后娘娘薨了。”

    “薨了?”钟岄失声反问,眼前满是徐颂卿的音容笑貌,难以置信道,“怎么可能如此突然呢?”

    “郸州是北昭南陲,消息传得慢些,想必不出几日便会有国丧的消息了。”沈沨缓道,“今上并未提及授我官职,只是密召我回王都。”

    “可有险事?”钟岄忧心道。

    “不知。”沈沨沉思起来,“难辨。”

    抬眼瞧见钟岄跟着忧思,沈沨笑了笑:“王都中还有文逸与章大人,如今废太子党已经被绞杀殆尽,想必没有什么事。”

    “我同你一起回去吧。”钟岄正色道,“将阿年留在武定。”

    沈沨刚要反驳,见钟岄不容反驳的眼神,笑了笑:“有劳娘子了。”

    天子密诏急迫,两人并未逗留,一路北上王都,终于在二月底到达王都城门。

    在文府沐浴更衣之后,沈沨将钟岄留在府内,自己入宫朝圣。

    宫里满目苍白素绸,一路上宫人皆着素缟,整个北昭皇宫中都仿佛笼罩着阴霾。

    “臣沈沨,叩问陛下圣体金安。”紫和宫中,沈沨拜见祁承。

    “沈卿请起。”祁承沙哑的声音传来。

    沈沨不禁抬头向御座望去,只见祁承肉眼可见地苍老了:面色苍白,眼窝凹陷,双目猩红,整个人瘦了一大圈。

    “陛下,就算是为了先皇后与六殿下,也要保重龙体。”沈沨不禁劝道。

    祁承挥手止住了沈沨的话:“你没有死很好,之前是朕对不住你,让你为了朕在朝堂中树敌许多。但如今朝堂刚定,再让你入朝为官恐受波折。朕打算免了你的官职,找个由头在郸州封你一块地,你自己也算是功成身退。”

    “你若仰慕元诚太师生前桃李天下的盛景,朕也可以准你去县学里教书。”祁承沉声道,“终究是朕对不住你,朕还会派人保你安泰十年,到时候无人会记得你,也就无人会再去害你。”

    沈沨听出了祁承的意思,含笑从命:“臣遵旨,只是臣下还有一个请求,望陛下恩准。”

    “你说。”

    “臣下想请陛下废除士农工商等级之制,让商户之子亦能公平上学堂念书,应试科举,让农户士子不受冷眼相待。”沈沨抬首对上了祁承的眼睛。

    祁承看着沈沨清明澄澈的眼睛,点了点头:“朕答应你。”

    “谢主隆恩。”沈沨跪地谢恩。

    祁承长叹了口气:“沈沨,朕有时候真得很羡慕你。所以朕还有一事问你。”

    “臣下洗耳恭听。”沈沨垂首谦卑道。“倘若朕命你尚历阳公主为平妻,日后你也同丽华生下了孩子,朕命你休弃钟娘子,废阿年嫡子的身份,你该当如何?”祁承睨向沈沨。

    “陛下!”沈沨连忙叩首,“臣下已有妻儿,并非公主殿下之良人!”

    “朕只是随口问问。”祁承的声音幽幽响起,“你如实答就是了。”

    沈沨垂首思索半刻,坚决道:“宁死不从。”

    祁承闻言哂笑出声:“那若是朕见状要了钟娘子的性命,还在暗中拿你们家阿年的性命要挟你呢?”

    沈沨感受到了祁承话语中满满的悲凉,立即意识到天子不是单纯发问,本意亦不在于要让自己尚主,而是问的天子自己的家事。

    一番深思熟虑后,沈沨开口劝道:“拙荆乃臣下少年发妻,因臣下一朝埋玉,定成臣下终身大愧,臣下恨不得随之俱去。”

    “然阿年尚在人世,乃臣下与拙荆之爱子,若臣下弃之不顾,撒手人寰,便是将其安危交予杀妻仇敌手中,故而臣下不能撒手不管。倘若臣下真的无法确保阿年的安危,臣下会将阿年送走,托付给章大人或文大人,亦或是有能力保住阿年,也可以教养阿年直至成年的人。”

    “同时臣下为保阿年安危,不会与之过分亲昵引人怀疑,并会寻一个新的宗子来百般宠爱,以分散仇敌对阿年的注意。”

    祁承蹙眉:“阿年尚小……”

    “为社稷千秋万代,这便是臣下可以想出的,最好的法子了。”沈沨拜道,“且陛下可暗中积存实力,总有一日可以血刃仇敌,为皇后娘娘讨回公道!”

    许久之后,祁承沙哑无力又哽咽的声音传来:“沈卿,你回去吧。”

    “臣告退。”沈沨起身退下。

    瞧着沈沨出了阴冷的紫和宫,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温和而耀眼,祁承苦笑两声喃喃道:“真的是报应吗?”

    二

    三日后,祁承的圣旨下达到了沈沨的手中,直言沈沨为官有功有过,功过相抵,罢免沈沨御史中丞一职,授安远子爵,食邑一千五百户,加郸州县学提学教官一职;钟岄诰命不变,依旧授云岚郡君,食邑又加上了五百户。

    沈沨在他三十五岁生辰那日终于回到了郸州,带着钟岄与阿年。

    沿途经过了永安、武定、覃临,以及泰明,不管朝堂如何评判沈沨,冲着沈沨留下的仁政,还有钟岄这些年在郸州没有断过的仁义粥棚,百姓还是都认他这位清流名士的。

    甚至重游覃临时还收到了一把万民伞,沈沨感慨万千。

    最后到达泰明,拜见过杨氏后,沈沨开始着手准备县学教书事宜,之前做过学子,故而沈沨知晓学子所需所感,对应做了相应变通,而其教授的课业也一改以往刻板严肃氛围,得到了学子的一致称赞。

    另一边钟岄则将自己名下与沈沨名下的食邑好好利用起来,与文家商号联手,整顿了农田耕种,修缮了田垄河沟,使作物一年又一年地大丰收,顺道借着文家商号的东风赚了不少金银。

    “你爹娘啊,都是闲不住的人。”文姝得了空到泰明看望钟岄一家,谁料钟岄竟然为了南安特有的红培土不远千里往南安去了,而沈沨也在永安负责新一轮乡试事宜。

    文姝无奈与阿年在院中躺椅上偷闲。

    阿年嘿嘿笑了两声:“姝姨亦然啊,这些年文二叔那边文三郎都出生了,姝姨还是打算为了文家商号东奔西走下去,不为自己的终身大事打算一下吗?”

    文姝一愣,抄起一旁的话本便向阿年砸去:“沈同尘你个小兔崽子,还是多操心操心自己的课业吧!”

    “姝姨,啊,姝姨轻点!”阿年吃痛,连忙求饶,“我说笑呢,明日还是我陪您去给章家伯父扫墓吧。”

    “算你小子有良心。”文姝一声冷哼停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