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志

第二十六章 两军阵前叔侄将心比心

    勾注塞,关口前。

    “并州刺史张懿麾下督军从事雁门张文远,见过左贤王。”张辽望着策马在前的中年匈奴人,拱手道。

    确如张辽所想,这队自勾注塞东北方向而来的匈奴骑兵不是此次叛乱的休屠各等部。

    这队人,自然便是得知后院起火,赶来援护南匈奴单于羌渠左贤王于夫罗一行。

    “你识得我?”于夫罗望着眼前的青年,疑惑到。

    “虽不识得,却能从左贤王行进方向窥知一二。”张辽答道。

    “行进方向?”

    “将军自勾注塞东北而来,应是从平城而来。左贤王应是走平城马邑道来的吧。”

    此路从晋阳西北行百八十里至新兴(今山西省忻县),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马邑,又东北行二百五十里至平城……又北直三千里,至燕山。又北行千里,至瀚海。自晋阳至瀚海有此路。

    此路自古以来便是塞外游牧民族与中原交通往来的要道,亦即绢马交易的主要交通

    路线。

    秦汉时期,马邑—平城道又是汉匈两族人民友好往来、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汉匈两族统治阶级之间进行政治联系和军事活动的通道。

    西汉一朝,匈奴骑兵经常侵扰汉朝北方郡县。

    马邑—平城一线时有战争发生。汉初,匈奴占据“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黄河以南),包围马邑,韩王信投降匈奴,匈奴趁机引兵南逾勾注塞,进攻晋阳。

    汉高祖刘邦在条件不够成熟时率兵北击匈奴,结果招致“白登之围”,这一历史事件,便发生在马邑—平城道上。

    由于此道军事价值非同一般,汉武帝曾两次经由该道,一次是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经雁门关,出平城,北登单于台(今内蒙呼和浩特市西);另一次则是天汉二年(前99),汉武帝祭祀恒山等均行此道,巡游全国。

    “是又如何?”

    “既是从平城方向来,多半是从幽州出发。在幽州又有如此数量的精锐匈奴骑兵,除了率骑兵谒幽州的左贤王,也没其他可能了。”

    “如今局势,你既知我乃匈奴左贤王,还仅率几十骑来见我,不怕我杀你?”于夫罗笑到。

    “叛乱的是休屠各等部,又不是左贤王。世人皆知左贤王你是去幽州助朝廷平乱的,自不是反贼。”张辽不紧不慢到。

    “就凭这些,你就敢前来?万一我为了救父王,随其余几部一同反汉呢?”

    “以左贤王所率骑兵,也可知您并无反意。”

    “此话何解?”

    “我自勾注塞上关左贤王行军,尽皆是轻装上阵,又速度颇快。如此情形,不像叛军所为,倒像有急事要赶回去。”

    “更何况,我见左贤王军中还有我军骑兵装束之人,应是公孙将军派来的吧。”张辽望着于夫罗,笑到。

    “观敌料阵,张从事好手段!”一道声音自于夫罗身后匈奴骑兵中传来。

    只见一文士装扮的年轻人策马前来,其左右则是两少年将军。

    这三人,便是被派来协助于夫罗营救羌渠的云汜,赵云,夏侯兰三人。

    “公孙瓒将军麾下云汜云子归,见过张从事。”云汜拱手道。

    “雁门张辽张文远,见过云先生。云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张辽回礼道。

    “你识得我?”

    “助皇甫中郎将打破黄巾的墨家弟子,自是识得。”

    “不过小名!这二位是冀州常山国义军头领,前来护我周全。”云汜指着赵云二人介绍道。

    “赵云,赵子龙。”

    “夏侯兰,夏侯文轩。”

    张辽自是与二人一一见礼。

    “文远是哪年生人?”

    “建宁二年(169年)生人!”

    “那你与子龙同岁!”夏侯兰喜道。

    张辽,赵云二人相视一笑。

    几人交谈间,云汜也对这位年轻的从事有所了解。

    张辽出生于并州雁门郡马邑县,其家乡位于汉朝的北方边陲,人习戎马,畜牧於野。张辽本是聂壹(马邑之谋的发起者)的后人,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为张姓。

    张辽出生时,塞外的胡人已经在檀石槐的统治下而变得非常强盛。因此,张辽所在的雁门郡经常遭到胡人的杀掠洗劫。

    熹平六年(177年),雁门郡的军民曾与一些匈奴人联合反攻檀石槐,却大败而还,死伤惨重。张辽自幼就经历了大量的边塞战乱,少年时便成为雁门郡的郡吏。

    此次南匈奴叛乱,张辽因勇武过人被并州刺史张懿擢任为督军从事。

    “张刺史现在何处?”

    “与大军在进驻勾注塞的路上!”

    “文远前来探路?”

    “正是!”

    “叛军现在何处?”

    “自马邑往勾注塞方向来。”

    “是哪部前来?”一旁的于夫罗问道。

    “呼衍骨都侯部落,郎氏骨都侯部落,左南将军部为先锋。”

    “这三部大多分布在雁门郡周遭。”云汜说道。

    呼衍骨都侯部落分布在云中郡域郎氏骨都侯部落分布在定襄郡域左南将军部落分布在雁门郡域。

    “没想到郎氏骨都候也反了!”于夫罗怒道。

    “此人与你是何关系?”

    “算是我王叔!”

    “既如此,你们叔侄二人可以好好谈谈心。”云汜笑到。

    “此话何意?”

    “文远,张刺史准备如何应敌?”

    “自是依勾注塞之险!”

    勾注塞设于“雁门山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至关”。

    勾注塞,即今代县西北部太和岭上的铁裹门,因石峡呈黑褐色而得名。经人工开凿后,形成顶宽20米、底宽3米、谷长120米的壑口古道。

    “如此险地,确实易守难攻。”云汜看着周遭险峻山体,笑到。

    “若能在此埋伏,或能一战而定。”

    “埋伏倒是可以,只是如何让匈奴来到此处!”张辽说道。

    “怕是不易!云先生忘了马邑之谋了吗?”于夫罗道。

    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西汉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

    汉元光二年(前133年)六月,武帝听从大臣王恢建议,让马邑人聂壹与匈奴交,诱引匈奴进攻马邑。匈奴军臣单于贪马邑财物,以十万骑入武州塞(今山西左云至大同市西一带)。武帝以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为将军,率三十余万大军分别埋伏于马邑附近和代。军臣单于进军至距马邑百余里处时,发现牲畜遍野而无人放牧,顿生疑心,旋俘获汉巡边之雁门尉史,得知汉在马邑附近埋伏重兵,遂引兵撒退。汉兵追之不及,罢兵。将军王恢以闻匈奴兵多不敢出击而被诛。此后匈奴绝和亲,然关市尚未断绝。

    “这不是有你吗!到时候好好与你王叔谈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