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正好秋水微凉

第四章

    “叫李宅是我们本地人都这样称呼,我们家也不要药铺,本应叫顾家中药铺”彦青解释到,“如果是管望火楼的人送来的应该不会错了”“没有错,这是哥哥的字迹!”绣文展开信并坚定的回答,边看信眼泪也止不住地流着,一滴一滴全部印在了信上,字迹也变得越发模糊起来,“文文快别哭!你自幼读书识得字,快说给我们听听有什么好消息?”倩儿着急地问。

    “文儿,别哭!小心你的眼泪把信都染模糊了反而看不清”彦青心疼地安慰,赶忙递给了她一条青花手巾帮文文拭了眼泪。文文定了定神说:“没有寄错是哥哥来的信,他说汴京已失守,带了几路人马退到了靖州,现在已经与嫂嫂会合,可是嫂嫂现在有孕在身不能远行,所以哥哥恐怕要到明年夏至,嫂嫂生下孩儿才可方便上路,哥哥说父亲因汴京失守并弃城而逃,本应是大罪但是翰林司念他年岁已高,又是小官加之高祖曾有功建业,所以让父亲带功赎罪,而今他已带着家眷在建业安定下来,就让他掌管望火楼,父亲南渡而来身体各种不适,虽无大碍但再也不可车马劳碌,会派人来接咱们去建业,等明年重阳之前哥哥也会在建业与我们会合。”绣文重复完信上的内容兴奋地告诉大家,然而她完全没有注意到此刻彦青脸上的失落,彦青听完转过头去不语,只是背对着她默默地坐着什么也不说,绣文好像明白了些什么,走到彦青的面前小声说:“哥哥也说如果我在这里还适应,也可以不用那么急着回到建业,望火楼的人都是可以相信的,会定时托他们送饮食家用之物,待到我适应南方的环境等明年他到建业之时可一同前往,也担心我一个人去建业因不熟父亲外娶的新姨娘而生嫌隙,我这就回信告诉哥哥明年重阳节前再动身,你说好不好?好不好嘛?”绣文着急地拉起了彦青的手,彦青看着绣文只是轻声地回应“好啊”“文文今天都是好消息,就让彦青跟咱们一起守岁可好?”倩儿看这一动不动的两个人首先打破了平静。“好啊,你说好不好?”绣文回头问彦青。彦青定了定神轻声应“好啊,我今天带来很多面粉,咱们可以做沙鱼两熟我在书上看过,听说汴京有一个很有名的酒楼叫碧江楼,里面最有名的就是这种两熟鱼我还没吃过,今天咱们试试看如何?”彦青问。

    “嗯,这是一个好主意!父亲在翰林司的时候总会带一些好吃的回来给我吃,像什么:三脆羹,听说是三种山野时蔬制成的羹,味道很是鲜美;还有群仙羹其中有八味原料,味道更是绝佳!莲花鸭签油而不腻。”文文来了兴致补充道。

    “可是我还很想吃一碗每年生日父亲做的长寿面”文文忽然顿住了。

    “绣文!快别说了!现在让我们望梅止渴不成?”周全笑着赶紧打断文文的话。

    他这一问惹得贾绣文破涕而笑,大家全笑了,终于屋子里充满了过年的气氛。

    “倩儿,今天可以试着做假河鲀怎样?”绣文问。

    “听你的”倩儿看到渐渐展颜的绣文答道。

    彦青抬来了面粉,倩儿去准备厨房用具,周全跑去生火,绣文像一只蝴蝶一样在厨房里飞来飞去忙来忙去怎么也停不下来。绣文把面粉铺到竹板上,先是洒下淡淡的一层,倩儿将活好的面团一个一个排成队放在板上,绣文用剪刀先将捏好的面团剪出鱼鳞的模样,最后用枸杞和芝麻装点一番,终于一个假熟鱼做好了,彦青全程都在学着做并安静地看着绣文,“倩儿让我去蒸面吧。”文文道,“好吧,小心不要被烫到了!”倩儿应声。话还没有说完,绣文就抬着一整竹板的“假熟鱼”奔向了厨房。

    “我自幼在贾府长大,文儿待我如姐妹,从未让我受气,如今我见你待文儿真心好,她也过了及弁之年,如果还留在汴京文儿也是要出嫁了”倩儿小声地对彦青说。

    彦青害羞地低下了头,又看了看在厨房正在忙碌的贾绣文很认真地说“我是真心待文文,原本是今年到汴京去赶考,谁知万物有变只好留下看祖屋也好有个安静的环境好生读书,如果明年绣文回到了建业,我也去找安阳向父亲请求”彦青低头细语。

    接着他又补充道:“父亲如今在安阳做起了香料的生意,一家人很和乐,如果我与绣文,总之一边读书等待赶考一面打理香料生意也不会让绣文受委屈。”

    倩儿听完彦青这番话感动得眼泪留了下来道:“我虽然不是贾征哥,但是也知只有一条是要不得的,就是文儿绝对不能受了委屈,否则我也是难安!听你这样打算就心安起来,终是你没有负了她,如果夫人有灵她也算了却一桩心事,只是你的这些话文儿她知道吗?”

    “还没有来得及说,我想找一个好机会再与她道得明白”彦青回答。

    说话之间绣文从厨房端着做好的“假熟鱼”出来了,看着安静的两个人疑惑地问:“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在说我的坏话呀?”然后眼睛笑眯眯地望着顾彦青,彦青转过话题说:你们知道吗?本来这条街起初都是李宅的,李家人很精明早年是盐商,后来海运发达做起了香料、丝绸、香印等生意,并把这条离湖边略远的小街全部买下再放租,起先这条街也叫李家巷,文儿的母亲在汴京亡故,李父太伤心便不想留于此地迁于建业,此宅从此荒废又想思念亡女之时好有处悼念,所以一直没有转于他人,无心打理租出去的门店、铺子,加之后来湖边各街陆续兴旺起来邻里们都搬去湖边了,这条街就从此寂静了,我家父因为是早买此铺子,他既舍不得旧屋暂时也不想将中药全部运到安阳,所以我才留下看守的。”彦青说。

    “知道你们没有说我坏话好了吧?快尝尝好不好吃”绣文说。

    “怎么少了一个?有一个空位置是不是让周全吃了?”倩儿问。

    “这你都知道!真真是冤家!”周全从外屋跑进来冲着倩儿说。

    “这还用猜吗?一转眼就真真摆在明面儿上了,除了你还以有谁?还躲起来吃?不怕在外面把耳朵冻掉?”倩儿故意装作生气的模样笑着对周全说。

    众人听完都笑了,吃完了除夕团圆饭,彦青拉着绣文走到院子里,他手里拿着一张红红的牛皮纸,用几个竹条固定好,将那红色的牛皮纸封在竹条四周,将一根红烛剪好烛花放入灯笼正中心,瞬间红红的灯亮了起来,彦青将它举高,贾绣文一边看他的巧手做红灯一边惊叹道:“彦青!你可真厉害!从前都是哥哥从街上买回的红灯,没想到你竟然会亲手做一个!”彦青看着绣文高兴的样子也很开心的答道:“我可是这条街上最会巧活儿的书生啊!所以你最好不要离我住得太远,免得我又做什么新鲜物件你可看不见啦?也就没有办法送给你了。”

    “也可以不用送给我,可以送给别的姑娘。”绣文轻声说,脸上略带着不悦。

    彦青放下手中的灯笼走向绣文深情地说:“哪里舍得送给别的姑娘?这是为了你才学的,只是为了你,只有为了你!”

    绣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劲儿地点头。

    彦青一边提着点好的灯,一边领着绣文朝桂花树丛深处走去,绣文顺着灯光抬头望着溶溶的月色,彦青看着绣文那张被红烛映得同样红扑扑的脸,脸上还带着浅浅的笑,他觉得这是今晚最美的月光。绣文望着那轮明月祈福许愿,因为她知道此时明月之下,哥哥与父亲一样是安好的,明年她也会见到新出生的小侄儿或小侄女,有什么比新生更让人有所期待吗?而此时一切对于绣文来说都是新生,一切如新的开始,文文回头看了一眼彦青,彦青淡淡地笑着对视于她,此刻他没有再逃避。

    冬去春来又一年,又到了芳草萋萋连天涯的春天,古街的桃花今年开得异常的灿烂,绣文每天起得很早,因为彦青会最早将清晨第一枝沾满露珠的桃花儿放置她的门口,绣文每天一开门就打开了春天。

    小院中的桃花风一吹如桃花雨纷纷而下,文文在绣楼里一边读书一边学着绣花儿也会给哥哥写小笺。

    “文文!听说北街有一间绣坊,有一位绣娘很会绣牡丹,你想去看看吗?听说春天来临女儿家都要有新衣裳。”彦青在楼下轻声地问,小院很幽静既便彦青的声音不高,绣文也可以听得到那熟悉的声音。

    “好啊!我想去看看”绣文从阁楼上走了下来。

    他们顺着小街北路来到了彦青所说的绣房,彦青说的没错这里一定有一位巧手的绣娘。“你怎么知道这里有一间绣房呢?”绣文好奇地问。

    “母亲每年春天,特别是暮春之时都会到这里做几件新衣服,我有时会帮她取,听说你很喜欢绣牡丹,不如今年春天就在这儿做一身绣着牡丹的新衣裳?”

    “嗯”绣文一边欣赏着墙上挂着的各式绣着花儿的绸料,一边往绣房里面走去,只见墙上有各色不同的绸缎,有月白、青花、桃红、郁金各色都挂满墙上,这时候一位身着皓月淡白罗裙身形纤瘦的妇人缓缓走了出来,她的这条裙子更是与众不同,裙花边用淡紫色镶成一圈,并在下摆绣成淡竹叶,袖口还用金丝线封口,每一个裙摆之处都有一条双线缝密,这样细节完美的手工让绣文想起母亲留给她的那条牡丹罗裙,再看那妇人的脸庞,虽然年纪稍长但是岁月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印记,头上插着蓝凤钗白皙的脸上略施胭脂,弯弯的眉毛下也是一双楚楚动人的眼睛。绣文心里默念:“一切都是淡淡的,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美。”

    “你就是文儿吧?叫我绣娘就好了”

    彦青看着绣文有点走了神儿,赶紧拽了拽她的袖子,绣文才反映过来说道:“嗯,小女名叫贾绣文,您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绣文疑惑了。

    听到贾绣文三个字,绣娘定住了,怔怔地看着她,眼晴从头到脚细细打量:与绣娘一样的罗裙,手中紧紧握着淡紫色的手巾,细细的眉毛下一双美丽并闪着光的眼睛,绣娘忽然不语了。

    彦青见状越发一头雾水,心想若是我第一次见绣文感觉仿若画中人,怎么今天绣娘也是真真定住了?于是赶紧打圆场说道:“第一次见绣文是不是都有一种仿若隔世之感?好熟悉和亲切?”

    “好一个仿若隔世!却是今生!”绣娘故作镇定答道。

    接着一边上下打量一边自言自语:“我知道你会很美,怎会出落得如此大方?”然后回首急问彦青:“她不是叫文儿吗?怎会叫绣文?叫贾绣文!”

    彦青也慌了神儿更是难解,连忙将绣娘拉到一旁并叮嘱文文四处随便走走,对绣娘说:“姨娘可曾忘了?您从未问过我她姓字名谁啊,您这一看一问之间会把她吓到了。”

    “你之前说李宅有人入住就是这位姑娘?”

    “正是”

    “你说有一意中人也是这位姑娘?”

    “正是”

    绣娘不说话了心中自责:是啊,早就应该猜到是贾绣文,也不应该将姑娘吓到,彦青如此喜欢的姑娘正是她,也许缘分早该注定。”

    绣娘定了定神,缓缓地走到绣文面前只是眼神离不开她的脸说道:“彦青都告诉我了,说你特别喜欢牡丹,还让我绣一件牡丹花样式的紫色罗裙给你,你也可以叫我李绣娘。”

    “牡丹我没把握可以绣得那么好,可是彦青冬月之后带来了一副梨花儿的画,我照着绣了几次,如果是月白的绸子配上这淡雅的梨花儿也是衬你的。”绣娘细细一边打量文文一边说。

    原来彦青都安排好了,只等待着一个春天可以呈现出这般惊喜。

    绣文看着绣娘忙问道:“你也姓李?那这条街上李家都是本家,你听说过李沁芸这个名字吗?”

    听到从贾绣文嘴里说出李沁芸三个字,绣娘不语了强打起精神道:“听到是听过,可是从未见过,我也是李姓应该是本家。”

    绣文望着绣娘一动也不动的看着她,直到被彦青拉回到小街上。绣文低头不语一直走到李宅的门口,小声地问彦青:“绣娘长得很像母亲”转回头把脸靠在大门的木板上说:“母亲出嫁前应该也轻扣过这扇门吧?”转身就进入了小院,小院深深很快不见了绣文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