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开创盛世大明

圣人之论

    “您又说笑话了...”朱雄英咧着嘴笑笑。

    他知道,泥腿子是老爷子自谦的说法,他能说,别人不能认。

    可话说回来,他出身低是真的,历代开国之君没有比他出身更低的了,可要是说他没文化,这肯定是不可能。

    当年穷的裤子都露腚了,还都咬着牙上过两年私塾的人,谁敢说他是泥腿子...

    更别说后来要饭的时候,为了听先生讲课,愣是趴窗台听了半年的墙根。

    想到这,朱雄英又皱着眉头问道:

    “皇爷爷,可孙儿觉得他们讲的没什么用呀,大学士们逐字逐句的把一句话掰开了揉碎了给孙儿讲学”

    “孙儿就纳闷了,圣人当时讲这些话的时候想过这么多吗”

    “况且,孙儿觉得,如今儒家显学,学子乃至官员独尊孔孟,孔夫子就不说了,可孟子的许多典言颇为....呃...颇为大逆不道...”

    “他的治国之道,驭民之术甚为浪漫,有些不切实际,如此亚圣之名,未免有些名不其实”

    “就好比那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个臣子说出这样的话,难免有僭越之嫌...”

    “此例一开,如官员士绅等,借此裹挟民意,持威于上,那是要办他们还是不办他们?办了,君主不免刻薄,留下千古骂名,可若是不办?那不更助长此等风气?以后官员各个如此,以批驳君主为荣,抨击帝王以博取清名,那我大明的天下,是君主和百姓的天下,还是士绅官员的天下?”

    话还没说完,朱标勃然大怒:

    “放肆,孔孟门生遍布天下,如今在朝官员哪个不是圣人门徒?此话传将出去,天下还怎么看待我朱家?”

    “尔才读了几篇文章,几部书!就在这里狂犬吠日,歪解圣人典籍,今日孤如不好好调教,我大明就要出一个混账了。”

    说着,站起来拉过朱雄英,伸手就要往屁股上揍,却被朱元璋拦住了。

    他是尸山血海杀出来的人,尽管岁数大了,但是身手也比养尊处优的朱标好的多。

    抬起手腕一搭一放,就让朱标来了个趔趄,甚至还有功夫朝朱标的屁股上轻轻的来了一脚。

    朱标委屈的看了眼朱元璋,谁知道老头儿眼皮子都不夹一下,拉着朱雄英坐到自己的膝上:

    “咱大孙哪说错了?啊?那些个遭瘟的文人,嘴上仁义道德,肚儿里尽是男盗女娼,咱还禁过孟子呐,咋?你也要揍咱?”

    “想揍咱大孙?咱还活着呐!你王八羔子想反了天不成?有能耐再碰咱大孙一指头让咱看看!”

    朱元璋低头看向朱雄英,他脸上的表情有些古怪,说不出是期待、平淡还是愠怒。

    他问道:

    “那咱大孙的意思是孟子说的不对喽?”

    “没有的事...”朱雄英咧嘴笑着: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这句话孙儿深以为然,可...”

    朱雄英又摇了摇头:

    “可是这话,我们能认,他们却不能说!”

    “他说这话,跟在皇帝脑袋上拉泡屎有什么区别...”

    听着朱雄英的俏皮话,朱元璋笑个不停,又轻轻的在他的屁股上拍了一巴掌:“狗崽子,笑话起爷爷来了...呵呵呵...”

    “哪敢...”朱雄英又笑着摇摇头,瞥了一眼旁边一脸哑然、憋笑憋成猪肝色的朱标,接着说道:

    “其实孙儿觉得,儒家一直在走下坡路...”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董仲舒为首的公羊儒学又糅合黄老、阴阳,讲究九世之仇,尤可报也,那时我天朝读书人,还尚有文人风骨。另,有汉一朝,以仁孝治天下,以三纲为本,五常为行,限田,薄役,对此孙儿深以为然”

    “但自宋以后,儒家门徒就变了味儿,士大夫阶级把持朝政,享乐脸朝前,国忧脸朝后”

    “虽说有文天祥和辛弃疾等人不计利害,以家国为先,不计个人得失,可这些又有多少人呢?”

    “大部儒生官员都是尸位素餐,狗苟蝇营,只计较个人利益”

    说着,拉着朱元璋的手,轻轻摇了两下:

    “以至到了如今风气坏了,吏治就会不清,吏治不净,就会有人甘冒风险中饱私囊,截留国帑以谋私利”“这还是好的,更甚地方上的官员,仗着天高皇帝远,官商勾结,欺民害民等事不绝于耳”

    “若非如此,我大明立国之初,皇爷爷也不会行大杀重戮,借以澄清我大明的吏治”

    “不过如此,非圣主明君不可行也,以孙儿看来,皇爷爷秉国的一些政策,颇有敢为天下先,气吞万里如虎的魄力,孙儿以为,就连秦皇汉武,在一些方面也不如皇爷爷...”

    最后就是一记大马屁送上,不但老爷子听得眉开眼笑,就连一直绷着脸,一副要吃人样子的朱标脸色也缓和了下来。

    朱雄英看着朱元璋嘴上说着不敢当,但是脸上明明显示一副你小子说的对,咱就是这么个人!

    紧接着老爷子口风一转:

    “咱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秦皇汉武咱是不敢比,咱是泥腿子,可泥腿子当了皇帝,那就得给全天下的泥腿子做主,自古以来,都是官员管着百姓,没有百姓可以管官儿的规矩,可咱,就非这么办了。”

    “咱准老百姓告官,那是因为官儿做久了,就不免会出些混账虐待百姓、欺君误国

    官员烂一点,天下就要烂一片,到这个时候,咱不给做主,谁给?

    指望你这爹?嘿,当了几年太子,就忘了自己啥出身?净顾着给那些遭了瘟的说话!”

    朱雄英看了眼满脸尴尬的朱标,心里有些腹议。

    他这个爹哪有人家说的那么仁义厚道,心也黑着呢!

    不过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来看,二代皇帝确实需要一个仁德的人设,不过仁德可压不住桀骜不驯的开国武将。

    空印案和胡惟庸案不就是他办的吗?

    一些跟太子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官员武将都被打成了胡党,借着老爷子废除宰相,加强集权的大风,在朝中与太子不甚亲近,跟藩王往来过从甚密的勋贵大臣,都给赏了个坟头。

    怪不得,二叔朱塽,三叔朱棡,就连雄才大略,桀骜不驯的四叔朱棣,在他爹活着的时候,都不敢对太子的位置有丝毫的觊觎。

    不过朱雄英也知道。

    老爷子对他还是非常满意的,满朝文官爱戴,武将敬服,就连手握重兵的藩王,在朱标面前也跟个乖宝宝似的。

    更为难得的是,他对于几个弟弟是发自肺腑的爱护,丝毫没有嫉贤妒能。

    对于做父亲的来讲,不管如何残暴,杀人如麻,但是也绝对不希望看到儿子们为了大位闹得刀光血影,兄弟阋墙。

    想到这里,朱雄英摇着朱元璋的手臂撒娇道:

    “哎呀,皇爷爷,父亲也是为了您的名声着想嘛!”

    谁知道这句话更是火上浇油,朱元璋又冷笑一声:

    “呵,咱用得着他狗拿耗子?他是咱爹?...”

    朱雄英听得目瞪口呆,朱元璋却收不住话头,仍旧瞪着眼骂个不停。

    最后还是朱标实在吃不住了。

    朱雄英从小受老爷子马皇后的溺爱,无法无天惯了,所以他一直扮演严父的状态,可再依着老爷子骂下去....

    孤大小也是个太子!以后还有什么威严管教儿子。

    可是也不能生硬的打断老爷子的话.....挨骂总比挨揍强。

    他暗暗叫苦,突然灵机一动,赶忙向朱雄英出声道:

    “雄英,刚才你皇爷爷问你的话你还没说完吧?君前奏对岂有半就之理?还不接着跟你皇爷爷奏报?”

    说完,还眯着眼睛看了一眼朱雄英,威胁之意尽显,大有你不赶紧岔开话题,我出去就把你胖揍一顿的意思。

    这一招果然有效,老爷子赶忙说道:

    “对,大孙,你接着说,你都咋想的,跟咱说说!”

    朱雄英一时呆住了:耶?老爷子思维这么跳跃的吗?赶紧整理了下思绪:

    “呃,皇爷爷,孙儿记得,汉书有云,汉宣帝刘病已教导太子有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孙儿深以为然,自秦商鞅变法以来,我中华便以法治为驭民之策,治国之本”

    虽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以我中华国情来着眼,从来都是外儒内法,儒皮法骨,针对不同的时局,有时重教化,有时重刑律。”

    “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孙儿没有不尊圣人的意思,但孙儿以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实乃谬论,不过是那些儒生为了自己当官的利益,强辞罢了。”

    圣人典章自然是好的,教导做人的道理,为官的操守,引人向善,可时局不同,国情不同,孙儿身为皇储,将来...呃...如若照搬治国,恐怕...呃...恐....呃”

    “孙儿拙见,请皇爷爷斧正”

    朱元璋嘴上不说什么,可是眉眼中的欣慰是掩盖不住的,连在一旁竭力保持严父的朱标也是满脸赞许。

    最后连马皇后都夸奖道:

    “大孙就是聪明,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道理...”

    说完又扭头看向朱元璋:

    “重八,吃饭吧,耽搁了这么长时候,再不吃粥就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