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开创盛世大明

太子论

    朱元璋喝了口粥,点了点头,眼里的赞赏是藏不住的。

    ‘哎,咱老朱家的种儿就是好,随咱!小小年纪就是个有主意的,要是再好好培养,咱就算是死喽,有标儿和咱大孙,大明最起码也可以再兴旺一百多年...’

    看着他眼里的赞赏,朱雄英又想起了尘封的记忆,这让他有些徊惶。

    老爷子是开国之君,开国之君心性最是坚韧,盖因为吃过的苦,受过的难非常人所能想象。

    从苦难中寻欢乐,绝望中找生机,是家常便饭。

    而自己没有这份经历,对于很多事情,也没有底。

    他又皱着脸看向旁边的朱标。

    这个古往今来号称地位最稳固的太子,在老爷子的咒骂中生无可恋,如今像是一个傻子似的坐在那里。

    他能力绝强,而且老爷子十分信任...

    历史上和他有相同待遇的太子,刘据,李承乾,胤礽,后期都是因为父辈的猜忌,满朝大势倾轧,已至没有善终。

    他会给大明一个晴朗的明天吗?朱雄英心里也没有底。

    朱雄英又扭头看着朱元璋,目光透心而去,他突然看穿了老爷子内心的恐惧。

    他最害怕的就是他亲手缔造的大明帝国,没有平稳的传至后世子孙,害怕大明会像秦朝一般二世而亡。

    为此,不辞辛劳,每日睡不够三个时辰,定下的制度,周密到了极致,更是在太子死后,以迅雷之势清扫了朝中所有具有威胁的人。

    不过现在想来,半边儿多半不是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不然也就不会放任藩王成尾大不掉之势,撒手人寰。

    他或许有私心,为了让大明能够传至千秋万代,能够让朱家的天下永远稳固牢靠,可是作为老爷子的孙子,看到老爷子这么无私的奉献,他实在不忍无动于衷。

    看到朱元璋在吃饭的时候,还从内衬拿出了个奏疏在看。

    朱雄英眼睛一红,终于忍不住了,慢慢走到他身边,小手轻轻的按在老爷子的肩膀上按摩着:

    “皇爷爷,您不用那么累,听父亲说您平常睡觉不过三个时辰,时间长了,您这身子可怎么得了啊...您这才刚过五十,头发就已经白了这么多了...”

    “朝中养着那么多的官儿,不能让他们光吃饭不干活不是...实在不行,父亲和孙儿也能帮皇爷爷分忧分劳...”

    “嘿,咱大孙长进了,知道心疼咱了...”朱元璋大嘴一咧,扭过头攥着朱雄英的小手,把朱雄英搂着自己怀里:

    “嗯,大明才刚建国,事儿多,朝中的官儿嘛,有些事他们能办,可有些事,只能咱亲自来...”

    “至于你嘛,现在最要紧的事是读书,书读好了,咱再累也高兴着呐!”

    接着,他又从袖子里拿出一张手帕,擦了擦朱雄英的小嘴儿,问道:

    “吃饱了吗?吃饱了咱让人送你去文华殿,要好好读书,咱得了空就去看你...”

    “皇爷爷,孙儿吃好了”

    洪武朝对太监的要求极其严苛,吃饭的时候,太监和宫女是不能进屋的,都在门外伺候,有什么事儿喊上一嗓子就能听见。

    乌泱泱的站了一群人,朱元璋的贴身太监朴仁勇(这字念pu),朱标的贴身太监秦无用,朱雄英的贴身太监赵墩子和一大帮子的人在外边垂手而立。

    朱元璋中气十足的朝门外喊了一嗓子:

    “内小胖子,给咱进来!”

    外边朱雄英的贴身太监墩子听见一哆嗦,赶忙进屋趴在地上,头磕的很低,带着点颤音儿:

    “皇爷您吩咐”

    “去,送咱大孙上文华殿,记好喽!咱大孙病刚好,伺候的时候小心着点儿,敢出丁点儿的差错,咱扒了你的皮!”

    “等等”还没等墩子回话,朱元璋又说道:

    “呃...这样吧”老爷子略微一沉吟:

    “抬咱的锦辇去,四周多糊上着点,背着点儿风!”

    朱雄英有些无语...

    天爷,这么大热的天儿,本来就穿的多,再背风,那不就是个蒸笼吗?

    张嘴就要拒绝,可还没说话,朱标的话就跟了过来:

    “父皇,朝廷自有制度,如此,恐朝中非议,如果...不如坐儿臣的辇,再者,我朱家的子孙,如此柔弱,将来如何能担当大任?”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呲呲牙后又琢磨了一下才说道:

    “嗯...你说的也有理...”

    有外人在场的时候,朱元璋一向十分注意朱标的面子。

    朱雄英也点点头:

    “是呀!皇爷爷,您在宫中都是腿儿着,孙儿怎么能做辇呐!”

    “父亲说的对,我朱家子孙,当从风雨中来,走向风雨中去...”

    想了想,他又说道:

    “记得皇祖母说过,您当年打濠州的时候,腿上中了两处箭伤,还身先士卒的往城头上冲,跟您比,孙儿这算的了什么...”

    濠州,是朱元璋事业的第一步,兵微将少,人困马乏。兵马围城五天,愣是没打进去。

    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上阵,一手大刀,一手圆盾,第一个冲上了城头。

    那一仗打的很艰难,守城的元军一箭射在了他大腿上,差两寸,命根子就没了。

    朱元璋有些哑然失笑,他伸手捏着朱雄英的鼻子:

    “嗨,哪能跟我们那时候比,那时候,不拼命就得饿死,哪能跟现在比,咱是打天下的皇帝,将来你爹和你是坐天下的皇帝...”

    “咱拼命是为了啥,不就是为了你们吗?”

    接着他又摇了摇头:

    “不想坐辇就不坐吧!”

    “咱也老是觉得,在自己家里头,去哪都让抬着像什么样子,死人才让人抬呐”

    他百无禁忌,说话也向来没有什么忌讳。

    文华殿,洪武八年建成,在大本堂的基础上加盖了前殿,前殿是朱标接见官员和平日处理政务的地方,而后殿文渊阁,前身便是大本堂。

    宋朝时候皇子读书在资善堂,而到了大明,还没开国,朱元璋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专门建立了此处,明初的宫廷藏书和小皇子读书都在这个地方。

    总工程师和总设计师是大明堪舆风水专家刘基。

    文华殿在东,五行属木,四象青龙。

    所以整个文华殿的宫瓦都是绿色的,房檐屋脊上的雷兽也不是宫廷常见的朝风、狻猊,更多是以青龙为主。

    朱雄英从后宫往前殿走,这一会儿功夫,天已经见亮了,东边橘红色的太阳微微露出来了点缝隙,被日头照在身上,朱雄英感觉有些暖洋洋的舒服,不由的呼吸都顺畅了些,只不过脸色还有些苍白。

    深呼吸了两口,早上宫廷里的空气很清新,朱雄英焕然一新,早起的后遗症都轻了许多。

    一路走来,碰到的太监和宫女不是趴在地上就是扭头面向墙壁而立。

    与此同时,朱元璋和朱标也打了个饱嗝,从坤宁宫往勤政殿走去。

    这条路,十年如一日,爷俩早就熟的不能再熟了。

    走着走着,朱元璋的脚步慢了下来,回头对朱标问道:

    “刚才咱大孙说的那些话,你咋看?”

    “呃...”朱标沉吟了一下:

    “虽言语尚显混乱、章句也不甚通顺、为人且不知进退、论调亦不免偏颇...”

    看见朱元璋一瞪眼,朱标赶忙接着说道:

    “不过以此年纪,能有这般见识,已经实属难得,如稍加雕琢,我朱家,又得一璞玉之才”

    “与我朱家三代来说,资质堪称上佳”

    “不过年纪幼小,又是跟着...额...言语之中,显得锐气过盛,戾气盈溢,尚需打磨,不然将来御下难免刻薄...”

    朱标说话有个毛病,喜欢谁都是先贬后扬,先说缺点,再讲优点。

    但是如果谁能让朱标一个劲儿鼓劲儿,撒了欢的夸奖,那就要小心了,朱标肯定是心里憋了坏要整死他。

    上了朱标红黑账的,目前,还没有见到有人活着。

    从朱标的话来看,朱标对于朱雄英还是褒扬居多,将来要做皇帝,自然不能是个好好先生。

    道学君子压不住下面的人心鬼蜮,魑魅魍魉。

    但是从小是老爷子和老太太带大的,受老爷子的影响,性子有些凉薄,将来多半是个刻薄寡恩之君。

    这也是事实。

    朱元璋嘬了嘬腮帮子,面色不善的看着他:

    “嘿,你小子是越来越不像话了,又呲哒咱,当着和尚骂贼秃?”

    接着又跟朱标调笑道:

    “你也看见了,咱大孙可不得了,再敢跟你爹没大没小,咱废了你,让咱大孙接班!”

    朱标报以苦笑,也不知道说什么,正在这时,朱元璋的话又传了过来:

    “标儿啊,你给咱生了个好大孙,有咱,有你,有咱大孙,咱大明起码能兴旺一百年”

    “咱忙,你以后处理政务的时候时不时要带上他,不然,真被那群遭了瘟的教坏了,你哭都没地儿哭”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眼瞅着老爷子说正事儿了,朱标脸色肃然,一拱手:

    “儿臣遵旨”

    话说另一边,朱雄英穿过了前殿,文渊阁已经肉眼可见的戳在前面。

    上课是在后殿文渊阁旁边的一个偏殿里。

    到了门口,洪武朝规定,太监没有听课识字的权力。

    所以墩子离着门口还有老远的地方就站住了,点头哈腰的说:

    “殿下,奴婢就在这儿候着,殿下有什么事情吩咐奴婢就成。”

    他大约十八九岁的年纪,操着一口宣府那边独有的北方口音,圆圆的脸上显得十分纯真。

    摆摆手,朱雄英大跨步的走进了屋子。

    霍大的一间屋子,摆的满满当当,几张长腿的方桌,边角刨的溜圆,连一根毛刺都没有,走近了看,光滑的能照出人影儿。

    而剩余的地方都被放了些书架,先生的桌案在最前方的位置,整体布局倒是与后世上课一般无二。

    说是读书,其实就是读书,平常和几位小藩王,读读书,练练字,顺便跟几位要就藩的王爷打好关系。

    不过也就这么几年,从六岁开始,十岁结束。

    依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皇长孙十岁立为皇太孙,君臣名分便会定下。

    等到了那个时候,会专门从朝中御史台国子监太学等挑选讲经说史的先生、侍读和伴读。

    不过那个时候,其实读书是次要的,主要的是给皇太孙培养朝中的班底。

    现在文华殿读书的皇子并不多,最大的是十四岁的潭王朱梓(zi),年龄小一点的就是鲁王朱檀(tan)和蜀王朱椿还有湘王朱柏,分别十三岁和十二岁,再小一点的豫王朱桂和汉王朱楧,最小的朱植目前才六岁,还没有王爵。

    朱元璋的规定,朱家子孙起名字,偏旁部首要有金木水火土,到最后实在想不起来了,实在没有的就造字。

    加上朱雄英自己,目前在文华殿读书的也只有八个人。

    天色尚早,先生们都还没有来,这几位皇子都在桌子上趴着昏昏欲睡。

    授课的时间和上朝一样,过了五更天,从卯时开始,酉时结束,晌午会有吃顿饭和休息的时间。

    不过路线跟上朝的有些不同。

    都从从午门进,经五龙桥就到了奉天门,上朝就到地方了,朱元璋平常朝会就在这个地方,大朝会了露天听政,小朝会一般是在奉天门后边的奉天殿。

    可是到文华殿还要从奉天门走左顺门,会多走一些弯路。

    是以小皇子们都在趁着这个宝贵的时间打会儿瞌睡。

    朱雄英看过去,因为起的早,都是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包括最喜欢读书、后来有蜀秀才之称的朱椿也是一副死了爹的样子。

    该说不说,朱元璋的基因不错,四方大脸也显得很气派。

    娶妻娶贤,纳妾纳色,几位后宫的娘娘不说倾国倾城,也是标致大方。

    所以这几位皇子模样都是不错的。

    看见朱雄英进来了,几位昏昏欲睡的皇子脸上才显露出几缕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