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之主从四合院开始

第724章 不想进步

    山羊胡严董爆料道:“关了好些海峡东岸、西岸的人在那,去年被抓的好几个头头就关在那里了。”

    年轻人唐经理嘿嘿笑道:“这样的事情应该暴光出来。‘神秘人’可能还不知道呢。”

    瘦弱中年人孙老板咋舌道:“你这是怕瑛国人死的不够多呐!”

    唐经理自有道理,“不是我心眼多坏。有一就有二,指不定还有多少没曝光的呢。”

    确实如此,瑛国人在港城养了几千号人从事情报工作。

    像大东电报局要是说他们没有为瑛国军情处做事情,别人也不信。

    持怀疑的态度,星辰公司的海外分公司在处理一些重要消息的时候都会用密语。

    与其被镁国人监控,还不如选瑛国人好,这是李铭没有全力对付瑛国軍情处的缘由。

    而且瑛国在港城的力量没有被太过于削弱,其他势力都得低调着点,整个态势较为稳定,有利于李铭的隐藏身份。

    几千里外的京城。

    这半个月来也是平静了很多。

    7月28日跑路到航空学院的几百号人在多方督促下,从8月2日开始陆续返回了学校。

    上万人的学校,去掉这两年毕业离开的人,其实还有几千人名义上的关系是还在学校里,几百号人真不在的话也不算什么。

    这些人是比较顽固的,他们都回来了,也就表示彻底的团结了,所以在意义上算是比较重要。

    知道大事不好了,5名风云人物都低调了下来,开始做自我批评,可惜已经晚了。

    各大学校也都表态欢迎宣传队前来指导工作。

    红星轧钢厂因此又接到了任务,继续抽调优秀工人参加宣传队。

    临时主持轧钢厂工作的聂副主任很是头疼,“小铭,这次你那个火腿肠分厂也出一些人。”

    “总厂出男职工,火腿肠分厂出女职工。”

    “刚好火腿肠分厂扩招了3000人,不会缺工人了。”

    已经回到京城的李铭同样头大,“火腿肠分厂的人以前大部分都是家庭妇女,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啊。”

    “要是咱们派去的人水平太差的话,会丢了我们轧钢厂的脸。”

    “为数不多的几个还可以的人,都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这回的任务看着不像十天半个月就能完,眼看着可能要好几个月呢。”

    “她们要是走开了,估计火腿肠分厂的生产会受到严重影响。”

    聂副主任愁眉苦脸道:“一个学校就要派几十个人去,几十所学校都要派人去。”

    “我要是真的再找出1000多名骨干力量派去了,估计我们轧钢厂的生产也一样会受到严重影响。”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次的任务时间会很长。

    待在学校里的軍训团的人有的已经一年了。

    李铭懒散的坐在沙发上,“这个任务是挺艰巨的。”

    聂副主任透露道:“完成好这个任务,我当主任的事就稳了。”

    李铭是支持聂副主任上位的,开动脑筋帮忙想办法。

    “咱们要不从这几年退休的老同志里选一些身体比较硬朗的。”

    “上面也没要求我们一定要选派在职的工人,让这些退休老同志发挥余热也挺好的。”

    “几百个人应该还是能挑出来吧?”

    聂副主任眼前一亮,“嗯!这个办法应该可行。”

    “经历过旧社会的老同志更能给现在的年轻人讲一讲当年的不容易。”

    “让那些小年轻们好好的接一接地气。”

    这不是聂副主任的大言不惭,这半年来就是这么认为的。

    李铭又建议道:“趁还有时间,咱们可以把他们集中起来培训几天再派过去。”

    聂副主任补充道:“上级要求的是19号开始派人去。”

    “我从‘青花’那里喊几个人回来,给还没去的人传授一些经验。”

    李铭笑嘻嘻道:“您这个办法好。他们去了半个月了,工作经验也是有一些了。”

    “这个麻烦事算是解决了。”

    聂副主任感慨一声后又问道:“你真不想当副主任?”

    这下轮到李铭愁眉苦脸了,“您就是打死我我也不愿意。”

    “天天开会,我这人最烦开会了。”

    “心情烦闷了,我这才找您请几天假,打算出去溜达一圈散心。”

    聂副主任过滤掉抱怨之言,劝说道:“这样的机会不多。”

    李铭坚持道:“我还年轻,让我在基层多锻炼锻炼吧。”

    刚刚20出头的年龄,确实很年轻,聂副主任也就没再劝了。

    “那就随便你了,我就改支持其他人了。”

    李铭好奇问道:“都有谁想进步呀?”

    聂副主任没好气道:“不是谁都像你一样不想进步。”

    李铭笑着糊弄道:“我是基础不够扎实。您应该也会担心我走太快了,骄傲自满的摔跟头了。”

    刚解决了难题,聂副主任心情不错,“那几个副组长、科长,都有在活动。”

    关系熟,李铭问的也直接,“以后会是哪位副主任分管人事工作?”

    聂副主任也交底说道:“我是倾向何副主任的。”

    “至于何副主任他能不能成事,那是他自己的事”

    李铭附和道:“有您的首肯,何副主任也算是稳了。”

    聂副主任谨慎道:“就怕哪里杀个程咬金出来。”

    有因公殉职的蔚主任的例子,上面也不是没有可能又调一个人到轧钢厂。

    不过这个时间点较为特殊。

    不只是轧钢厂要抽调干部职工,各家单位都要抽调人员组成宣传队,空降和外调干部的几率比较小。

    谈完事情,李铭悠哉悠哉的回保卫科。

    最近他的顺心事比较多,比如像是火腿肠分厂的巡逻保卫任务结束了。

    这件破事折腾了他两个月,让李铭一直分身乏术。

    请假休息几天的事情,厂里也同意了,他带娄晓娥去澳洲玩的许诺可算是可以实现了。

    为此,他还要先忽悠好周晓白。

    李铭回到保卫科开上小货车去找周晓白。

    城西的创新技术研究所。

    在制药厂上中班的周晓白和罗芸也回来帮忙审核各个生产大队的‘校舍维修计划书’。

    罗芸手里拿了一份材料,“这家生产大队是不是得到了暗示?报过来的计划只要60块钱,这么节俭!”

    张海洋否认道:“我没有把李铭的计划说出去。也可能是他们的桌椅、校舍是比较好的吧。”

    罗芸反驳道:“看了那么多材料,我也是心中有数的。按其他家的来讲,维修资金应该是要100块钱。”

    周晓白插话道:“你看完了给我看一下,我们要严格审核。”

    “要是出了问题,市里文教小组的人又会来找我们的茬。”

    罗芸不以为意的说道:“小铭会把他们辩驳得哑口无言的,照样灰溜溜的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张海洋佩服道:“理论这块,我是真的服了李铭。”

    “有的文章,我也能完完整整的背下来,但是过几天就记不全了,或者背得磕磕碰碰的。”

    “他倒好,拈手就来,混插着不同文章的不同段落。”

    “他们厂里居然没有让他去参加积极分子的大会。”

    周晓白心里暗自得意,微笑着解释道:“小铭把名额让给了其他人。”

    “他说他只是记性比较好,学习思想还没有别人积极,去了也是名不副实。”

    辩论,李铭是最不怕这一点的,上门来的都是找虐。

    早两年的时候,有各个主管部门的各种规定,有各种流程限制着,这笔钱不可能是由研究所来负责。

    现在不一样,已经打破了各种条条框框,各部门说的话统统不顶用。

    听喝是给主管部门面子,不听的话主管部门也没辙,单纯的命令是没有用的,只能靠各种协商、协调、做工作。

    这笔大额资金,李科长显然没有给主管单位面子,他自己管着。

    有时候,李铭觉得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他做事情更方便了许多,想一出是一出,没有规章制度能对他加以制约。

    当然,他还是一贯的谨慎作风,尽量按原有的章程来办事,少一些扯皮的事。

    他自己捐的100万元,是没有相应的章程规定的,所以他决定自己来监管和执行,免得又被人挪走用掉了。

    财政紧张是从上到下都紧张,挪用的事情数不胜数。

    比如,各个大学的‘天’与‘地’在这一次的协商谈判里,有一条就专门提到,‘未发放的补助、工资及时补发’。

    截留的经费有一部分还在账上,有一部分是用来制作武器防具弹药之类的花掉了。

    又比如突然冒出来的新项目,动员去乡下的宣传费用,包括组织开会、租用礼堂、印刷传单、新增粮食补助等等,全都是要花钱的。

    京城给的标准是按实走人数每人5毛钱计算,10万人的话就有5万元的宣传费用。

    预算里肯定没有这个项目,经费必然是要从其他地方挪一挪。

    越挪越乱,越理不清,最后就是一笔笔糊涂账。

    李铭缓步走到研究所的后面的大殿,“审核得怎么样了?”

    周晓白抬起头,欣喜道:“你怎么来啦!”

    “我要去火腿肠分厂,绕路过来看看。”李铭回话的同时也朝房间里的其他几人打着招呼。

    由于制药厂是下午14点交接班,骑自行车过去要1小时,也就是12点多就得出发。

    夜里22点下班后,周晓白和罗芸直接住在了制药厂的集体宿舍。

    周晓白会有好几天见不到男朋友,“你要好好上班。”

    李铭微笑道:“我去火腿肠分厂就是为了监督施工进度。”

    因为电话有人旁听,男友又经常口无遮拦,周晓白不爱给火腿肠分厂打电话,“也要注意安全。”

    “我做事向来是安全第一。”

    李铭又对众人说道:“我明天要去津城出差几天,你们有没有想要买的东西?”

    周晓白惊讶道:“你要去津城出差呀!”

    “有个小任务,去几天就回来。”

    李铭实际是准备去澳洲,和聂副主任请的假是去津城玩,有空的话会去火腿肠生产设备的厂家看一看。

    保卫科长的身份,厂里的人一般不会多嘴细问他的具体行踪,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轧钢厂清理队伍的韵动还没结束呢。

    有家里的言传身教,周晓白没有多嘴问是什么任务,能说的以后自然会告诉她,自家男人在私底下的时候其实挺爱显摆嘚瑟的。

    罗芸衣食无忧,“我没什么要买的。”

    张海洋经常东奔西走,“我也不需要。”

    小透明一样的袁军、郑桐俩人没啥零花钱,“我也不用。”“我也不用。”

    李铭站到周晓白身旁,“都不用带,那我还可以轻松一点。”

    罗芸示意道:“不对吧!晓白还没有说呢?”

    周晓白随口说道:“我也不需要买东西。”

    罗芸笑道:“我是说让他给你带礼物。”

    周晓白秀了一下手腕上的精致女表,“哪来那么多礼物的事。”

    这是李铭从港城弄来的石英女表,没有商标,表盘里有一行小字‘巾帼不让须眉’。

    周晓白母亲也是一款石英表,没有额外加字进去,每天的误差只有几秒钟还不用经常上发条,丈母娘十分满意。

    对于周晓白的手表,作为闺蜜的罗芸早发现了其中的特殊,不过手里存款不够多,没好意思开口让李铭帮忙买一只。

    “好吧。估计不用你说,小铭也已经想好了。”

    李铭避而不答,微笑道:“麻花那些土特产肯定会带一些回来,到时候人人有份。”

    “审核了多少份计划书了?”

    张海洋回话道:“3300多份,有600多份需要打回去让他们修改一下。明天应该可以审核完成了,”

    李铭叮嘱道:“需要修改的计划书,你安排人送到具体的生产大队,并且讲明白问题所在,免得那些生产大队又搞不明白。”

    “下乡的人还是走出差补助。”

    张海洋不担心那些哥们儿不去,现在除了时不时欢送66和67届的人去东北、去蒙省,平常没啥事,闲得慌的四处溜达。

    “我会抓紧时间的,争取开学之前修好门窗桌椅,至于修房顶等9月雨水少了再修。”

    李铭并不着急,“慢工出细活,只要在入冬之前做好都行。”

    张海洋说出自己的顾虑,“我怕后面没有人帮忙,66和67的人已经去了好几批农场、农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