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负天

第三十三章:二日游超生贵道

    此时太宗却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罗二走后,他磨磨蹭蹭的随着朱太尉、崔判官二人来到了幽冥背阴山。

    只见那山凸凹崎岖,极为险峻。又有荆棘丛丛藏鬼怪,石崖磷磷隐邪魔。阴风飒飒,黑雾漫漫,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岭不行客,洞不纳云,涧不流水。

    岸前皆魍魉,岭下尽神魔;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

    直把那太宗吓的脚步蹒跚,寸步难行。一路全靠朱太尉、崔判官二人保护,几乎是拖曳而行,方才过了那险地。

    而后又是阴山背后的一十八层地狱,听得崔判官介绍,心中惊惨。但是感觉到身上的“功德金光”,忽然又生出了勇气。

    太宗心道:“朕为马上天子,十九岁领兵,南征北伐,东挡西除,苦历数载,尸山血海也都趟过。”

    “你这一十八层地狱听的恐怖,然朕有窥基大法师的‘功德金光’护体,必然不敢加于吾身,有何惧哉?”

    这心态一变,看事物自然不同。只是想到了“善恶有报”四字。

    过得一十八层地狱又来到奈河。

    只见那奈河阴气逼人寒透骨,腥风扑鼻味钻心。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

    奈河上有三座桥,金桥、银桥和破桥,破桥才叫奈何桥。

    好在有桥梁使者引着太宗,从金桥而过。

    这金桥走的是有权有势之人,银桥上走的是忠孝贤良之辈,公平正大之人。

    大多数人走的却是一座桥长数里,阔只三皻,高有百尺,深却千重,上无扶手栏杆,下有抢人恶怪的奈河破桥。

    这三皻是多少呢,不过三个拇指和食指分开量物的距离。

    这奈河桥可谓是幽冥地府最可怕的地方。过奈何桥的阴魂徘徊不敢上桥,基本都是被守桥的鬼吏打上去的。

    桥既破又窄,就算小心翼翼也可能被桥下的铜蛇铁狗拽下去。

    一旦掉下了奈河,那就只有一个魂飞魄散的下场。魂魄没了,这个人就彻彻底底的死了,转世投胎之类的就彻底和他没关系了。

    幽冥背阴山只是路难行;

    一十八层地狱能够挨过刑法也就过了;

    唯独这奈何桥,真是个随机杀人的夺命场啊!

    太宗心里惊惶却又默默悲伤。他悲的是大唐子民死后都要来此一遭,悲的是自己身为人王,却对此无可奈何。

    过了奈河恶水,血盆苦界,又到枉死城。

    “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只听得乱哄哄的鬼叫。

    太宗听叫,心惊胆战。

    只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恶鬼都往他这处涌来。

    正在手足无措间,只觉得一道金光飞到了他的身边。

    太宗转头一看,差点落下泪来,原来罗二调息完毕,辞别了地藏王菩萨,运转化虹遁法飞遁而来。

    太宗急急一把拉住罗二的手,口中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表达。

    罗二宽慰道:“无妨无妨,适才得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召见,贫僧已向菩萨禀报了陛下之事。”

    “菩萨点头应允,陛下必可顺利还阳。一切都在贫僧身上。”

    太宗闻言,又捏着了罗二的手,心下稍安。

    众人转头看向枉死城,听崔判官介绍,这枉死城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

    要问幽冥地府要钱钞盘缠何用?无他,贿赂鬼神也!

    方才叫嚷之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没于太宗之手。

    又言道要太宗给他们些钱钞,才得放开道路。太宗空手到此,那来的钱钞。

    正窘迫着急间,只见罗二上前。

    罗二挥手洒出点点金黄,尽是“功德金光”。

    点点“功德金光”落入那些枉死的阴魂身上,只见他们的魂体瞬间凝实,面现安详。

    罗二又承诺回到阳间,陛下定然会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众鬼闻言,又得了“功德金光”,俱都拜退。

    崔判官在一旁咂舌不已,恨不得抢上去与众阴魂一同受那“功德金光”。太宗见他如此作态,惊疑问之。

    崔判官答道:“这‘功德金光’实乃是极其难得之物,不但万法不侵,还能万劫不朽。”

    “这些枉死的阴魂受了一点“功德金光”不仅能凝实魂体,还可受功德庇佑转生富道,托生到好人家。实乃是有福啊!”

    太宗又问这“功德金光”从何而来。

    崔判官答曰:“功德乃天地所授,不受任何外力干涉。多少神仙千万年积累也就是几十上百点。哪里听过像‘佛子’这种用法。”

    “此次‘佛子’为了护持陛下,可谓是代价太大了。”

    太宗闻言,心底暗暗下定决心。

    他二人哪里知道,罗二这十多年来,慈安堂、极乐堂、菩提堂那个不是活人无数,助人无数,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更是无穷无尽。

    虽然不尽是罗二亲力亲为,但开拓之功,功不可没也。

    此举也正合了“有心为善,虽善不赏”的天道。故而功德之力源源不断,凭此炼成的“功德金光”也是罗二的一张护身符。

    这也正是地藏王菩萨对他高看一眼的缘由。

    出了枉死城,众人上了平阳大路,飘飘荡荡来到“六道轮回”之所。

    只见那腾云的身披霞帔,受箓的腰挂金鱼,僧尼道俗,走兽飞禽,魑魅魍魉,都奔走那轮回之下,各进其道。

    又听得崔判官介绍这六道轮回:“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

    太宗听说,点头叹曰:“善哉,真善哉!作善果无灾!善心常切切,善道大开开。莫教兴恶念,是必少刁乖。休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

    崔判官送太宗直至那超生贵道门,拜呼太宗道:“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

    “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又向罗二再三叩拜只是不语。

    罗二见此微微一笑,只是一指点在其眉心,只见一道金光渡入,崔判官立时便气势大为不同。边上的朱太尉羡慕不已,却又不敢开口讨要。

    至于那贵道门之事,也让罗二有所明悟。“尽忠的超生贵道”,太宗的“忠”是何处体现的呢。

    按照一般意义来说,他是开国的皇帝,杀伐无数;

    又有那“玄武门之变”,背上了杀兄逼父之名;

    更不是说他忠于那个教派。

    罗二的理解,这个“忠”便类似于宫亭庐君给他讲解的那个“善”,正是太宗结束了乱世,开创了这贞观盛世,才被评定为一个“忠”字。

    过得贵道门便是渭水河边,太宗回望来时路不胜唏嘘。

    太宗握着罗二的手,道:“此番多亏窥基大法师护佑,若不然朕必然不可幸免!”

    罗二对曰:“陛下起于乱世,百战定邦,又励精图治才有这贞观盛世。”

    “我大唐万民方能安享太平。如此自然得上天庇佑,贫僧定会保得陛下安宁。”

    太宗感叹曰:“前事种种,朕已看得分明,又得崔判官多次叮嘱。这幽冥地府的意思莫不是让朕大兴佛教,劝人向善,倡导因果报应。”

    “崔判官言说水陆法会,一则可超度那无主的冤魂。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

    “二则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方可使朕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又道:“道理朕都懂。然而如此行事手段,也不知是出于谁人授意,实在是让朕不行也得行呐!”

    罗二闻言,心下一动,对曰:“陛下贵为大唐皇帝,当知这天下事天下人方能定。虽说令出于上,然势必要各处官员照章执行,若是无人执行,或是故意歪曲,那无令也胜过有令了。”

    “人皇如此,阎君如此,佛祖、道祖、玉帝皆如此。”

    太宗道:“此事朕亦深有体会,这皇宫大内也不过就是几百、几千个人,几十、几百间屋子。皇命出于门下,若是能得众权贵欢喜,便是皇命,若是不能便也出不得这长安城。”

    又道:“先前当阎君之面,大法师讲那阳间人王、阴间鬼王之别,父皇乃开国之君,亦是人王。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罗二见话题落到了实处,言道:“当位者为人王,不当位者也仅仅是个普通的阴魂罢了。”

    太宗闻言,倏然一惊,忙到:“朕深感窥基大法师恩德,为朕加得二十年阳寿。然寿终之后,岂不是要落得与父皇、皇兄同样下场?”

    罗二大有深意的看了太宗半晌,将身上“功德金光”催到极盛,屏蔽周围。

    “陛下还阳后若有暇,不妨多查阅一些上古典籍。”罗二回道。

    “就贫僧所知,上古时期,这人间的帝王被称为‘人皇’而不是‘人王’,且有‘绝地天通’之说。若是陛下有心,还是有转变的可能的。”

    言罢,也不等太宗反应,便化作一道金光回到了皇城内的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