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负天

第三十四章:论人皇与天比高

    大明宫太宗寝殿内,时间已是过了二个昼夜。三位国公依然顶盔贯甲,全副武装的守卫在旁,门口太后、皇子并众大臣等的早已心焦。

    忽而只见金光一现。

    太宗口中喃喃念着“人皇、人皇”之语,已是睁开眼来。

    罗二俯身,查看太宗情况,又谢过三位护卫的国公,宣布太宗顺利还阳。

    太后闻言抢上前来,见得太宗果然醒转,气色亦大好,只是还有些迷离。连声喊着“南无阿弥陀佛”,一面深礼谢过罗二,一面急宣太医入内进安神定魄汤药,又安排粥膳。

    太宗连服一二次,方才返本还原,知得人事。

    当日天色已晚,众臣请太宗归寝,各各散讫。罗二自回灵感寺不提。

    太宗一夜稳睡,保养精神,直至天明方起,抖擞威仪。

    太宗上金銮宝殿,聚集两班文武,山呼已毕,依品分班。只听得传旨道:“有事出班来奏,无事退朝。”

    那东厢闪过徐茂功、魏征、王珪、杜如晦、房玄龄、袁天罡、李淳风、许敬宗等;

    西厢闪过殷开山、刘洪基、马三宝、段志贤、程咬金、秦叔宝、胡敬德、薛仁贵等;

    一齐上前,在白玉阶前俯伏启奏道:“陛下前朝一梦,如何许久方觉?”

    太宗言说幽冥地府、十代阎王、泾河龙王诬告之事,再讲那背阴山、一十八层地狱、奈何桥、枉死城之惨,最后说到六道轮回、水陆大会及窥基大法师护法还阳之功。

    众臣闻此言,无不惊奇连连,无不称贺。遂此编行传报,天下各府县官员上表称庆。

    太宗传旨赦天下罪人,再查狱中重犯。特赦死囚回家,拜辞父母兄弟,托产与亲戚子侄,明年今日赴曹,仍领应得之罪。

    又放还、配婚宫中老幼宫女三千。

    自此,内外俱善,天下无一人不行善者。

    出榜招僧,预备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榜行天下,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

    又出招贤榜,招人进瓜果到阴司。引出刘全、李翠莲夫妻的糊涂事。

    那李翠莲因夫妻间的几句口角忍气不过,自缢而死。撇下一双儿女年幼,昼夜悲啼。刘全也不知是什么想法,居然不顾儿女家业,宁愿舍命进瓜果到阴司。

    刘全服毒自杀,阴魂顶着瓜果,径至森罗宝殿。见了阎王,将瓜果进上。

    阎王大喜之下顺便查验生死簿,发现他夫妻都有登仙之寿,急差鬼使送回还阳。却发现李翠莲归阴已经三月有余,尸首无存。

    阎王竟然说唐御妹李玉英,今该促死,可借她尸首,让李翠莲还阳。便就让鬼使活捉了御妹李玉英的阴魂,将李翠莲的阴魂推入御妹李玉英肉身。

    最后太宗知道御妹李玉英已死,肉身被李翠莲所占,也只得将御妹的妆奁、衣物、首饰,尽赏赐了刘全,就如陪嫁一般,又赐与他永免差徭的御旨,着他带领御妹回去。

    他夫妻两个,便在阶前谢了恩,欢欢喜喜还乡。

    罗二得闻这刘全、李翠莲夫妻之事,顿时只觉观音张扬、地府霸道,手段粗糙,连一点点的遮掩都不顾了。还不知道太宗私下里会如何惊惧暴怒。

    太宗深感罗二大恩,从宝藏库取金银一库,在晋昌坊买到城里军民无碍的地基一段,周围有五十亩宽阔。在上兴工,起盖寺院,名“敕建大慈恩寺”。不过一月,便大体建成。

    待诸多杂事理顺,太宗夜召罗二进宫。

    一路天空乌沉沉的,不见星月。唯有各处禁卫铁甲铮铮,防御森严。

    进得大明宫过了东西上阁门,来到紫宸殿。紫宸殿也称天子便殿,日常皇帝读书,私下议事多在此殿。

    见礼赐座后,太宗再次感谢罗二的慈悲恩德,言说大慈恩寺之事,意欲请罗二住持该寺院。

    罗二推说自己年轻德浅,推荐自己上师灵感寺住持大可老和尚,住持大慈恩寺。太宗恩准。

    太宗又言御妹李玉英之死,只是怪她福薄。

    罗二言道:“自从‘人皇’断绝,‘人王’即位,所谓天地人三界,人界便大失权柄。山神水神归天庭,城隍土地入地府,‘人王’只管凡间事,还有人曹在掣肘”

    太宗听得手掌青筋暴起,言道:“朕亦查知最后一任‘人皇’帝辛,江山易主,祭祀断绝,恶名千古,死无葬身之地。”

    罗二哈哈大笑道:“陛下乃马上的皇帝,此事无需贫僧多言。陛下只需想想前几日的地府之行及超生的贵道门,便自有决断。”

    “贵道门有何讲究?”太宗问曰。

    “六道轮回乃天地所设,不为一家一姓而存。尽忠的超生贵道,陛下的‘忠’在何处?”罗二答。

    “‘忠’者敬也。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何须敬哉?”

    “只是,天地感念陛下结束乱世,天下一统,活得生民百万,使天地循环得以延续,方才有了这一个‘忠’字的评价。”

    “‘忠’者敬天地,敬万民也。”

    太宗闻言豁然开朗,笑曰:“窥基大法师这二十多年的布置,朕已尽知之。只觉恢弘大气,尽是慈悲仁德。不知大法师可有平生之愿乎?”

    罗二闻言,微笑站起,曰:“贫僧出身微末,深知民生之苦。虽然入了佛教,修为小成,然依旧视自己为人。”

    “平生之志仅在敬天、理地、保人皇、佑万民!”

    时有殿外惊雷乍起,须臾大雨落实,一股清新秋雨的气息扑入殿中。

    太宗也被这清新的气息感染,立于罗二身旁同看大雨。

    大雨声中,太宗大声问道:“大法师观朕,可为‘人皇’乎?”

    罗二恭敬答道:“贫僧读史,自三皇五帝以降,便只有秦皇、汉武与陛下有此可能。以现在天庭、地府之势,往后也就没有了。”

    太宗听闻罗二将他视为堪与秦皇、汉武比肩的帝王,甚是得意。也未深想最后一句的意思。

    拉着罗二的手道:“朕欲与大法师结拜为兄弟,日后同心协力,力求恢复这三界该有的秩序。”

    罗二闻言笑曰:“固所愿尔!既然结拜,陛下日后便称我为罗二便是,也可时时提醒,我还是个人。”

    心中想到:“皇帝过几日又会与我师傅玄奘结拜,这下算不算坐实了我与玄奘的兄弟情分。”

    二人就着这秋雨,请天地为证,结拜为兄弟。

    结拜之后,二人感情更为亲密。太宗讲着大内秘藏的上古秘闻,罗二讲着各大教派与天庭之事,不觉直到天明……

    大朝会。因月前招僧榜出,天下多僧俱到。

    太宗传旨,着太史丞傅奕选举高僧,修建佛事。

    傅奕闻旨,即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

    其言立足儒法,言佛教不讲人伦、好逸恶劳、逃役免税、争夺君权、夷犯中华五条大罪,有理有据,气质铿锵。

    太宗闻言,遂将此疏掷付群臣议之。时有宰相萧瑀,出班与傅奕论辨。最后宰相萧瑀指着傅奕言:“地狱之设,正为是人”。

    一句定音。

    太宗召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问:“佛事营福,其应何如?”

    二臣对曰:“三教至尊不可毁,不可废。”

    此言正合太宗与罗二之谋划,遂暗定三教并举之国策。

    太宗着魏征与萧瑀、张道源,邀请诸佛,选举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坛主,设建道场,众皆顿首谢恩而退。

    自此时出了法律: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

    晋昌坊大慈恩寺,方丈内院。住持方丈大可老和尚高踞法座,一名疥癞老僧与之对坐,二人于方丈室内商议良久。

    而后,疥癞老僧出,与待进的罗二互行佛礼。

    待罗二坐定,大可老和尚笑问曰:“窥基吾徒,可知方才那人是何根脚。”

    罗二无奈,自从这“敕建大慈恩寺”开工以来,大可老和尚但凡说到罗二,必然以“窥基吾徒”四字开口。

    若不是大家都是出家人,只怕“窥基我儿”都叫出来了。

    “上师如此问,莫非是灵山来的菩萨?”

    大可老和尚哈哈大笑,道:“窥基吾徒不愧是才智超绝之人。此人便是那领了如来法旨,负责西天取经的观音菩萨。”

    “是西天取经,不是东土传法么?”罗二问曰。

    大可老和尚又是大笑,曰:“窥基吾徒果是一针见血。她只负责西天取经,东土传法不是已经有老僧与法明和尚了么!”

    又得意的道:“我这密宗大唐祖庭‘敕建大慈恩寺’都在长安建成了,还有她什么事!”

    “不知这西天取经有何具体章程?”罗二问

    大可老和尚问道:“窥基吾徒,你可知道你那玄奘师傅,有如来佛祖座下弟子‘金蝉子’转世一说?”

    罗二道:“确实有所听闻,然不知实情,请上师解惑。”

    大可老和尚满意点头,道:“灵山确有金蝉子此人,也确是奉法旨转世而去,具体时间约在汉末之时。我密宗专为护教弘法所创,老僧并非久驻灵山。此事非我亲眼所见。”

    “据观音所言,这玄奘便是金蝉子的第十次转世。向西天取经便是他的宿命。”

    “老僧很是与她争辩了几句,然这取经人的首位还是得属金蝉子所有,她亦无权更改。”

    “还好窥基吾徒,你提前落子,并得法明和尚首肯,以玄奘大弟子的身份,参与西天取经是没有问题的。

    说完还瞟了罗二一眼,很是有些悻悻之色。

    罗二故意叹了口气,不语。

    大可老和尚又说道:“窥基吾徒,你万不可以为金蝉子来头很大,这西天取经便是一场宣传、走个过场,仅仅为他回灵山铺路而已。”

    “观音可是准备用他的噱头来一场大清洗的。要知道,这金蝉子的前九世便是死在了取经路上。”

    “哦?”罗二异道:“如何清洗?”

    大可老和尚不屑道:“还不是那老一套,拿些长生、正果之类的说辞引诱那些无知野妖。”

    关于这一点,罗二深以为然。

    唐僧肉确是没发现什么特殊的效果。

    罗二又道:“还有呢,这西天之路,只怕不止有野妖吧?”

    大可老和尚惊疑的看了罗二一眼,道:“窥基吾徒,你虽然已修得‘注神体’菩萨境,然修炼时日尚浅,是从何得知这西天路的情况?”

    罗二自知失言,回道:“这有何难哉,看这观音菩萨在长安的一系列动作,又是泾河龙王,又是幽冥地府,又是唐朝皇帝的。”

    “她这么大动作,要说只是为了几个野妖怪怕是小题大做了吧。”

    大可老和尚点头道:“窥基吾徒,果是智谋超凡。这观音的动作确是太大,很难瞒过有心人,不过她也无需满什么人。该知道的皆在配合,不该知道的也是无所谓了。”

    言罢,大可老和尚跟罗二讲了一个他知道的妖猴故事。

    那猴出身在东胜神州,不知哪里学得的本事,占据花果山水帘洞为妖。骚扰凡间、抢夺龙王、扰乱地府、聚集妖属好几万口,自立为王。

    后为天庭招安,又嫌官小,反下界去,自号大圣。天庭一次征讨不利,采用绥靖之策,再次将妖猴招安。

    妖猴不知深浅,又是偷摘王母蟠桃、偷吃老君丹药,还扰乱了一届蟠桃大会,搞的天庭众神怨声载道。

    天庭派出十万天兵进剿,擒拿妖猴,诛灭众妖。

    妖猴修得神通,斩妖台上雷劈火烧却伤他不得。

    后被老君装入八卦炉,煅炼七七四十九日。不想妖猴果然厉害,居然蹬倒八卦炉,脱身走了。

    而后从兜率宫一路闹到了灵霄殿,玉帝招来如来佛祖方才将其收服。如来佛祖将妖猴压在五行山下,又用真言贴将其封印,命土地同五方揭谛共同监押。言说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

    到如今已有半千年矣。

    最后说道,这猴妖便是观音的第二个诱饵,专为引诱对其不满的神仙而设。

    罗二不解,这天庭的神仙诱下来又有何用,即不能杀,也不能俘,更加不能度入佛教。

    听大可老和尚讲解,才知道,这天庭的神仙有道家出身之人、有佛教出身之人,更多的却是如那猴妖出身的妖族。

    各妖受了天庭仙箓后,自身上天庭任职,而所余势力,依旧在下界割据一方。

    对于这些在西牛贺洲的势力,佛教很是头疼。既不能收,也不能剿,只能听之任之。

    现在,如来佛祖意欲东土传法,得到了玉帝并众仙官的支持。以猴妖为饵,便可名正言顺将上钩的神仙在下界的势力铲除。

    最后大可老和尚点出,此次西游取经,功果不在上灵山,而在一路荡平的妖邪。

    听的此处,罗二恍然大悟。

    暗道,怪不得脑海中《西游记》里,猴子每到一处,必会寻那里妖怪的晦气,且下手狠辣,能杀死绝不轻易放过。老猪这等憨懒的性子也是积极杀妖,大的捞不到,小的也不放过。

    罗二又问,除了这个猴妖,观音菩萨还有其他安排吗?大可老和尚只说还有两个天庭出身遭贬的妖怪,估计有些其他人的算计在其中。

    又让罗二多加小心,无需理会这几个妖怪之间的事情,以保全自身为重,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