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一世界

第三十章 初战告捷

    在长达半年的拉锯战中,我们已经通过侦查手段,摸清了民军的详细情报。

    民军总人数约为二十万上下,主要是由流民及百姓组成,除此之外,还有约二十万人的随军家属,和一些难民,这些人跟随民军一起行动。

    民军的武器装备比较杂乱,多数人手里只有锄头、斧头、草叉当做武器。

    民军有火炮,具体数量不详。

    也有一些其它火器,基本都是从明军手里缴获来的,数量不多。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人多装备差。

    在来的路上,我和武大山以及各军司令,就民军的特点,已经商讨出一个可行的战作战方案。

    正面交战,民军其实不难打,别说装备现代化武器的新军,即便是关宁铁骑,也能打的民军丢盔弃甲,如果能正面决战,我们是求之不得的。

    但现在麻烦的是,李自成很可能不会与我们展开决战,而是采用逐步后撤的方式,把我们引到盘丝网里去,然后围困包围,消磨蚕食,和上次战法一样。

    如果是那样,战争的时间会被拉长,我们会被拖入消耗战,这样对我们来说很不利。

    因为一旦我们实力出现受损,表现出弱点,朝廷可能会撕破协议,趁机搞我们。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李自成一旦觉察到获胜无望,可能率军逃跑,钻进山里去。

    要知道,民军的要害就在李自成,不除掉他,民军就永远不会解散。

    所以我们制定了一个,非常冒险的计划,要把李自成彻底解决。

    计划是这样的,武大山率领一万人的部队提前出发,从西边向李自成的后方穿插,占领红水镇北面的方里村,并在治谷河与浊谷河之间设防,堵住李自成的后路。

    而我则率领其余部队,从正面大举进攻,吸引李自成注意力。

    我们约定了时间,武大山必须在第三天中午到达预定地点,并完成布防,第三天我将发动总攻,直取李自成大营。

    为了有足够的行军速度,我把所有的骑兵,包括我的卫队,都调给了武大山,还给他配了两台车载自动枪,五门新式火炮,二十名掷弹兵。

    此次出征的掷弹兵,已经重新进行了改编,减少了人数,更换了新式武器。

    武器换装成新式掷弹筒,就是之前我们买下的发明,手持式炮弹抛射器,经过一些改进成了现在的掷弹筒,现在的掷弹兵实际充当小口径火炮使用。

    手榴弹作为基础武器,下发到每一个士兵手里。

    在武大山开始穿插时,我命令部队向前开进,到民军阵地前展开。

    李自成这些日子可真没闲着,半年里他们在大平原上,挖出了密如蛛网的壕沟,建起了如林的石垒土堡,蜿蜒连绵直到视野尽头,看上去颇为壮观。

    有近六万民军精锐,此刻就隐藏龟缩在这片阵地中,等着我们钻进去。

    我命令部队,也开始挖堑壕,堆出胸墙,然后架起大炮向民军阵地轰击。

    五十门大将军火炮,轰鸣着发出阵阵怒吼,把沉重的铁弹石球,砸向民军。

    每天早饭结束后开始炮击,午饭时停火稍作休息,午饭结束重新开始炮击,黄昏时分停止,每天如此。

    虽然炮击的阵势很大,但实际杀伤效果非常有限,除开始那天,突然炮击打了民军措手不及,造成了一些伤亡外,后面就没多大效果了。

    尤其民军摸到炮击规律后,能够在炮击前提前躲避,所以再三天的炮击中,没对民军造成多大伤亡。

    直到第三天中午。

    这天早晨和往常一样,早饭过后开始炮击,中午时炮击停止。

    已摸清规律的民军,趁着停炮的空档开始放饭。

    一些民军士兵,利用这段空闲时间,爬出壕沟堡垒,在空地上晒太阳伸懒腰。

    他们不知道,我们已经提前放了中午饭,而且偷偷把十门新式火炮拉上了前沿。

    三百名重甲突击兵,带领着五十支突击队,已潜伏在胸墙之后。

    停火十分钟后,六十门新旧火炮突然猛烈开火,轰击民军阵地。

    正在吃饭放风的民军被打了措手不及,无数人被炸死炸伤,其余人扔下手里的饭,狼狈的逃回了掩体中。

    在炮火的掩护下,重甲突击兵带领着突击队迅速出击,冲向民军阵地。

    民军士兵被炮击吓破了胆,都缩在壕沟里不敢探头,突击部队几乎没遭受抵抗,就攻进了堑壕之中。

    这时老式火炮停止开火,新式火炮向前延伸射击,继续轰炸民军阵地纵深。

    突击队杀进堑壕,立刻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两名重甲突击兵带领。

    这些身着重甲的强壮士兵,如坦克一样在狭窄的战壕里推进,用霰弹枪和刺刀,杀死那些敢于挡路的人。

    在重甲突击兵身后,跟着精锐士兵,携带转轮卡宾枪,手榴弹进行作战。

    突击队员互相掩护,交替射击,沿着战壕一路推进,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有民军的尸体。

    重甲突击兵装备的盔甲,实战效果出奇的好,民军的弓弩火枪,即便顶着射击,都无法伤害到盔甲中的人,所以一开始,战争的走向就是压倒性的。

    民军眼见重甲兵刀枪不入,手里还拿着半米长的刺刀,完全被吓怕了,争先恐后的往后面跑,但是战壕狭窄,前面逃跑的,被后面人堵住,情急之下就爬出壕沟,想要从上面逃命。

    此时我们的大部队,早已经压到近前,枪盾兵在前掩护,步枪手在盾牌后,从容的开枪射杀爬出堑壕的民军。

    突击队沿着蜿蜒的壕沟攻击前进,步兵组成散兵线跨过壕沟,从阵地表面推进。

    只用了两个小时,李自成苦心经营的防线,就被全部攻克,在此驻防的六万精锐,死伤无数,剩余残兵向北溃逃而去。

    吴三桂把部队带到后方安顿好后,马不停蹄的又跑了回来,赖在指挥所不走,嘴上说是为了随时听取作战命令,实际上就是为了看看我们怎么打这一仗。

    他可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眼光十分毒辣,军事事务是瞒不过他的。

    自从新军开到,他就已经大致摸清了我们的兵力。

    在他看来五万多人的部队,面对一个六万精锐驻守,沟壑丛生,密布堡垒的坚固阵地,几乎没有正面进攻取胜的可能。

    但是我们却明确告知他,会在短时间内正面攻破敌人,所以他很好奇,我们怎么解决眼前的难题。

    此刻战果一出,吴三桂惊讶之情溢于言表,脸色都略微有些发白,他可是眼睁睁看到了全部过程,尤其是新式火炮的威力,给他的震撼十分强烈。

    他还偷偷让自己的副将,跟随运送伤员的民夫,去数抬下战场的尸体,想知道我们的损失,结果更加惊人。

    新军总共只抬回了四十名伤兵,无一人阵亡。

    唯一一位重伤者,还是被己方突击队投出的手榴弹误伤。

    吴三桂在听取手下报告时,惊的把手里的茶杯都掉了,对阵六万人,战损比打到几乎零,这是他不能想象的事情。

    他从军征战多年,绝对算得上一员沙场老将,所以他十分清楚,这种规模的战斗,打出这样的交换比,意味着什么。

    对于吴三桂的震惊,我非常满意,这正是我需要的。

    军中有许多高级将领曾劝我,让我赶走吴三桂,否则我们的军事秘密,很可能会被他窥探。

    但是我没有那么做,反而大方的允许他,自由的随处参观,甚至允许他参加高级作战会议。

    开会时,他就静静坐在角落,警觉的听取每一个人的发言,从不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

    有一次开会,我主动问他:吴将军,对于我们的计划怎么看啊?

    他只是简单回答说:“下官无意见。”就再不开口。

    很多人不理解我这么做的意图,实际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他,把我们的真实实力,报告给崇祯皇帝,最好能再添些油,加些醋,这样说不定崇祯一害怕,会和平交出政权。

    虽然这想法有点不切实际,但万一呢?如果崇祯他足够聪明,或身边有个足够聪明的大臣,说不定能理解,这种跨时代的技术差距意味着什么。

    至于武器上的机密,也不害怕,因为就算他看了,短时间也不可能仿造。

    因为我们的每一件武器,都包含着太多的次级技术,不一一攻克这些技术,就不可能完成制造。

    想制造枪炮,就得先炼钢,炼出合格的钢水,还要有能工巧匠,把钢加工成零件,最后才能组装成兵器。

    这还只是第一步,还要攻克弹药制造,这个更难,没有机器纯靠手搓,是无法满足消耗的。

    战法就更不怕,我们的战法是阳谋,说白了就是凭射程优势,拿大炮轰你,你知道也没办法。

    现代战争中,双方都知道火炮、导弹,该挨炸的,不是照样挨炸。

    所以就算他把看到的战法都记住,也无济于事,我们只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做一些细微调整,就能应付。

    当日战斗结束时已经是下午,由于担心夜晚行军会遭到伏击,于是命令部队扎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