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闻北伐

第21章 整军

    这一千匹布原是顾陆二家送给张健的,张健被王恬杀了了,顾陆二家转头就送给了王恬。

    王恬看着那将锦袍藏在身后的年轻士卒,笑了笑,跳下车,走到士卒身边,将自己的靴子也脱了下来塞到士卒怀里:“之前已经说了,要和诸位有福同享,这靴子便送给你,军营内只得穿军靴,来日再穿。”

    随后,王恬光着脚,走入士卒之间,挨个问他们的名字。

    士卒渐渐将王恬围了起来,在远处渐渐冷眼旁观的吴国兵也有些紧张起来,要是这时候有人对王恬下黑手,他们吴国可逃脱不了干系。

    王恬赤脚站在泥地里,在士卒的簇拥下,开始与士卒进行交谈。

    不同于站在大车上时还是以上位者高高在上的模样宣布赏赐,王恬如今脱下锦袍与靴子,穿着甲胄,倒愈发像一个士兵了。

    “可曾婚配?”“家中几亩田?”耳边的声音嘈杂,王恬却有种怡然自得的感觉。

    如今战乱时节,士族虽然清谈得少了,但那骨子里的高傲与虚无,还是让王恬感到一阵反胃。

    能和这些士卒们说说话,反而让王恬如鱼得水,让他在这个世界有了一些宾至如归的感觉。

    回答久了,腿都酸了,王恬干脆一屁股坐在里泥地了,箕踞而坐。

    王恬招呼着身边的士兵都坐下,随着士兵们一个个向后吆喝,一千八百士卒渐渐都和王恬一起坐在泥地上。

    只有几个离得远的,想看清王恬的样貌,才零零散散地伸着脖子站着,不一会也被周边人拉到地上坐着了。

    “明日,我再拿一千匹布出来,便在此处举行比校,看看诸位的武艺。吴国兵也一并来。”

    坐在远处没听见的,赶忙扒拉前面的人问清楚前面的情况。

    欢呼声以王恬为圆心,向远处扩散。

    明日比校,就算分不得奖励,看看热闹也是好的。更何况,这位年轻的吴国都尉,丝毫没有世家子的做派,更没有看不起他们。

    须知,即便是张健苏峻,都不喜旁人称自己为武将。武将都如此自贱,更何况底下的士卒呢?

    更何况,“当世庶族,望贵胄之一颦一笑,皆若天上”。

    以王恬的身份如此对他们,让他们获得了久违的认同与尊重感,甚至还有虚荣心。

    王恬也知道治军要恩威并施,要先威后恩,士卒才会感激。若是先恩后威,反而更多人会埋怨。

    但王恬一个十五岁的小子,哪里来的威。仅有的战绩,是杀了张健。而他们作为张健的原部下,不宜在此事上说太多。

    等哪天王恬把苏峻宰了,届时就算是苏峻的部下,也会感受到王恬的威了。

    还是任重道远。

    翌日,昨夜王恬亲自去找陆纳借了一千匹布,顺便邀请陆纳前来。

    陆纳今日果然还是没来,只派了顾济和陆节前来观摩。

    不来就不来吧,来了反而扫兴。

    第一场比校比的乃是射箭。

    王恬命人安排好箭靶后,每十步安排一个人击鼓吹号,以壮声势。

    每五个人一组进行比试,除了射的准,王恬更在乎的,是谁能拉最重的弓,谁能射的最远。

    要说射的准,儒生也行,但儒生的所谓博射,不过是“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到了战场上,一点作用都没有。

    王恬仔细地看着校场上的兵卒,这些人鱼龙混杂,想要挑些能人异士还真不容易。

    不一会倒还真给他盯出一个人来。

    只见那人身旁的四人以“大架”的姿势挽弓搭箭,而他却弯着腰射箭。

    大架即拉弓射箭的一种姿势。其动作特点是前、后肩平,两肘尖平,微抬小臂,放松手腕,保持手背与箭平;放箭之后,两臂对称展开成“大”字形。这种射姿用力均衡,舒展美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弓箭的威力。

    弯腰的姿势自然无法调动全身的力量,因此此人手上拿的并非重弓,但他射速却出奇地快。

    只有习于骑射的人才会采用此种姿势射箭。

    王恬看他已经射完,走到他身边,好奇问到:“你是北方人?”

    “回都尉的话,并州雁门孙卫。”孙卫惜字如金,不卑不亢。

    “乞活军?”王恬愈发好奇,能在吴中遇到一个并州人,可不容易。

    “我曾是李安西麾下,李安西东归时,士卒奔散,我便投了苏骠骑。”

    乞活军是八王之乱时原并州刺史司马腾带着并州百姓到冀州就食而形成的流民军,后来散落在中原各地抵抗胡虏。李安西即李矩,孤身在中原腹地抵抗胡虏,后收编部分乞活军残部。

    后来李矩终因南渡晋室无心北伐,寡不敌众,死于归晋途中。

    王恬对此人很是感兴趣,对其背后的乞活军更感兴趣。这几日和南方士族的接触,王恬愈发明白,北伐是无法依靠这些南方士族的,来日北伐军的组成,南方人无法成为主力。

    让南方人远离故土,替北人打生打死,如果没有强烈的驱动力,实在过于困难。

    而乞活军则不然,以并州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乞活军,他们对着重返故土是有着天然的驱动力的。自公元三百零六年开始,乞活军已经在中原大地上同胡虏战斗了二十二年。经历过八王之乱的乞活军老将正在逐步凋零,但乞活军新的一代正在成长。

    得加快步伐,待到第二代乞活军凋零后,并州故土对于第三代的乞活军,可能就只是一个遥远故事里的印象了。

    北伐,一刻也耽误不得。

    “可知其他李安西部将散落何处?郭诵郭扬武可知在何处?”

    作为李炬麾下得力干将,若能得到郭诵的支持,王恬的北伐之路想必会走的顺畅点。

    “有些兄弟投了后将军郭默处,有些在荆州刺史陶公处,有些在历阳军中。听闻逃来的人说,郭将军把李将军葬在襄阳岘山后,就隐居了。”

    王恬点了点头,襄阳,迟早得走一遭。

    晋室无英雄,能找到几个对北伐有用之人便已经不容易。

    “看你射艺,你应该是精通马术。如今我亲军正缺人,你去将曾经的乞活军都叫来,我考校一二,若是能力无碍,便都为我的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