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宋

第三十八章 贵客来访

    随着农忙假的开始,玉泉书院的刘先生发明了两样效果惊人的脱谷神器的消息便如春风般吹向了四方。

    很快,时任左朝议大夫、权尚书户部侍郎除直敷文阁待制、知临安府的赵子潚就听说了这事,在道听途说地了解一番后,心中更显怀疑与好奇的他为了弄明真相,只好将目光投向了玉泉书塾。

    清晨,当赵子潚嗅着清新空气,踏着秋日的落叶,穿过重重的露珠来到了久违的玉泉书塾时,院前那正佝偻着身躯打扫着地上落叶的身影顿时映入了他的眼帘。

    “老方,别来无恙吧?我老赵又到你这蹭饭来罗!哈哈……”看着这儿时好友的身影,赵子潚的心情顿时莫名地爽朗起来。

    听到身后那熟悉的声音,方天锡不用转身都知道是何方神圣到访了:“哟,今天这是吹什么风啊?怎么一大早就把赵知府给吹到我这破旮旯了?也不怕我这破屋陋茶的失礼了你?!”

    驻着扫帚回头瞥了瞥突然到访的赵子潚,方天锡也是笑着打趣起这位昔日的好友来。

    “哈哈~!老方你就原谅则个,我这整天忙得脚不沾地的,哪里有这个福气常常到你这世外桃源享受人生啊!”听着老友话中的逗趣,赵子潚不由得连连苦笑起来:“知道我羡慕你就行了,你就别老是往我伤口上洒盐啦。”

    “哼,你这都是咎由自取的,又怨得了谁?几十年前你就自寻烦恼地认定了这条路了,如今你也只能在这条道上走到黑啦。”继续无情地朝老友的伤疤上灌溉了一遍盐水后,方天锡这才掏出了心灵的钞布帮老友包扎起来:“不过,你这些年还是为百姓干了不少实事的。”

    “呵,能得老方你的一句肯定,我赵子潚这一路走来总算还是有有那么一点收获的嘛。”听得方天锡此言,原先还是一脸苦笑的赵子潚顿时再次大笑起来,仿佛这儿时好友的一句赞美,比那圣诣褒奖还要难得般。

    赵子潚(1102-1167,潚读sù),字清卿,号澹庵。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第四子德芳的五世孙。子潚七岁而孤,家贫力学。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调真州司法参军,改脩州推官,助胡唐老据城抗击苗傅、刘正彦有功,历官吏部郎中、两浙转运副使。

    绍兴二十九年(1159)六月初九,以左朝请大夫、直秘阁、权发遣两浙路计度转运副使,除直敷文阁、权发遣临安府,至三十年二月十五日,除户部侍郎。

    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十九日,赵子潚再知临安府。

    北宋宣和六年,赵子潚与方天锡一起从家乡奔赴汴京赶考,后来赵子潚一举高中,而方天锡却遗憾落榜了。

    在拒绝了赵子潚的邀请后,方天锡便四处游学访友去了。后来,随着北宋的灭亡,方天锡一路逃亡到了临安,最终选择了到这西湖之畔落地生根,在成家立室后继续在此研究经学、悬壶济世、教书育人,在不负一生所学的同时,寄情于山水,活得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

    而赵子潚则在科举高中后义无反顾地踏进了官场,选择了入世济民的道路。

    早些年,俩人虽有书信往来,但却是少有交集。直到赵子潚调任了吏部郎中、两浙转运副使后,两人的交流才再次多了起来,也再次成为了儿时那般无所不谈的好基友。

    “老方,你们书塾是不是新来了个姓刘的先生?”相互打趣了一番后,赵子潚这时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向好友打听起此行的目标来。

    “咦?你怎么知道的?”方天锡答非所问地惊奇反问道。

    见老友并未否认,赵子潚的眼神顿时大亮起来:“哦?!还真有这个人?!这么说来……坊间盛传的那什么脱谷神器也是真的了?”

    “噢,我就说嘛,以你老赵的尿性,怎么可能一大早就跑来找我这糟老头呢,原来是为了这事而来啊。”听得老友提到那神异的物什后,方天锡脸上顿时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神色。

    也是,以老赵的尿性,如果不是什么关乎民生的大事,他哪里会一大早就抛下公务屁巅屁巅地往我这赶呢?呵!

    随后,方天锡又是一脸感慨地说道:“嗯,是的,确有此事,而且这事我还全程见证了呢!”

    “噢,那……这效果是否真的如外间所传的那般惊人?”得到老友肯定的答复,眼中神彩更盛的赵子潚又是连忙急声问起了心中更关切的另一个问题。

    “嗯,老赵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也是万万不敢相信世间竟然真有如此天纵之才啊!当天……就那么小小几样东西……它竟然就……这确实是不可思议啊!”

    “当日,我可是亲眼看成到那一把把稻穗在短短的数秒内就被脱了个干净的。还有那碾米机,一簸箕的稻谷,瞬间就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当时啊,我这惊得都差点将这几根老须都揪下来罗!”

    “总之一句话,这回我这老头子算是青龙偃月刀扎屁股,开大眼了!”说起这一直让他惊异得犹觉梦中的神器,方天锡顿时眉飞色舞地滔滔不绝起来。

    见心中的怀疑终于得到了老友的证实,赵子潚心中顿时大喜:“好好好!那真的是太好啦!看来老百姓们又能去一繁重的劳作工序罗!”

    见赵子潚这么重视这脱谷机,方天锡的内心高兴不已的同时也是欣慰地地点起了头:

    清卿(赵子潚字)这一路走来,还真的做到了不忘儿时的初心,践行了心怀百姓、造福一方的誓言啊!这,着实是难得。

    另外,这脱谷神器如能交到清卿这临安知府的手上,那无疑将发挥出它更大的作用,帮到无数的百姓啊!

    罢了,罢了,我这糟老头也帮不上他什么忙罗,不如……咦?不如将韬奋……

    眼珠子骨碌地转了几圈后,突然变得莫名兴奋的方天锡转身就领着赵子潚往书塾不远处的另一座院落走去:“嗯,那制作脱谷机的作坊就在那边呢!走,老赵,我这就带你去见识见识。”

    “啊,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听到这刚瞌睡就有人送枕头的,赵子潚顿时大喜过望。

    半晌过后,几人一行终于来到了一座由农家四合院改建而成了,上挂“天工作坊”牌匾的院落。

    未进院内,几人就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从里面传了出来。因为有方天锡的带领,赵子潚和他的两位手下也畅通无阻地进入了这天工作坊。

    “方山长好,刘先生在后院里忙着呢。”

    见走进来的是常客方天锡,作坊的工人连忙向他问起了好,并将刘芒的所在向他道了个明。

    在一路的问好声中,不方天锡带着赵子潚径直来到后院时,只见一群学生和作坊工人正围着刘芒欢呼着呢。

    见此情形,方天连忙手指着刘芒给赵子潚介绍起来:“那,老赵,中间那位身穿白袍的书生就是我们书塾新来的刘先生,刘芒、刘韬奋了。”

    随后就远远朝着刘芒挥手喊了起来“韬奋,在忙什么呢?来,看我今天带了谁过来找你!”

    “方老您来啦!我这正捣鼓着那活字印刷的事呢,因为最近总算取得了一些进展,大伙们正高兴着呢,让方老您见笑了。噢,几位……欢迎!欢迎!”看到方天锡这一大早就过来找自己,刘芒的心里还挺疑惑的。

    听到刘芒还是在捣鼓活字,方天锡和赵子潚还以为是明下流行的木活字、铜活字之类的呢,倒也未过多的询问。

    “嗯,老赵,这位就是发明那脱谷机的刘芒刘韬奋了,另外,相信你也听说过此前在法镜寺传出的那几首名词曲了吧?还有那《三字经》、黑板和拼音表,它们的作者……”为好友引见着刘芒的同时,方天锡却突然又提起刘芒的此前的那些装13事迹,并一脸神秘地朝他呶了呶嘴。

    见此情形,赵子潚顿时惊讶起来:那几首轰动一时的名作和那包罗万象的《三字经》,以及那意义非凡的黑析、粉笔和拼音表,竟然都是眼前这小伙子所作?

    这小子既词曲无双、才情高绝,又还如此的心灵手巧,将作高超?!

    “来,韬奋,这位是我们临安府的赵知府,他今天可是专奔你而来的哦!”

    “哦?赵知府?幸会幸会!小子可是久仰赵知府的大名了呢,可惜一直都无缘一见,不曾想赵知府今日竟然大驾光临,小子不胜荣幸啊!”

    听到竟然是南宋大名鼎鼎的名臣清官赵子潚,刘芒大感惊讶的同时,也是肃然起敬起来。

    毕竟,这世间能真正为国为民的好官还真的是比那上树的母猪还要稀罕呢。而眼前这位则正是那会上树的……呃,不,是一位难得的好能官、清官。

    听说赵子潚是为了那脱谷机而来后,恍然大悟的刘芒连忙指着不远处屋檐下的几台物什说道:“赵公,那几台就是我们作坊为周边村民刚刚赶制出来的脱粒机和碾米机了,走,我这就带你去体验体验。”

    “大牛,你赶紧到田间割一把稻穗过来……”

    …………

    终于,经过一番详细的讲解与体验后,赵子潚彻底被眼前的这两台脱谷神器震憾了。

    …………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

    舂簸精粗期适口,老夫脱粟艰难久。

    它山木臼才百金,四市营求辄无有。

    …………

    赵子潚七岁而孤,自幼家贫,农人脱谷、舂米的苦他是深有体会的,如今,他似乎终于看到了农人不用再劳累挥枷、舂米到天明的美好愿景。

    想到这里,他顿时激动得眼眶都红了起来:“好!好!有了这俩神器,百姓们从今以后终于不用再受那‘一夜连枷响到明’、‘新妇舂粮独睡迟,夜寒茅屋雨来时’的苦了!韬奋,你可是帮了百姓一个大忙啊!”

    说着,赵子潚就要给刘芒鞠躬行礼。

    “举手之劳罢了,赵公你过奖啦!”见此情形,刘芒连忙上前将他扶了起来。

    良久,终于从从激动的情绪中恢复过来的赵子潚又是一脸期盼与忐忑地看向了刘芒:”韬奋,不知这……脱谷机和碾米机的成本……如何?”。

    “噢,这两样东西主要是由木材和铁做成,而且需要用到铁的地方也不多,如果再尽量用木材代替一些非关键的铁零部件,那这两样机子的成本倒是不高。不过……”

    当听到刘芒开始的分析时,赵子潚正打算长出一口气呢,没想到刘芒这一转折又将他的心提了起来。

    “不过什么?”赵子潚连忙急问道。

    看着眼前的赵子潚,刘芒那眼珠子滴遛遛地转着的同时,突然向赵子潚诉起了苦:“相信赵公你这一路进来也看到我这作坊内淘的一些铜、铁、锡等金属了,为了研究活字印刷,我可是求爷爷告奶奶才四处淘来这么一点材料,前几天为了做这脱谷机,我又忍痛拿铜去铸了几件齿轮……”

    毕竟,这铜料在宋朝可是禁榷之物,未经官府批准的私下买卖可是犯法的,但前几天他才给需求不小的作坊申购到那么点铜、铁料,无奈之下,他只好又从黑市私下买了一些……

    两宋为了应对钱荒,曾大力进行铜禁、钱禁,民间禁止用铜铸器,禁止私下铜料交易,旧敕犯铜禁者,七斤而上并处极法。在绍兴二十八年时,赵九弟还带头交出了御府铜器一千五百件,并下令收缴民间铜器达二百万斤,甚至连百姓的铜镜都不放过。

    “什么?用铜?如今铜价已是超过了三百文每斤,这……”听得刘芒的坦言,赵子潚顿时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

    “赵公,如今铁价已不似靖康浩劫前那会的二三十文一斤了,因铁矿煤矿缺乏,北边战事又将起,最近的铁价已是涨了数倍,而且因为禁榷铜铁货、战时的管控的影响,这铜、铁还常常还有价无市的……”

    见刘芒的话语兜兜转转的,人老成精的老官场赵子潚又哪里不明白这小子的言下之意?

    “嗯,最近的铜、铁管控确实是严了点,这样,我一会给你提个牌匾……然后再批一些铜、铁料吧,你明天拿着它到府衙找人兑付就行,这就算是对你发明这脱谷机的鼓励了。”赵子潚沉吟道。

    听得此言,刘芒顿时心中大喜:没想到不但解决了作坊铜料不足的问题,还意外得到了临安知府赵子潚的墨定牌匾!

    嘿,看来短时间内倒是不怕被官府找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