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暴君:打造巅峰大明

第四十九章 整顿京营

    实际了解了京营现状的孙承宗,并没有盲目去整顿京营,而是将现状调查清楚后,并列出了他自己的一些改善建议后,再前去询问皇帝的态度与支持。

    要想整顿京营,若没有皇帝的力挺,其它一切都是浮云。

    有了皇帝支持,才能根据京营的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整改。

    而朱由校在收到孙承宗对于京营的调查与整改报告后,并没有急于表态。

    因为这些都在他的预估范围之内,光靠孙承宗一人是无法对京营现有的格局做出改变的。

    而且现在辽东的外战压力过大,并且马上就要面临西南与山东的两场大规模的叛乱,朱由校自然不想再看到京师因强制整顿京营而发生不可预估的动乱。

    在见了从辽东赶回的曹文诏后,朱由校才最终决定将京营之事摆到台面上来说。

    于是乎,他临时召集了个与京营相关的小会议,参会的除了总督京营戎政的英国公张维贤与协理京营戎政的孙承宗外,还有内阁首辅方从哲、兵部尚书王在晋与西宁侯宋光夏。

    之所以叫上西宁侯宋光夏,是因为朱由校想当面见见此人,看他能否胜任军政府行走的重任。

    待几人行完礼后,朱由校先将孙承宗《关于京营现状与整改疏》交给几人过目,让他们先知道接下来要讨论的事情。

    而在几人观看孙承宗奏疏的时候,坐在上首的朱由校细心观察着几位平时交流比较少的人,如兵部尚书王在晋与西宁侯宋光夏。

    两人年龄上倒是差不多,都是五十来岁的样子,不过王在晋是一副典型的文官装束,样子也是与大多数的文官差不多。

    而西宁侯宋光夏,虽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因是武将世家的缘故,身材明显要魁梧不少,而且并没有因年纪的增长,身上的肥肉也跟着增长,依然是一身尚算结实的肌肉。

    不管其它方面如何,宋光夏给朱由校的第一印象就不错。

    一个武将连坚持炼体都做不到,那将很难获得朱由校的好感。

    朱由校在看过孙承宗递来的《关于京营现状与整改疏》后,他心里就已经打好了对未来京营整改的腹稿,那就是先不大动京营,而是抽调其中精锐另立新军,跟曾经的勇士营一样。

    兵在精而不在多,掌握了京营中的精壮将士之后,不仅可以快速成立强军,还能减少未来京营整顿时的阻力。

    将勘战的精壮调走了,那些想鼓动底层士兵暴动的反抗势力,也将很难形成气候,镇压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阻力。

    另外,精选出来的精壮,在成军后,将会被调入辽东等地进行轮战,从而让京畿能有一支可与边军及敌对势力一战的机动部队。

    而且在轮战的同时,也是进一步削弱京城势力在京营整顿时形成的强大阻力。

    在几人浏览完之后,朱由校看着他们说道:“都说说吧,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甚至有不同的想法,都尽管提出来!”

    作为总督京营戎政的张维贤,在朱由校的话音刚落,立刻跪倒在了地上,“老臣统领京营不力,恳请陛下责罚!”

    “京营的问题也不是在英国公接任京营总督后才有的,责罚与否,先商议完孙阁老的奏疏再说!”

    “是,陛下,老臣对于孙阁老提出的整顿京营之策,基本赞同,而且老臣也会配合好孙阁老接下来的整顿之事!”

    “什么叫基本赞同?有哪些是不赞同的,不妨直接说出来!”

    “这.....是,陛下,老臣对其中恢复十团营不是很赞同,世庙当初之所以将团营恢复成三大营,便说明了十团营的建制并不是很适合京营的实际情况!”

    “朕让戚金从京营中整顿一营精兵之事,现在如何了?”

    朱由校并没有急于答复张维贤对于反对十团营之事发表看法,而是问起了之前戚金抽调京营精锐之事。

    “回陛下,目前戚将军已经从京营中选了一营兵马,现在正在进行整训!”

    “朕让戚金整训的这一营兵马,是将要随他一同奔赴辽东与建奴作战的,所以朕不希望看到有人不配合,甚至是从中作梗!”

    “回陛下,老臣不敢,而且也不会允许下面之人做这种事情!”

    “没有就好,至于你不赞同改成十团营之事,先听听其他爱卿的想法再说!”

    “是,陛下,老臣遵旨!”

    “平身吧!”

    待张维贤站起来后,朱由校看向其他几人道:“也都说说各自的意见吧!”

    “回陛下,臣以为现在不宜大动干戈,之前戚将军已经抽调了一营精锐,不久后襄城伯还会继续抽调一万人奔赴山海关,若这时再按照孙阁老之策整顿京营,臣担心京师将不会安稳!”

    方从哲的建议与朱由校的想法有较大的出入,甚至一定程度上呈相反的态势。

    “那首辅以为,京营当如何?”

    “回陛下,臣以为禁止占役,并将京营现有兵力进行上中下分等,上等兵用于奔赴边关作战,中等用于稳固京师,下等在裁汰老弱与空额后,可用于守城!”

    朱由校依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继续看向其他人问道:“大司马与西宁侯呢?”

    “回陛下,臣附议方首辅之策!”

    王在晋身为兵部尚书,自然不希望在这个时候出现京师动荡的局面,他应对辽东乱局已经够头疼的了,不想因京营之事出现过多的分心。

    “回陛下,臣大体上赞同方首辅的建议,但用下等兵守卫京城,京城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而且从孙阁老的奏疏中可知,京营现在不说可战之兵,就连壮丁的数量都不多,而且还要被戚将军与襄城伯抽调其中不少的精壮,京营能够剩下之战兵只会变得更少!”

    “不要光挑毛病,也说说你的想法!”

    “是,陛下,臣以为可在方首辅的基础上,在裁汰老弱之后,可找回曾经离开京营的军户,或者重新招募新的兵源!”

    “孙先生,听了几人的建议后,你有何新想法?”

    朱由校依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孙承宗,他这个主导之人,肯定要给予足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