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暴君:打造巅峰大明

第四十八章 京师三大营

    而二十侯中,武定侯郭应麟已经在守卫宫城,镇远侯、阳武侯、安远侯、丰城侯、隆平侯、抚宁侯、怀宁侯、临淮侯、定远侯、灵璧侯等,不是投降李自成,就是投降满清,自然不在朱由校的选择范围内。

    剩下的泰宁侯、西宁侯、永康侯、武安侯、宁阳侯、保定侯、恭顺侯、定西侯、怀远侯,朱由校对他们大多不熟悉,只记得末代西宁侯宋德裕战死于与流寇作战,倒是没辱没了祖上宋晟的威名。

    “卢公公,现在西宁侯是哪个?”

    “回皇爷,现在的西宁侯是宋光夏,万历三十四年袭爵,少有勇力,且好兵事,现在是左军都督府左都督!”

    朱由校诧异地看了眼卢受,心里感慨不愧是三朝司礼监掌印,体察上意的本事还真是厉害。

    “好,先拟旨刚说的军政府之事!”

    “是,皇爷,老奴遵旨!”

    “再拟旨户部尚书李长庚为太子太保兼东阁大学士,同时继续兼任户部尚书!”

    朱由校一下子将李长庚提拔为太子太保,高于孙承宗的太子少保,成了内阁实打实的新次辅。

    至于为何这样安排,实在是朱由校不知如何重用孙承宗这个没有任何地方与六部从政经验的“名臣”。

    要不是他实在是太出名了,朱由校也不会一下子将他提拔至内阁,顶多是六部的侍郎或詹事府的少詹事。

    而且,朱由校需要他帮助自己整顿京营,并不久后出镇一方,边关才更适合他的发挥。

    至于整顿京营之人为何不是李邦华这个在历史上整顿过京营之人,一是他目前资历太浅,之前的官位过低,一下子就去触碰京营这个马蜂窝,不仅会害了他,还会加剧勋贵与皇帝的距离。

    而孙承宗顶着帝师的名头,勋贵起码明面上不会跟他过不去,而且孙承宗本人也比李邦华更加圆滑。

    连辽西军阀那群老兵油子都能应对自如,对于京营这群大爷兵,想必对于孙承宗来说,应该不会太困难。

    话说孙承宗这边,自从新君御极之后,将他从詹事府的一名讲官迅速提拔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侍郎,关键这个兵部侍郎是协理京营戎政。

    京营之事,或许外人不清楚,但孙承宗好歹也活了快六十年,而且考中进士后也过去了十六年,京营什么状况,他自然十分的清楚。

    京营又叫京师三大营,分别是三千营、五军营与神机营组成,是大明中前期最精锐的野战部队,由朱棣开始组建,担负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任务。

    五军营是由骑兵和步兵等多兵种组成的混合部队,是从各个地方调上来的精锐部队,作战时担任攻击的主力。

    分为中军、左右掖与左右哨,除了对外征战,还有负责保卫京师的职责,平时也要负责训练各地抽调过来的新军,因此五军营也被称为大明的军事训练基地。

    三千营也叫神枢营,刚开始随朱棣靖难时只有三千人的蒙古骑兵,之后多次跟随朱棣在边境四处征战,个个武力强悍。

    后来兵力不断扩增,最多时有七万多人,是明初纵横天下的最强机动部队,多次击败蒙古铁骑,为朱棣扩大大明版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神机营是后世知名度最高的一支部队,明初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火器装备,主要由火枪队和炮兵部队组成,领先西方一百多年,是明朝部队的中坚力量。

    在战场上神机营经常会配合三千营和五军营,无敌于天下。

    但是,京营这种无敌于天下的战力,也仅限于明初,尤其是在永乐朝,之后的仁宣朝虽有所下降,但也是无敌于天下,直到那个“优势在我”的“叫门天子”出现。

    “土木堡之变”后,景泰朝的兵部尚书于谦对京营编制进行了改革,于三大营中选精锐十万。

    分十营团练,以备紧急调用﹐称十团营。

    十团营由总兵官一人统领,监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

    各营分设都督、号头官﹑都指挥﹑把总﹑领队﹑营队等官。

    京营规制至此一变,而这也标志着京营与武勋从此受文官节制,文武失衡的标志性开始。

    天顺初,罢十团营,恢复了永乐朝三大营的编制。

    成化元年,恢复十团营旧制,二年又罢,三年复置,且增为十二团营,其名为奋﹑耀﹑练﹑显四武营,敢﹑果﹑效﹑鼓四勇营,立﹑伸﹑扬﹑振四威营。

    十二团营由十二侯分掌,佐以都指挥,监以内臣。

    各团营又分五军﹑三千﹑神机三营,时人称为“选锋”。

    正德初,经过弘治一朝的腐化与堕落,十二团营仅选出六万零五百锐卒。

    于是调边军数万人入卫京师,名之“外四家”。

    又立东西两官厅,东官厅操练正德初所选京营之边军,西官厅选团营及勇士﹑四卫军操练。

    从此,两官厅称“选锋”,而十二团营被称为“老家”。

    嘉靖二十九年,经过俺答汗入口京师事件后,罢团营和两官厅,恢复永乐时的三大营旧制,不过三千营改名神枢营,其三营司哨掖等名及诸内臣俱裁革,而以大将一员统帅,称总督京营戎政,以文臣一员辅佐,称协理京营戎政,其下设副参等官。

    凡团营两官厅之兵,悉归五军营,而宝纛令旗等项则仍神枢营。

    嘉靖二十九年的京营整顿,虽然恢复了一定的战力,但万历一朝的摆烂与长期缺饷及任意征用,京营的现状,恐怕还不如正德朝初年。

    京城流行一句“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谚语,掌控京营钱粮军械的兵部克扣一部分,勋贵充任的高级武将继续克扣,最终到底层士兵手上的钱粮,恐怕还不如边军。

    此外,京中勋戚、文官、中官等特权者,随意征调京营官兵私用,如看家护院、修建房屋街道、种地帮工等一切徭役之事。

    外加大明的军户制,这些中低层京营官兵的日子还不如普通的佃户,不用外出作战,为了生存,他们也会纷纷外逃。

    已经履职协理京营戎政快两个月的孙承宗,除了头大还是头大,三大营在编有十七万兵员,实际在籍人数不足一半,减去老弱与占用,青壮人数已不足五万,若只算可堪一战的官兵,更是不足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