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炼成记

山神炼成记第51章 瘴疠之地

    高大上的民族英雄岳飞和南蛮之地的安远知县陈刚中,一个大武将一个小文官,又有什么关联呢?因为反对秦桧做投降派,所以和岳飞是同一个阵营的战友。

    陈刚中,字彦柔,生卒年不详,闽清(福建)人。为人正直,敢于评论时事。绍兴初年,曾向皇上进言说:现在老百姓太苦了,政府应该精兵简政,节省开支,同时,废除那些没有意义的繁琐礼节,然而所提的建议因为不合秦桧的心意,还没有到皇帝手上就被秦桧丢到废纸篓里了。

    金人南下虏走皇帝以后,朝中大臣在投降和战斗的事情上,分为两派,反对投降的大臣中,武将有岳飞,而文官要数胡铨了。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陈刚中刚正不阿的性格自然和胡铨走得很近。不久,投降派胜出,岳飞被杀,胡铨发配到吉阳军(海南)做苦工。

    胡铨去海南岛做苦工,大部分人都是内心同情,但表面上不敢声张的,而陈刚中这个愣头青竟然在茶亭里摆酒,还写文章为他送行,史书上说是“以启作贺”,秦桧听说后,用那个有权就任性的“VIP”脾气,将和陈刚中观点一致的张九成等七人一起贬谪,陈刚中贬为安远做知县。

    那么,秦桧为什么要把陈刚中贬谪到安远做知县呢?

    在中国古代官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龙南、安远一去不转。”说的是那时的龙南县和安远县山高林密,瘴气冲天,许多外地官员上任后,难以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不久就命丧他乡,所以叫一去不转,一时成了官场人士的畏途。宋方勺《泊宅编》载:“虔州(今江西赣州)龙南、安远二县有瘴,朝廷为立赏添俸甚优,而邑官常缺不补。他官以职事至者,率不敢留,甚则至界上移文索案牍行遣而已。”你看,有钱都买不到人去安远做官,可想而知,安远在当时的官场是如何不招人待见。

    陈刚中来到安远后,山中常有匪寇作乱,他一方面整顿干部作风,惩治腐败分子,一方面向朝廷写报告,要求减轻老百姓负担,得到了老百姓的赞许。各地匪患相继得到平定,而陈刚中却不幸感染瘴气而含恨离世。真应了那句“龙南、安远一去不转”。

    陈刚中一生为官清廉,没有子嗣,死后朝廷按例将其棺木运到当时的京城杭州,接下来是应该由其亲属运回老家安葬的,因为他为官清廉家中清贫,无奈只好葬于杭州风篁岭,其妻则在安远出家为尼,这种结局也让人唏嘘不已。

    司马迁曾写道:“江南地卑湿,人早夭。”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龙兴寺息壤记行文》写道: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涉岭南的中原人而言,本就容易水土不服而致身体虚弱,再加上病毒肆虐,很可能就要面对死亡的威胁。

    再看历史上,赣闽粤客家大本营是瘴疠之地,可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和抵抗瘴疠和瘟疫的呢?

    因瘴疠而生的疾病,主要有两种:一是瘴疟,二是盅毒。瘴疟又分冷瘴和热瘴两种。冷瘴表现为身热而复寒,或呕或噎,大便不利。热瘴表现为身体极热而头极疼。盅毒表现为肝脾功能失调,肝气郁滞,血气凝聚,隧道雍塞,脾失健运,湿浊不化,清阳不升,以致气滞、血淤、水裹。要治疗瘴疟和盅毒这两种疾病,必须采取理气怯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的治疗方法。

    长期生存在瘴疠之地的客家人,自有自己一套战胜瘴疠的办法,首先,将很多饮食卫生习惯固化下来,秉持“治未病”的原则。有些生活原则,客家人一代代传下来,规制化为习俗。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要求军士们都按客家人的风俗,养成洁净的习惯,包括洗澡、不随地大小便、女人不裹小脚等。这些习惯,在今天看来,好像很平常,但是当时实施的时候,不少来自非客家地区的兵士及家眷就很不习惯。在水条件较好的地方,客家人是天天洗热水澡,不吃生冷食物,就算是青菜,从来不凉拌着吃。药食同源,也是一个防疫秘诀,客家人多少都认识一些青草药,他们把这些草药放到食谱里面,素食讲究野生、家养、粗种、真味、鲜净,肉食方面,则讲究一个食材生鲜、烹饪熟透。

    客家擂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药食同源例子。擂茶是客家人将中土习俗和本地植物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传说在三国混战时,刘关张带兵途经华容(湖区)时,因水土不适,行军中队伍染上瘟疫,刘备急得四处求医。一位长者见刘备爱护士兵,深受感动,于是献出祖传秘方“三生汤”,将生米、生姜、生茶叶擂碎,用开水泡服。三味配伍,消暑祛瘟。士兵们的病得以痊愈。客家人把“三生汤”沿用下来,并加以发展,成为客家独特的擂茶文化。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除采用老茶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雪薯(淮山)叶等等,不下十余种。加用药草随季节气候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

    客家经典美食仙人粄,就是将仙人草直接做成一种可以解渴、解饿,又可以清毒的健康食品,这种食品还传到了全世界,成为著名的仙草冻。

    对于一些瘟疫,客家人还发现了一些特效的草药。医治风寒高烧,就用一种叫“流民草”的青草药,配合姜片熬汁治疗,十分有奇效。“流民草”,学名叫仙鹤草、龙芽草,能够收敛止血,截疟,止痢,治疗咳血、吐血、疟疾、脱力劳伤,抗癌等。它有极强的祛除风寒的功效,不单对月子风有特别的功效,对人偶患的感冒风寒也疗效明显,且又价格低廉,野长在田埂,所以这个没什么显贵来头的野生药草,还是客家先民在大迁徙中,以及定居客家山区后的护身良药。

    像这样的特效药草还有很多,,比如治疗黄疸型肝病的溪黄,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车前草,治疗因瘟疫感染而生瘰疬的薜荔,能解热止痢、号称万能解毒药的乌蕨,清热散结的白花蛇舌草和一包针、治疗白喉的白帽顶等等。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已经是非常棒的药草了。

    这漫山遍野的中草药,就是客家先民们长期在瘴疠之地生存、敷衍、发展的法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性中自私自利之心的膨胀,知识产权保护也应用而生,不过那时不像现在立法保护,而他们保护的方法是转向保密,单传给亲人或者弟子,有许多没有找到可靠之人,或者来不及传授就只有失传了。

    天赐和杨承高、胡阿奇各人都有一些偏方秘方,三人结为兄弟以后,便把这些药方共享了。

    阿灿临走前叫天赐采集一点清凉解毒的草药,估计不久广东市场会有需求。天赐觉得现在反正没事,去山里采集好一些常用药,一来可以保障周围百姓的生命安全,二来一旦广东有需求,也可以换点钱回来。说干就干,三人来到大山里安营扎寨,白天采集药材,出于保密需要,他们晚上把药材切碎混合,第二日拿去晾晒,这样晒干以后,一般人就无法辨认了。杨承高还会做篾匠活,晚上就编织篾具用于包装药材。

    半个月以后,天赐他们把晒干的药材,放到了阿奇家里。

    不久,阿灿上来收购草药,天赐他们还真的小赚了一笔。

    天赐闲下来便着手农活的事情,他花了好多天时间,把农田的道路、水圳、灰寮、农具等进行了一番修补。

    没有了生意的羁绊,时间、空间一下子显得自由的天赐,忽然想起好久没有去龙泉堡了,便想去看看铜锣、白莲花和他的山塘。

    他这一走,却走出了一堆麻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