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第一百一十章 姜耀称王,册封诸美

    随着建安十四年正月初一的临近,诸侯使者们相继来到了洛阳。

    曹操派来的使者,自然是荀攸和曹昂。孙权的使者,依旧是鲁肃和张昭。刘备的使者,也依旧是诸葛亮和刘封。不过,刘琮、刘琦、张鲁这三路诸侯,没有派使者,而是亲自前来。

    很简单的道理,刘琦的汝南郡,完全是靠着天策军的保护而存在。刘琮的荆州,完全在天策军的掌控之中。张鲁也准备投天策军了。此时,这三人亲自来洛阳,不但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且能表达对天策军的忠诚。

    众人来到洛阳的第一步,不是入城,而是参观洛水之畔的铜雀台。

    没错,就是铜雀台。

    在历史记载中,曹老板夜宿邺城,半夜见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得铜雀一只。荀攸建言,昔日舜的母亲,梦见玉雀入怀而生了舜。今日曹公得此铜雀,亦吉祥之兆。曹操闻言大喜,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这记载当然有些不靠谱。

    事实上,这是曹老板为了他加九锡,建魏国,称魏公,进行的造势。

    姜耀登基为王,没点祥瑞怎么行?

    他觉得历史上曹老板的创意很好,就干脆走曹贼的路让曹贼无路可走,也“挖”出来了“铜雀”,并在洛阳城外的洛水之滨建了一座高达十丈、上面有房屋百余间的铜雀台。

    姜耀建的“铜雀台”与历史上曹操的“铜雀台”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

    其一,铜雀台之前,是一片巨大的广场,全部以水泥铺地。非常平坦不说,而且下雨毫不泥泞,非常适合各种典礼的进行。姜耀登基为王的典礼,就准备在铜雀台举行。

    其二,铜雀台上的房屋,全部以玻璃进行装饰。虽然姜耀直到现在,都不准备售卖玻璃,但是,手下的工匠们早已把玻璃制出来了,可以用于房屋的装饰。

    这么说吧,巨大而平坦之极的广场,拔地而起高达十丈的铜雀台,台上百余间众多玻璃装饰的房屋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璀璨的光芒,望之真如天上的宫阙一般。

    这里已经成为了洛阳最大的、最有名气地面标志物,别说使者们了,就是每个到洛阳的外地人,都要来铜雀台广场转一转,想象一下那高台上的房屋内得多么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游览完铜雀台广场,使者们进城,主要感受到的,就是天策军的各种软实力了。

    比如吃的。随着天策军冶铁技术的发展,终于铸成了薄皮铁锅。有了薄皮铁锅,就能做出后世司空见惯但实际上宋朝才出现到炒菜了。再加新式香料的使用,姜耀传授的各种后世做法……洛阳的这些美食,简直让众使者连舌头都吞下去,不断慨叹虽然自己也是有身份的人但前半辈子简直吃的都是猪食。

    比如用的。现在洛阳城流行的家具是桌椅,而不是矮小的几案。高级一些所在,甚至有一些名为“沙发”的家具。这些沙发,内用马鬃、禽羽、植物绒毛等天然的弹性材料为填充物,外用高级织物蒙面,和人之间形成一种柔软的接触面,坐上去之后舒适之极。

    还比如玩的。古代的娱乐生活是非常贫乏的。再尊贵的人,也不过是找些美人唱歌跳舞而已。看的多了,也就厌了。而在洛阳的大剧院里面,就上演着到了大唐年间才会出现的戏剧。在洛阳的茶楼酒肆中,还有着说书讲古的艺人。在唐传奇还没出现的现在,一部《封神演义》,把淳朴的大汉人说的一愣一愣的。至于什么魔术、杂技、歌舞表演,更是层出不穷。

    当然了,让这些使者们感触最深的,还是洛阳的干净整洁。

    洛阳城内,百姓们不得随地吐痰和乱丢垃圾不说,每条街上还设置了公共厕所,甚至有专门的清洁工人定时进行清洁。必要的时候,还会撒上生石灰杀毒,据说这样能预防和减少瘟疫。

    这些使者们虽然不大懂什么“细菌”“病毒”的概念,但是,喜欢干净而不喜欢肮脏,是人之天性。回想到之前自己所居的城市,简直都怀疑自己当初是怎么忍下来的。

    对了,天策军还在洛阳城内推广了种痘之术。据说种痘之后的小儿,就再也不会得小儿疮(天花)了。

    另外,洛阳城除了如长安城一样,建了供百姓休闲游览的公园之外,还建了供百姓增长见识的动物园,建了存放着海量书籍的图书馆……

    总而言之,一众诸侯使者进了洛阳,简直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新奇,看什么都有趣,看什么再和自己过去所居的城一比……之前的日子,简直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渐渐地,他们都打听到了姜耀对洛阳的命名——神都洛阳,觉得这名号真是恰如其分。一个人,如果能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洛阳城中,可不就如同神仙一样?

    曹昂那个,姜耀要用软实力,让华夏诸侯心服口服的说法,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虽然众使者觉得投降是不可能的,但是,亲眼见到如此繁荣富庶文明的洛阳后,内心深处也承认,天策军已经全面超越了他们,是确凿无疑的“上国”,和他们已经不是一个档次了。

    不管怎么说吧,诸使者在神都洛阳内流连忘返,日子一天天地过去。

    很快的,建安十四年正月初一,姜耀登基为王的日子,到了。

    “夫君,该起床了。”

    当姜耀被一个温婉的声音叫醒时,映入眼帘的是邹氏那张宜嗔宜喜的俏脸。虽然昨夜是邹氏侍寝,但是,她早已穿戴整齐,满目柔情地向姜耀看来。

    “现在是什么时辰了?”姜耀问道。

    “四更一刻。今天是夫君登基为王的大日子,快些起床更衣吧。”邹氏柔声催促道。

    “那却不急。”姜耀轻轻地握住佳人的柔荑,道:“自从跟了我,都快十三年了吧?你还记不记得,当时的情形?”

    “怎么会不记得?当时,你这恶人,威逼利诱人家,人家不得不从了你。”十三年过去,邹氏早已摸清楚了姜耀的脾气秉性,再加上给姜耀生了一个女儿有了功劳,早已没了当初面对姜耀时,那副谨小慎微的模样。这一浅嗔薄怒,颇具小女儿的风情。

    姜耀微微一笑,道:“既然是威逼利诱,那么,你有没有后悔从了我呢?”

    “那怎么会?”邹氏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道:“若不是从了夫君,妾身怎么能享受十三年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若不是从了夫君,妾身怎么会有乖巧可爱的丽质?若不是从了夫君,妾身怎么会……怎么会……”

    “怎么会什么?怎么会有今日的荣耀?”

    “妾身当然非常高兴,夫君能给妾身今日之荣耀。但是,妾身想说的不是这个……”邹氏主动抚着姜耀的面庞,柔情似水地道:“妾身想说的是,若不是当日从了夫君,怎么会体会夫君的好呢?”

    “哦?吾有什么好?”

    “夫君的好,实在是太多了。霸道而又温柔,威严而又体贴,果断中带着细腻,强力中带着沉稳……”

    这是邹氏的心里话。

    近十三年前,张济战死穰城,在那军阀混战的乱世,他的续弦邹氏自然也成为了乱世飘萍。邹氏做梦都没想到,委委屈屈嫁给一个武夫之后,生活竟意外顺遂起来。不但有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乖巧可爱的女儿,还有了如此如意的郎君。

    是的,如意郎君。邹氏是最传统的那种“贤妻良母”式女人。丈夫对她但凡有一分好,都会被她看成是两分、三分甚至是五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早已把姜耀看作了她的如意郎君,她的天,她的挚爱。

    “哈哈!吾哪有你说得那么好?不过,你不后悔就好。”

    姜耀的女人太多了,不可能和每个女人都有感情,更不可能每个女人都满意。但是,对邹氏这个他穿越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个女人,还是相当重视的。

    他意味深长地道:“吾亦不后悔当初强娶了你。更不后悔,在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那么,为吾更衣吧!“

    “是,夫君。”

    姜耀的后宫里面,自然有专门为他换衣服的女官和宫女。不过,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昨夜由邹氏侍寝。今天这身帝王的服饰,姜耀也是希望由邹氏服侍他换上。

    功夫不大,一身帝王服饰,姜耀已经换好。

    头戴九旒冕,每旒九玉,红组缨,金簪导,两玉圭,圭长九寸五分。身穿十一章服,上衣画五章纹: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绣六章纹:纹藻、火、粉米、宗彝、黼、黻。腰垮格带,金钩彩绶。脚蹬赤舄鞋,配赤色袜子。

    这就是姜耀今天登基为王的装扮了。

    虽然仅仅是称王,但是,这身服饰,仅仅与华夏天子的“大冕服”有一线之隔。

    姜耀换好了王服,又在邹氏的服侍下,简单梳洗一番,略用了一些膳食后,就在五千天策野战军的护卫下,往洛阳城外的铜雀台而来。

    他要在铜雀台上祭祀龙门山之山神、洛水之河神,登上王位。

    还是那句话,只有皇帝才能与上天沟通。

    姜耀现在只是称王,只能祭祀山川神灵。

    “鲤鱼跳龙门”,寓意甚好。洛水现在还没被司马懿玷污,还是华夏最神圣的河流之一。姜耀祭祀龙门山之山神,洛水之水神,登上王位,理所应当。

    红日初升,霞光万道。

    铜雀台下,各诸侯使者,天策府文武官员,四万天策野战军战士,以及前来观礼的五万多名百姓,总共计十万众,皆已到场。

    姜耀站在铜雀台上,手持祭文,高声念诵,道:“伏惟建安十四年正月初一,姜耀告龙门山洛水之灵曰:灵帝无道,董卓进京,祸乱天下,天下汹汹,群雄逐鹿,百姓流离,已十六年矣!”

    “吾姜耀不才,提三尺剑,诛胡虏,削诸侯,解民倒悬。今有司州、并州、兖州、凉州四州之地,又为华夏新辟楼兰、两河、白沙三州。”

    “今,七州之地,一千三百余万生民无主。诸将曰,宜进天策秦王位,上顺天意,下慰民心。吾未知上天之心奚鉴,山川之神奚助,不敢不告。尚飨!”

    确实,姜耀的王号是天策秦王。

    姜耀之根基,在于八百里之秦川,理应称秦王。

    姜耀之行事,是极尽的秦制,理应称秦王。

    这个时代之前,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个时代之后,有个也称“天策上将”的人,其王号是秦王。

    所以,姜耀理应称秦王。

    至于加“天策”二字,当然是为了和大汉朝廷册封的王位,进行区分。

    以后,天策军也不必改名,仍为天策军。

    “参见天策秦王,愿为天策秦王效死,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姜耀的话音刚落,四万五千名天策野战军大礼参拜,声震云霄。

    紧跟着是天策府的文武官员,齐齐大礼参拜,道:“参见天策秦王,愿为天策秦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前来观礼的众诸侯以及使者:“参见天策秦王,天策秦王,英明神武,福寿绵长!”

    最后是观礼的近六万百姓:“参见天策秦王殿下,秦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这些礼仪和话语,当然是事先早就安排好的。

    眨眼间,现场只有十丈铜雀台上的姜耀在昂然而立,高台下十万众尽皆大礼参拜,跪伏于地,鸦雀无声。

    如果说,刚才姜耀念诵祭文,是他和神灵进行的关于“天策秦王位”的沟通的话。那么,现在这场面,就意味着,他麾下七州之地,一千四百万军民百姓的拥戴,以及其他华夏诸侯的认可了。

    姜耀,名正而言顺,今日即“天策秦王”之王位!

    “诸君平身!”姜耀站在高台上,朗声道:“吾之前曾经对人说过,这次登基为王,不仅仅是吾本人的事情,更是对天策府治下的军民百姓有个交代,对天下人有个交代。那么,宣旨吧!”

    “遵旨!”

    姜耀为王的第一天,当然要宣布很多旨意。这么多文字冗长、辞藻华美的旨意,当然不可能由姜耀一个人念诵。

    事实上,按照制度,别管是一道旨意,还是很多道旨意,只要是事先准备好的,都有专门宣表官宣读。

    首先,姜耀当然要对后宫的女人们进行册封。

    邹氏,为天策秦王贤妃。

    李采薇,为天策秦王良妃。

    郭照,为天策秦王淑妃。

    甄姜,为天策秦王德妃。

    伏氏,为天策秦王惠妃。

    这五个人,就是为姜耀诞下子嗣的五个女人了。姜耀现在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其中,李彩薇为姜耀诞下了长子姜奕,郭女王为姜耀生下了次子姜宸。邹氏为姜耀生下了长女姜丽质,甄姜、伏寿分别为姜耀生下了次女姜雅姝和三女姜璟雯。

    姜耀虽然不立正妻,却并不意味着,她们没有“妃”号。只是没有最尊贵的“天策秦王妃”之号罢了。

    除了她们五个之外,还有六位美人得了妃号。

    孙尚香,为天策秦王令妃。

    曹宪,为天策秦王妍妃。

    毕竟,孙尚香是孙权的妹子,曹宪是曹操的女儿,身份尊贵。这点面子,姜耀还是要给天下诸侯的。

    另外,两个暴击小能手,貂蝉和甄宓,服侍姜耀最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分别被封为天策秦王珍妃和天策秦王庄妃。

    还有,马云禄和幽兰女王,分别受封为天策秦王贵霜左妃和天策秦王贵霜右妃。

    其余美人,暂时就没有妃号了。

    妃号下面,还有夫人、良娣、良媛、昭训、承微、才人、美人七等,姜耀后宫所有美人各有封号。当然了,这些封号,现在就没有必要当众宣布了。

    只公布有妃号的十一名美人即可。

    封完了后宫的女人之后,就该封赏群臣了。

    姜耀麾下的爵位,依旧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现场只公布公爵和侯爵。

    姜耀这次,总共封了三名公爵和十八名侯爵。

    贾诩为宣国公,食邑五千户,折年俸一万五千石。

    程昱为鄂国公,食邑四千户,折年俸一万两千石。

    霍峻为胡国公,食邑三千五百户,折年俸一万石。

    三人以下,就是十八位侯爵了:魏延为义阳候,食邑两千户,折年俸六千石。陈到为安成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折年俸四千五百石,徐晃为杨候,食邑一千五百户,折年俸四千五百石。另外,马腾、马超、张辽、高顺、姜修、李谭、胡车儿、杨彦、魏阳、马钧、段煨、李堪、曹大智、徐轩、郑福尽皆封侯。

    “吾这就封公了?”

    尽管事先早就得知了这个结果,霍峻还是犹在梦中。

    虽然按照道理说,霍峻现在的官职是天策大司马,在天策军中位仅在姜耀之下,还立下了长沙保卫战的大功,封个公爵也算理所应当。

    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到底干了什么?有没有什么艰难险阻?有没有殚精竭虑?有没有深入虎穴?有没有什么临危受命?有没有命悬一线?

    没有!都没有啊!

    仅仅就是投降了姜耀,按照姜耀的吩咐,完成了些事情,就成了天策军的大人物,就受封公爵了?这公爵来得也太容易了吧?

    “说到底,是主公太强大了,带领吾等没费多大的力气,就建立了偌大的功业。这还真是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啊!吾当初,在穰城兵败后,主动投降主公,真是今生最为英明的决定。”霍峻暗暗想着。

    事实上,何止是霍峻啊!

    如今,包括贾诩在内,天策军这些受封的公侯,都有类似的想法。

    没办法,天策军的强大,是整体实力的强大,靠的是姜耀的奇思妙想、后世知识和惊天武力,靠的是系统奖励的忠心耿耿的士兵和物资。

    除了姜耀之外的高层人物,尽管细究起来立的功劳不少,而且天策军这么大的地盘仅仅二十一位公侯实在不多。

    但是,这些公侯的确没卖太大的力气,都有一种“多亏跟对了主公,自己只是跟对了人才获得如此爵位,实在是幸运”的感觉。

    事实上,别说是他们了,就是诸侯的使者都有类似的感觉。

    “吾在天策军中日久,对诸将有所了解。”曹昂听完了这些公侯的名字后,面带不屑之色,道:“也就是,贾诩、程昱、霍峻、魏延、张辽、高顺、马超、马腾、徐晃,还算个人物,即便在别的势力那里,也能得个爵位。至于其他人,尤其是像什么曹大智、徐轩、郑福,都是什么啊?完全是德不配位。”

    荀攸却微微摇头,道:“据吾所知,曹大智、徐轩、郑福在天策军中,仅仅任指挥使而已,麾下五千军士,官职并不算高。今日,姜耀为酬他们的从龙之功,对他们进行封侯,非但并不算过分。而且……”

    “如何?”曹昂追问道。

    荀攸继续道:“能起到千金买马骨的效果。天下英才就会想了,像是曹大智、徐轩、郑福这等庸才都能封侯,他们如果投靠了天策军呢?以后,天策军打仗的机会多着呢。立功的机会,也多着呢。恐怕,想要投奔姜耀的贤才,多如过江之鲫啊!”

    “说的也是。”曹昂微微点头,道:“不幸中的万幸,姜耀封的这些公侯,都没有实际封邑,只是将食邑的租税,折合成俸禄而已。朝廷封的公侯,却是有实际食邑的。和姜耀争夺起天下人才来,咱们并不算吃亏。”

    荀攸却依旧摇头,道:“话恐怕不能这么说。汉高祖霸上封侯的典故,昂公子听说过吧?恐怕姜耀现在封的这些公侯,都是关内候。而关内候,本来就是没有实际封邑的。”

    汉高祖刘邦霸上封侯的典故,曹昂当然听说过。

    当时,刘邦破秦进入关中,受封汉王后,在霸上对麾下的功臣将领进行了一次封侯,都是有封号而无封地。后来,这些侯爵,被称为关内侯。但是,后来,刘邦平定天下后,这些“关内候”都获得了晋升,成为了拥有实邑的“彻侯”。

    曹昂道:“所以,公达先生的意思是,姜耀不是不封实际封邑。而是,以此激励麾下的公侯,待他平定天下成为皇帝后,再进行实封?”

    荀攸苦笑道:“恐怕还不止如此。昂公子您仔细想想,姜耀封的这些公侯爵位,可都不在关中啊。吾估计,姜耀在原来华夏十三州范围内,不会对麾下公侯进行实封了。诸公侯想要实封,只能封到华夏十三州之外了。”

    曹昂面色微变,沉默片刻后,由衷叹道:“以华夏为关中,一统寰宇么……姜耀果真是好胸襟、好气魄啊!”

    然而,今天姜耀的封赏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

    事实马上就要证明,姜耀的胸襟和气魄,比现在曹昂的想象中,还要大上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