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第一百一十一章 铜雀之盟,分赃大会

    册封完公侯之后,就开始普遍性的赏赐了。

    其一,天策府所有野战军、官、吏、工匠,每人赏赐酒两斤、肉两斤、钱五百文。所有府兵,赏酒、肉各一斤,钱两百文。所有仆从军,各赏酒、肉各半斤,钱一百文。现场所有观礼之人,额外赏酒、肉各半斤,钱三十文。

    其二,从即日起,天策军统治范围内,官盐价格下调至每石两百文。

    其三,从即日起,司州范围内,无分男女老幼,无分户籍,无分贵贱,一律免费种痘。三年后,免费种痘的范围,扩充到司、并、凉、兖四州。五年后,天策军所领七州,全体军民百姓,免费种痘。

    旨意发出,全场顿时欢声雷动。

    发钱发酒肉,大家当然喜欢了。

    但是,最令人兴奋的,还是后面两条。

    两百钱一石的白盐,是什么概念?那是西汉前期的食盐价格了。

    自从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以来,即便上好的年景,官盐盐价都在八百文左右,在灵帝时期甚至达到过恐怖的八千文每石。

    私盐的价格大概是官盐的一半。大概是好年景每石四百文,大灾之年比官盐便宜不了多少。

    原本,天策军的官盐,也是八百文一石,现在,直接降低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不但比大汉朝廷的官盐价格低得多,而且到了让私盐都完全无利可图的地步。这是让了多大的利?

    非但如此。

    私盐的质量,能跟天策军的官盐比吗?因为改进了制盐的技术,天策军的官盐洁白似霜雪,毫无杂质,只有纯正的咸味。

    之前,在天策军统治范围内,对于富裕一些的家庭来讲,即便能买到便宜的私盐,也会选择购买天策军官盐。甚至于,“走私”天策军的“官盐”,卖给其他诸侯统制范围内的达官贵人,都是相当赚钱的灰色生意。

    完全可以说,光降低价盐这一项,姜耀就给治下每个五口之家,一个月减轻了一百五十文以上的负担。一个月一百五十文,一年就是一千八百文,这又是什么概念?普通百姓一个壮劳力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如此。

    一个人辛苦劳作,一年才能有多少结余?多了一个月的纯收入,日子能活泛多少?军民百姓们能不欢声雷动吗?

    免费种痘其实天策府的让利不多,因为种痘之术太简单了。大规模种痘,一个人种痘的成本还不到五文钱。但是,此事意义重大啊!

    这是福利,不用任何付出,只要是天策军治下的百姓,就能获得的来自官府的福利。

    从古至今,除了大灾之年的赈济,百姓们哪里享受过什么普遍性的福利啊?

    这免费种痘一出,简直比官盐降价,对百姓们的冲击都大。

    “秦王!秦王!天策秦王!”

    “多谢秦王殿下隆恩!愿为殿下效死!”

    “臣等躬逢如此圣王,真是幸何如之!“

    “天策秦王千岁!天策秦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啊!”

    ……

    天策府治下的近十万军民百姓发出了阵阵欢呼,兴奋异常。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各诸侯的使者了。

    这些使者俱皆面色阴沉似水,难看无比。

    很简单的道理,其他诸侯官盐的价格,都在每石八百文以上,而且质量比天策府食盐的质量差得多。现在,天策军的官盐价格,降低到每石两百文了,他们跟不跟?还有那免费种痘之术,先不说免费不免费的问题,他们连种痘的技术都没有,想跟都没得跟。

    刘封愤愤不平地道:“想不到,姜耀如此虚伪。为了沽名钓誉,竟做到了如此程度!可恶!实在是可恶!”

    诸葛亮微微一楞,随即问道:“封公子,何以见得呢?”

    “事情不是明摆着的吗?”刘封道:“天策军官盐质量甚好,成本肯定在每石两百文以上,恐怕六百文都不止。姜耀卖两百文一斤,不是特意的沽名钓誉是什么?这还没算上运费呢。天策军官盐在各地价格完全相同。到了偏远地区,恐怕那姜耀亏得更多。”

    诸葛亮却微微摇头,道:“这就是封公子,有所不知了。据吾所知,天策军灭西域三十六国,得到上好的盐湖无数。天策军以晒盐法,替代煮盐法,并且改进了工艺,才得到了品质如此优良的官盐。封公子请想,是盐湖容易出盐,还是海水、盐井容易出盐?用太阳晒盐的成本,能和人工煮盐比吗?”

    刘封面色微变,文道:“所以,天策军官盐的成本甚低微?”

    “即便天策军不用奴隶制盐,恐怕每石盐的成本也就在百文左右。”诸葛亮道:“当初,吾随天策军西征,有意问过上将军这个问题,没想到,他还真的直言相告了。吾估计,当时的天策军,实力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官盐获得的暴利支撑军费,才没有降低官盐的价格。荆州一战,天策军实力迅速膨胀,天策军不再十分需要这笔钱,就可以让利施恩百姓了。”

    刘封有服气地道:“即便如此,该收的钱,姜耀不收,那还不是沽名钓誉吗?”

    诸葛亮耐心解释道:“话不能这样说。人再节省,也是要吃盐的,否则就会全身无力,失眠盗汗,甚至死亡。所以,当初的汉武帝,通过盐铁专卖,聚敛天下之财。但是,食盐价格高昂,百姓们吃盐少了,哪有许多力气干活?百姓们干活少了,官府的税,不也就少了?影响了百姓的健康,就更得不偿失了。而且,封公子在洛阳,看在不少天策府的新奇之物吧?百姓们把钱花在盐上多了,买其他新奇之物的钱就少了,对天策府照样不利。”

    刘封模模糊糊好像意识到了点什么,道:“所以,天策军降低盐价,既可以让麾下的百姓更加健康有力,而且能让麾下工坊的新奇之物有更多的销路。从长远来说,天策府还是赚了?”

    “可以这么说。其实,天策府免费推广种痘之术,也是这个道理。那‘小儿疮"(天花)害的可不止是小儿,还有壮汉、妇人和老人。一个活人,一辈子能给天策府贡献多少税收?免费种痘,才能花多少?这笔账,天策府算得清。”

    刘封瞠目结舌,道:“照军师这么说,姜耀降低盐价以及免费种痘,不但不是沽名钓誉,反而是深谋远虑了?那……那咱们能学习吗?”

    “恐怕不行。”诸葛亮苦笑道:“种痘之术,咱们根本就不会。天策军的‘晒盐法",吾只听说个名字而已。到底如何做,还需要仔细研究。再说了……”

    “如何?”刘封焦急追问道。

    诸葛亮无奈地摇了摇头,道:“即便吾能精研晒盐法,把治下食盐的成本,降低到百文以下。即便咱们明知道,降低盐价,从长远来看对咱们大有好处……咱们的钱财一直不富裕,又怎么可能真的舍得眼下这么一大笔收入呢?”

    刘封若有所思地说道道:“说到底,咱们和天策军实力差距太大了。很多事,天策军可以做,咱们却想学也学不了?”

    “确实如此。”诸葛亮叹息道:“不过,封公子也不必太过灰心。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即便强如汉武帝,不也有下《轮台诏》的那天吗?姜耀再英明神武,也肯定会犯错的。吾等虽然现在势力弱小,但时间久了,并不是没有和天策军抗衡的机会。”

    话虽如此,诸葛亮都无可奈何地开始等着姜耀犯错了,刘封能有多大的信心?

    其他诸侯使者也是类似。

    眼睁睁得看着,姜耀眼睛都不眨,就主动放弃了这么一大笔收入。不管是觉得姜耀在沽名钓誉也好,还是弄清楚了姜耀的深意也罢,都再次被天策军强大的实力震惊了。

    也就是在这个氛围中,姜耀颁布了今天最后一道旨意。

    这道旨意,并不是由宣表官宣读,而是姜耀亲自颁布。

    他朗声道:“刚才的三大旨意,是吾对治下军民百姓的一个交代。最后一道旨意,却是吾要给华夏所有百姓一个交代!吾要给他们带来,天下太平!”

    “什么?天下太平?”

    天策军治下的军民百姓还好,对姜耀这话没什么感觉——天策军的实力强大无比,向来只有天策军打别人的份儿,没有别人打天策军的份儿,他们本来就在享受着太平。

    但是,诸侯使者闻听此言,俱皆心中一紧,紧张地向高台上的姜耀看来。

    如今华夏还有这么多诸侯并立,要争子民争地盘,怎么可能天下太平?

    姜耀之前说,诸侯要派能代表君主的重臣参加,恐怕就是应在这件事上了吧?

    果然!

    姜耀朗声道:“当初,汉高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今日,吾,天策秦王姜耀,也要在这铜雀台上,与天下诸侯约法三章。第一章:未得天策秦王允许,华夏诸侯之间,不得互相攻杀,否则即视为对天策秦王之挑衅,必遭天策军攻伐。”

    顿了顿,姜耀向众诸侯以及使者的方向看来,道:“尔等,可愿遵否?”

    众人齐齐躬身,道:“愿遵!”

    这约法的第一章,其实是很不讲理的。它只规定了未得天策府允许,诸侯不得互相攻杀。但是,天策军呢?对于天策军是否攻打任一诸侯,完全没约束。

    不过,话说回来,那又怎么样?

    事实上,这只是重申了天策军之前禁止诸侯互相攻杀的命令。

    在荆州之战中,天策军已经用实力,证明了维护这条命令权威的能力,天下诸侯也只能遵从。

    姜耀道:“第二章,从即日起,包括天策军在内,华夏诸侯之间的战争,仅是军人之间的事情。各诸侯,均不得动员百姓守城。城破之后,攻城方亦不得侵扰百姓。第三章,从即日起,诸侯治下的华夏商人,在华夏全境包括新辟诸州,自由通行与经商,各诸侯保证他们生命及财产之安全。”

    顿了顿,他继续补充道:“若哪路诸侯,一直遵守第二章和第三章。即便违反了第一章,甚至是与吾天策军为敌,战后吾都会保证其生命及财产之安全。相反的,日后若哪路诸侯,违反了第二章和第三章,战败之后,当抄家灭族。勿怪吾,言之不预也。”

    最后,他以平生最大的音量,朗声道:“现在,哪路诸侯,愿意遵守这约法三章,还华夏百姓以太平。可上台来,签了这铜雀之盟!如果,不愿意签这盟约,那也无妨……只是会成为天策军的敌人而已,到时候,大家沙场上各凭手段吧。”

    “我签!”第一个表态的是刘表之幼子刘琮。

    光有钱有什么用?还得有地方花!这些日子,在洛阳的各种享受,让刘琮都有些“乐不思荆”了。再加上,荆州本来就被天策军控制,姜耀还许了他一个开国候……刘琮现在,哪怕姜耀说太阳是方的,都会直接表态支持。

    “如此一来,华夏诸侯的战争,将变成春秋之前的君子之争,只伤军人,不伤百姓。吾当然要支持!”刘琦作为姜耀的坚定支持者,深悔比刘琮晚了一步,也赶紧表态。

    张鲁也紧跟着表态,道:“确实,如果铜雀之盟能成,将还华夏百姓一个天下太平。能参与铜雀之盟,必将千古流芳,吾真是何其幸也,当然要签。”

    然后是诸葛亮代表刘备表态:“我家主公以仁爱著称,他的仁义之名无人不知。这铜雀之盟,我岂能不代他签署?”

    鲁肃也毫不犹豫地表示:“只伤军人,不伤百姓,上将军既有如此心胸,吾江东怎敢不附于骥尾?”

    事实上,对于东吴孙权来讲,连孙尚香都献了,现在哪敢与天策军为敌?而且,签了这盟约,就纳入了天策军的保护之内,不必再担心曹操的攻打,何乐而不为?

    “咱们也签吧。”曹昂向荀攸看来,道:“虽然家父过去曾有过屠城之举,但现在我们总不好与天策军为敌。而且为华夏百姓带来太平,难道不是好事一件吗?”

    “签肯定是要签的。不过,昂公子可知……”

    顿了顿,荀攸苦笑道:“这铜雀之盟,表面上是要还华夏百姓太平。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分赃之盟啊!”

    “分赃?何以见得?”曹昂满面愕然。

    荀攸道:“道理很简单。姜耀执华夏之牛耳,定下这铜雀之盟,诸侯签署。那么,大汉天子的位置在哪里呢?今日,姜耀相当于对天下人挑明了,华夏就是他和几位诸侯做主,丝毫没有大汉天子什么事。”

    “所以,公达先生所指的分赃,指的是各路诸侯分华夏的赃?”

    “非止如此!”荀攸苦笑道:“华夏诸侯内部,不得互相攻打。即便互相攻打,还不得侵扰百姓。那华夏内战,还有什么赚头呢?你说,接下来,华夏诸侯会怎么办?”

    “学姜耀,打异族!”曹昂脱口而出。

    “可不是吗?”荀攸道:“姜耀这是将整个天下的异族。都当作了猎物,分给了华夏诸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