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蟒雀吞龙,开局娶了邹氏

第一百一十五章 刘备也学坏了

    “找到了。”

    张郃派来向曹操禀报军情之人,是他的儿子张雄。

    张雄道:“据天策秦王所言,高句丽国都附近,有个酒桶村。酒桶村内有一少女,堪称绝色。我们兵围高句丽国都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了这个酒桶村。果然,在酒桶村找到一名绝色少女,其人姿容婉约,秀雅天成,不类凡俗。”

    “哦?酒桶村内,果然有此绝色少女?”

    曹操可不知道,姜耀得知酒桶村那名绝色少女的消息,是根据历史上的记载。

    在历史记载中,高句丽王高延优为王多年没有儿子,偶然间一次打猎,追赶一只野猪时,到了一个名曰酒桶村的村子,遇到一名绝色少女。高延优惊为天人,当时就在村子里面把那少女给强了。

    后来,那少女给高延优生下了一个儿子。

    因为这个儿子,是在郊外追赶野猪时才得到的,所以起名“郊彘”。“郊彘”,就是下一代的高句丽王。

    这酒桶村的绝色少女呢?在历史记载中,既被高延忧封为“小后”。又被“郊彘”封为太后。非但如此,算算日子,三年后,那酒桶村的绝色少女,才会遇到高延忧,现在应该还是清白之身。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酒桶村绝色少女”,就是高句丽版的“夏雨荷”了,只是远比“夏雨荷”幸运。

    不管怎么说吧,姜耀既然知道高句丽有如此美人,当然会指明索要了。

    曹操却以为,这是姜耀的影秘卫神通广大,为姜耀探听到了高句丽有此美人。

    “所以,那高句丽的王后,你见过没有?果然没有这酒桶村的女子美丽?”曹操问道:“吾可是听说,这高句丽的王后,也是颠倒众生的绝代佳人啊!”

    张雄道:“高句丽的王后,确实有些美艳的名声。此女本是高句丽国川王高男武的王后。高男武无子,去世后,王后前往高男武二弟高拔奇的住宅,欲与其私通,继续做高句丽的王后。当时,高拔奇不知兄长高男武已死,就拒绝了。于是乎,王后前往老三高延忧的住宅。高延忧以刀割肉,款待嫂子,不小心割伤了手指。于是乎,王后解下裙带,为高延忧愁裹上手指。”

    “这不就是勾搭上了吗?”

    曹操其实早就听说过这段传说,兴致勃勃的道:“据吾所知,后来那高延忧和王后,手拉着手,进了王宫。然后,高延忧在王后的配合下,矫诏继承了王位。这样,高句丽的国王虽然变了,但是王后却是没变。这王后,真是颇有手段啊。快说说,此女究竟姿色如何?”

    张雄道:“此女年轻时应该有些姿色。但是,如今,毕竟年近四十,只能说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年近四十……怪不得姜耀看不上呢。不过,姜耀毕竟年轻,不知这年纪大的好处……呃……”曹操道:“总而言之,高句丽王后的名声,姜耀肯定听说过。既然他只索要酒桶村之女,没索要王后,那高句丽王后就不必放在那五名高句丽美人之内了。”

    “那其余四名美人……如今,高句丽国都已破,很多高句丽的朝廷贵人,落入了咱们掌握之中。现在,要不要再挑四名美人,连同那酒桶村的美人,一同给姜耀送去?”

    曹操却微微摇头,道:“那倒是不用。既然吾答应了,要送姜耀五名高句丽最绝色的美人,除了那酒桶村美人之外,肯定是在全取高句丽后,精挑细选的四名美人。要不然,天策军的影秘卫神通广大,不显得本王言而无信了吗?”

    这点信誉曹操还是有的。

    对于他这种枭雄人物来说,只要不涉及到争霸天下至关重要的土地,还是很守信用的。

    再说了,这又不是一锤子买卖。

    对,现在是还没到冬天,曹操就破了高句丽国都了。但是,高句丽大部分地区,曹操还没到手呢。另外,占领完高句丽之后呢?

    高句丽东面是沃沮国,南面是濊国,濊国南面是三韩地区。高句丽北面是扶余国,扶余国北面是肃慎,肃慎的北面是裨离十国……

    无论驻军还是移民,三万套棉衣、五万套羊皮袄、十万斤烈酒,怎么可能够?

    以后,曹操还需要姜耀更多的支持,必须得保持良好的信誉。

    当然了,女奴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完成这一笔贸易之后,以后的贸易,姜耀允许曹操采用多种方式付款。

    比如,***。

    马韩人个性强勇,有工程时,马韩人的壮劳力们,就用大绳子穿过自己的背脊皮,又在绳子上插上丈许长的木头,终日欢呼用力,都不以为痛。这是多好的奴隶人选啊!天策军喜欢得很。

    比如,无烟煤。

    这地区有丰富的无烟煤资源,无烟煤能炼制最好的焦炭,可以用来打造天策军的神兵利器。

    至于什么人参、鹿茸、貂皮、东珠、宝石之类的特产,就更不用说了。

    总而言之,天策军欢迎曹操掠夺这些地区的各种资源,来换取天策军的“高科技”产品,进行友好贸易(经济掠夺)。

    虽然以曹操的聪明,迟早会发现这么交换有些不对。

    但是,现在,毕竟曹操只攻破了高句丽国都而已,高句丽全境还没入手呢,更何况其他国家?毕竟,曹操要想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站稳脚跟,姜耀提供的这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曹操现在对这种贸易,还是颇感兴趣的。

    第二天,曹操就命令连发。

    其一,围而后降者,杀无赦。

    前些日子,曹军为了迅速攻破高句丽国都,对沿途的坚城,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这些城池,还以为曹操是怕了他们城池的坚固呢。

    现在可好,高句丽国都一破,曹军直接拒绝了投降!城破之后,除了年轻貌美的女子以及工匠之外,其余人等一体诛绝。

    也别觉得意外,曹操之前攻打华夏城池时,一直是类似的策略。所以,曹操爱屠城,是出了名的。

    只是如今,碍于铜雀之盟,曹老板这屠城的爱好无法用于内战,只能是高句丽等异族消受了。

    其二,命徐晃、夏侯渊、曹洪,各率五千精骑,向高句丽的东、南、北,三个方向迅速进军,直抵高句丽国境。一来,防止高句丽人逃往其他国家。二来,防止其他国家进行干涉。

    其三,向沃沮、濊国、扶余,这三个和高句丽接壤的国家,派出使者,要求他们提供军资,帮助曹操覆灭高句丽。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嘛。

    曹操如此强势,这些国家纵然不愿意向曹操提供军资,应该也不会掺和曹操和高句丽之战的战事了。

    另外,等到曹操灭完高句丽之后,这就成了曹操攻伐这些国家的借口:为什么当初没提供军资?是不是看不起魏王?或者,为什么提供那么少的军资?是不是敷衍魏王?

    不管怎么说吧,在姜耀的威逼利诱下,曹操将内战中的本事,用在了为华夏在东北地区开疆拓土上,走一步看三步,有条不紊,兢兢业业。

    ……

    ……

    就当曹老板在东北地区对异族大开杀戒之际,刘备在益州,也尝到了向异族开刀的甜头。

    “什么?金五万六千两,银十三万五千两,还有钱一亿六千万,粮食二十八万石?这……这都够咱们十万大军,半年的军费了。”

    刘备听完了诸葛亮的禀报后,又惊又喜,道:“军师,你确定,咱们仅仅消灭了五六万氐人,就有这么多的收获?”

    诸葛亮道:“账本就在这里,王上不信的话,可以详查。”

    “孤怎么可能不信军师的话?但是,这……这也太多了吧?”

    “其实,仔细想想,也不奇怪。”诸葛亮道:“氐人不是草原人,而是和我们华夏人一样,也是农耕名族,有着积储,有穷有富。咱们遵照天策秦王的指令,灭掉氐人,获得了他们全部的积储,这些收获也不算多。而且,这只是氐人的浮财而已,他们还有几十万亩的土地呢,照样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刘备兴奋地点了点头,道:“还有哪些氐人的***、女奴。咱们也学天策军那样,直接管理这些***。就用这些***,耕种那些土地。多了不敢说,提供我三万大军所需的粮食,应该没问题吧?还有那么女奴……多少老兄弟,跟了孤半辈子,连个家都没成。这回,让他们好好享受享受!“

    顿了顿,他意犹未尽的轻轻拍着面前的桌子,道:“我说,天策军的实力,怎么膨胀得那么快呢!如此肆无忌惮地压榨异族的一切,那势力可不就像是吹了气地猪尿泡一般膨胀吗?哈哈!诶……”

    忽然间,刘备发现诸葛亮的面色有些古怪,问道:“军师,你怎么了?可是孤,说得有什么不对吗?”

    “倒不是不对。但……但是……”诸葛亮微微低头,苦笑道:“微臣只是有些意外。”

    刘备追问道:“意外什么?”

    诸葛亮道:“臣以为,主公的仁义之名响彻天下。如今,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对氐人下了手,但是,恐怕会于心不忍。”

    “结果,孤却如此兴高采烈?”刘备微微摇头,道:“不得不说,军师,你自以为非常了解孤,但其实是小觑了孤啊。”

    诸葛亮疑惑道:“主公此言何解?”

    “原因有三。”

    刘备伸出了三根手指,道:“其一,氐人果真无罪遭戮乎?不是吧?他们在益州,和我汉家百姓争水争地,弄出了不知多少条人命,引发了多少场械斗,双方本就有着深仇大恨。吾宣布,要为死去的汉人报仇消灭氐人,益州不知多少汉人百姓拍手称快,就是明证。”

    诸葛亮道:“那其二呢?”

    刘备苦笑道:“其二,军师也不要把孤看做迂腐不知变通之人。如今诸侯争霸,吾麾下十万大军,只能增多不能减少。但是,凭如今的五郡之地,如何养活十万大军?不对治下的汉人横征暴敛,吾就得牺牲氐人。孰轻孰重,吾能分得清。吾知道,自己是汉人不是氐人。”

    “还有其三?”

    “其三,就是这天下大势或者说大义了。”刘备道:“在铜雀之盟以前,何为大义?曹操的‘奉天子以讨不臣"是大义。吾的仁义之名,爱惜百姓,同样也是大义。吾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双方都有大义,终究不是没有和曹贼的一拼之力。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诸葛亮若有所思,道:“但是,铜雀之盟以后,华夏百姓的安全,本来就得到了保证,大汉天子的权威也荡然无存了。如今,这天下只有一个大义:灭异族,兴华夏。”

    刘备点头道:“不错,正是如此。孤若想做出一番事业,怎能不依大义而行?怎么能不依天下大势而行?”

    顿了顿,他正色总结道:“所以,铜雀之盟后,华夏与异族难以并立。吾若想对华夏人行仁义,就必须对异族残忍,别无其他的选择。正如天策秦王所倡导的,胡无人汉道昌。”

    “胡无人汉道昌么……看来,臣之前确实是小瞧了主公了。”诸葛亮道:“那咱们的下一步,就是继续向异族进攻……灭南蛮?”

    刘备道:“理应如此。不灭南蛮,吾蜀国怎么扩充实力?不灭南蛮,哪里来的丛林美人献给秦王的?不灭南蛮,哪来的奴隶种甘蔗,卖给秦王,换取军资呢?”

    没错,就是种甘蔗以换军资。

    现在刘备的主攻方向有两个,一个是青藏高原的异族,一个是南方密林中的南蛮。

    姜耀已经帮刘备选好了主攻方向——就是南蛮了。

    姜耀不仅要求刘备献上南方丛林中的美人,甚至连那些南蛮奴隶的用途都想好了——种甘蔗。这些南方密林中的蛮人,让他们种地短时期内是学不会的,简单粗放的种甘蔗倒是可行。

    姜耀会敞开收购这些奴隶手中的甘蔗,制成天策军的一个拳头产品:白糖。

    没办法,谁让南方密林中,实在不适合天策军骑兵奔驰呢?还是让刘备和诸葛亮解决吧。

    而且,虽然现在的南蛮,对华夏的确威胁不大,也就是侵扰边郡而已。但是,到了大唐年间,就会成长为华夏的心腹大患。

    南诏阁罗凤反叛,光从益州掳走的汉奴就高达十万之众。众多被掳掠的汉奴过大渡河之时,“哭声震天”。“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积储,一月馆谷。”“成都以南……八百里人畜皆空”。

    大唐派兵征讨三次南诏,因为种种原因,损兵折将过十万,直接造成了大唐关中地区兵力空虚,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种子。

    所以,后世之人有人总结:“唐实亡国于南诏”。

    虽然刘备不知道这段历史,但是姜耀知道啊,必欲除南蛮而后快。

    不过,话说回来,计划赶不上变化。

    就在刘备准备在姜耀的支持下,率领大军,在南方密林中大干一场的时候。

    “什么?蛮王孟获,向本王请降?并且献上美人祝融?”

    刘备听了这个消息,简直目瞪口呆。